庞涓和孙膑之间的战争(西汉古墓出土兵法)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两次非常经典的战例,两役过后,魏国霸权旁落,名将庞涓也自刎身亡,孙膑用这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复仇。
不过,对于桂陵之战的经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却非常简略:“(魏国)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引兵疾走大梁,败魏于桂陵”。这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围魏救赵”。
但司马迁的记载看不出魏军统帅是谁,而且也不清楚齐军是怎样设计击败强大的魏军的。甚至后边的行文中还将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搅混在一起,让人不知究竟。
司马迁过于简略的记载,也成为留给后世的一大谜团。直到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古墓《孙膑兵法》的现世,才让后人得知桂陵之战的整个原委。《孙膑兵法·擒庞涓》篇详细记载了孙膑诡谲战术的使用。
按照《史记》的说法,在魏军攻克邯郸后,齐军直奔大梁,引魏军回师救援,桂陵一战,魏军大败。不过,《孙膑兵法》记述却与此相反:田忌、孙膑所统率的齐军并未突袭大梁,反而是绕远路来到了齐、卫边境(彼时卫国是齐国盟友),而魏军在庞涓统率下也从赵国引兵来到了卫国境内,两军形成对峙。
接下来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庞子(指庞涓)攻卫。庞涓没有正面与齐军硬刚,反而去打齐国盟友卫国。那原本要与魏军作战的齐军在去了哪里呢?对此,孙膑明确告诉主帅田忌:“救卫是失令,请南攻平陵”。
不仅如此,孙膑还特意选派了齐城、高唐两位完全不知兵的大夫前去攻打“人众甲兵盛”的坚城平陵,孙膑的解释是“吾将示之不知事”(向庞涓示弱)。果不出所料,齐国攻城部队遭遇魏国驻军夹击,大败。
但事实上,庞涓并未因此回师,反而继续围攻卫国都城。对此,田忌很困惑的问道:“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事将何为?”孙膑此时提出再攻大梁,这一次果然引来庞涓回援,孙膑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并俘虏了魏国统帅庞涓。
复盘整场战役,我们似乎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孙膑攻平陵的目的是吸引庞涓,否则也不会故意白白牺牲两位大夫。但可惜庞涓没有上当,因而才再设一计西攻大梁。
当然,这一切仅仅是表象。如果结合齐国出兵的时间节点和出兵路线就会发现,孙膑的诡谲绝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而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据《赵世家》记载,魏围邯郸的时间赵成侯二十一年,而克城时间则到了二十二年。魏军在经历一年的漫长攻伐后,攻下了邯郸城。齐国在接到赵国求援一年后才正式出兵,而出兵的方向既不是求援的赵国,也不是魏国,反而是齐国的盟友卫国。
这一出兵方向,导致庞涓带着8万疲敝之师也来到卫国境内,陷入了与卫国的拉锯战。而齐军却在此时避战南下,攻打重镇平陵。深知兵法的孙膑不可能不清楚:齐军攻克平陵,庞涓必定回师,而平陵失利,庞涓没有必要带兵来援。
所以,孙膑以弱旅攻平陵,除了示弱之外,更深远的目的是避免庞涓从卫国撤围,以同时消耗卫国和庞涓的实力。当然,这并未妄言猜测,《史记》有言:齐军出兵前,大夫段干朋提议:“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桂陵之战前,魏国军事实力雄厚,“齐之技击不足当魏氏之武卒,魏军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所以,在兵力等同的情况下,孙膑采取了多重诡谲战法,不惜牺牲盟友兵力来消耗和疲敝魏军。
果然,在赵、卫境内连续作战的魏军,在回援大梁途中于桂陵之地和齐军发生遭遇战,大败失利,庞涓本人也被俘虏。孙膑战法可谓精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