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

(三)佛教中的孝子——目连救母、妙善救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互相吸收,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突出宣扬孝道,是中国化佛教与天竺佛教的鲜明区别。

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1)

1.佛教的中国化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努力适应儒家的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念,探寻二者的共同点,援儒入佛,以儒释佛。 从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念上讲,儒家视人生为乐,重生恶死;重今生,轻来世;重人间,远鬼神;重视个体生命格局的开发和人际关系结构的建设,通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际伦理有功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佛教视人生为苦海,有生老病死四苦相,还要受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苦;要求人们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了断生死,超脱世俗,进入涅槃境界。

因此,儒家思想是奋力入世的哲学,把人生价值实现在今生今世。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哲学,把人生价值的实现放在来世,不重视今生今世的人际伦理,主张不跪王者,不敬父母。如佛教的“十恶”主要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chēn huì)、邪见,恰恰没有不孝的规定,而中国的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从教义上看,二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激烈的冲突,如不调合二者的矛盾,佛教很难在中国立足。

关于沙门不跪拜王者,东晋庾冰、桓玄等人曾强调,沙门必须跪拜王者,南朝宋武帝严令沙门跪拜皇帝。起初,许多沙门还据理力争,如东晋名僧慧远曾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而北魏沙门法果称武帝是当今如来,带头跪拜皇帝,并声称:“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这就是说,佛教入中土,经过一段抗争后,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屈服了。

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2)

佛教传入中土后,又把教义中零散的有关孝的内容突出宣传。如注疏《盂兰盆经》,宣扬目连救母。编《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归纳出十条父母之恩:

一、怀胎守护恩;二、临产受苦恩;

三、生子忘忧恩;四、咽苦吐甘恩;

五、回干就湿恩;六、哺乳养育恩;

七、洗濯不净恩;八、远行忆念恩;

九、深加体恤恩;十、究竟怜悯恩。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最笃信佛教的皇帝,曾作《孝思赋》,这既是一篇弘扬佛法的护教文献,又是一篇宣扬儒家孝道的文学作品。文中以“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为例,叙述自己创业之初的艰难,无暇顾及父母,当了皇帝后,虽富有天下,而无双亲可孝养的遗憾。其中一句“(父母)慈如河海,(子女)孝若涓尘”意味深长。意思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如江河和大海那么博大;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如水滴和尘埃那么微小。现代的老人常对儿女说:“你们将来能回报我十分之一我就满足了。”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梁武帝决定在钟山下为父亲建造大爱敬寺,在青溪旁为母亲建造大智度寺,来表达“无极之情”,“追远之心”。梁武帝将奉佛与尽孝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佛教在道德教化上的中国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参与民间的丧葬礼俗。“斋七”取代了“三虞”,“百日”取代了“卒哭”,“烧七”、“烧百日”成为祭祀死者的固定礼俗,这期间要请和尚念经超度父母的亡灵,从此佛教开始渗透到中国的丧葬风俗之中。 这样,佛教不仅为教化孝道服务,使人们更加虔诚地孝敬父母,而且还直接为超度父母的亡灵服务,帮助中国的孝子完成让父母入土为安的心愿。 从南北朝、隋唐开始,佛教还被千家万户用来作为孝敬父母的万金油,需要什么,就让佛做什么。于是,孝子对父母行孝又有了一条新途径——烧香拜佛。通过它能使重病的父母康复,能为父母延年益寿,能让濒临死亡的孝子顿悟求生,甚至佛教的弃荤食素都可以用来激励孝子上进。唉!可怜大彻大悟的佛啊!来到我们这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度里,也只好勉为其难,改业向孝了。

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3)

2.妙善救父

妙善即佛教的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也是最受中国百姓爱戴的菩萨,她到中国后居住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民间称观音的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说她有33个化身,能救12种大难,还能送财送子,普降甘露,只要诵念她的名号,她就能“观其音”前往拯救。观音菩萨的身世有多种传说,从唐朝开始,观世音避李世民的名讳改称观音,其形象也脱离印度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较典型的是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用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人间一切。据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所刻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南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元朝的《观世音菩萨传略》载:千手千眼观音原是某国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因不从父王的择婚,被赶出宫门,到香山修行成了菩萨。后来妙庄王浑身长疮,快要死了。妙善化装为一老僧前去医治。查看病情后说,非得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才能治好。妙庄王让大女儿、二女儿献出手眼,均遭拒绝。老僧指点他向香山仙长求救。到了香山,妙善立即剁下自己的手,剜出自己的眼。病好后,妙庄王前去答谢,方知仙长就是三女儿妙善,痛心地请求天地为女儿长出手眼。一会儿,妙善便长出千手千眼。妙庄王封她为“大悲菩萨”,自己也皈依佛门。 这个故事传到后来,妙庄王成了春秋楚庄王,楚庄王病好后命人在香山建寺,把自己的女儿塑成“全手全眼”,身边的人误听为“千手千眼”,这个舍身救父的千手千眼观音就形成了。现在许多寺院仍有千手千眼观音像。

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4)

3.目连救母和盂兰盆会节

夏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它来自目连救母的佛教神话。 据《佛说盂兰盆经》载,“盂兰盆”意为“救倒悬、解痛苦”。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的母亲堕于饿鬼道中受苦,目连遂用自己的钵盛食物给母亲吃,但食物刚到母亲口边就化成火炭。目连大叫,悲号涕泣,跑回来向佛陈述,请求救度母亲的方法。佛告诉目连,他的母亲生前罪根太深,所以受此苦报。他虽然孝顺,但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奈何,必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才能解脱。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具百味五果 20:46:32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众,为他七世父母及现世在厄难中的父母祝愿,通过这种特殊的功德,解救母亲脱离饿鬼道,超生天道。目连高兴不已,于是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遂有了佛教的盂兰盆会节。 佛教迎合儒家的孝道,塑造了许多孝子的形象。目连就是其中之一,比起前面我们叙述的“二十四孝”来说他一点也不逊色,且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 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与儒家的孝道产生了强烈共鸣。晚清民国时期,皖南盛行冬季演目连戏,称作“神戏”,从日落黄昏一直演到第二天日出,最多的竟连演七场。说明目连这位外来的佛教孝子已为人们所认同,加入了中国孝子的行列。 从梁武帝萧衍开始,依据《盂兰盆经》仪式而举行的盂兰盆会,也在七月十五日开幕,此后沿袭成俗。 五代宋元时期,民间纷纷作盂兰盆、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出家僧侣也各出己财, 造盆供佛及僧。他们认为,只有让父母脱离六道轮回痛苦,子女的孝道才能圆满。

为什么老人要守孝三天(老温说事孝文化之八)(5)

《东京梦华录》载,中元节的前几天,市场上卖冥器、靴鞋、帽带、彩衣之类,并用竹子砍成三脚,做成灯窝的形状,高三五尺,谓之“盂兰盆”,挂冥钱衣服,备素食以供养先祖。这时的盂兰盆会完全改变了方向,与儒家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意愿吻合了。 到明清民国时,民间的盂兰盆会纯粹成为“作佛事忏先亡”的祭祖活动了。由于中国宗教信仰的模糊性和儒家孝道的普适性,道教的道士也摒弃宗教偏见,和佛僧联手诵经作盂兰盆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