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50题(古代文化常识50题附解析)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C.拙荆是丈夫对外称自己的妻子。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A.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
C.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又叫“及笄”。
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
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岁的女子。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
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
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B.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C.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
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
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A. 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
13.D.郎中成为医生的别称,始于宋朝。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B.刺史是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宋江。
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C.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
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A.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
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C.七月流火表明暑气已退,天外转凉。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A.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江左即长江以西。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D.古人居住坐北朝南,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是江东,江南。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
D. 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D.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D.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B.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B.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A.巳为蛇,酉为鸡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29.A.君为臣纲。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媵[yì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而“嫔妃”指帝王妻妾。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亡。
C.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
D.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 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如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小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C.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B.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B.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
D.刑罚中的刖yuè,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
D. 凌迟,是先一块一块地分割肢体,然后再割断其咽喉。刖,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
B.《永乐大典》是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C.《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D.《古文观止》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C.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40.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B(“军令”由兵部掌管)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4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D(《论语》不是六经)
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右光禄大夫。一般来说“右”官比“左”官大,“右迁”就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白居易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官降职。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A(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人们就用它代处所,后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B.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状元、解元、会元,合称"三元"。一个考生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历法,叫干支历。
D.二千石,官职名。汉代一石10斤,二千石就是两万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两千石”,州牧是“中两千石”,比真两千石高一级。
B 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女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所以后来就有“豪右”一词,指权贵大族。
C.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
D.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家庙,也重视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东岳泰山上举行。
A 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不能用于女子。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半百、知命;60岁花甲、耳顺;70岁古稀;80、90岁耄耋;90岁鲐(tai)背;100岁期(ji)颐。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农历十五。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为穆。后来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C.先妣,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比喻如同死了爸妈一样伤心。
D.判相州,指官员由高位兼任低位的官职。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兼、领、摄、行、署、权等。
D 摄、行、署、权,是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