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指关中地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了众多的朝代。这些朝代国力有强有弱,强者耀威于异域,但是弱者通常被异族侵略,而两晋无疑属于后者。
图1,外敌环伺下的两晋
发生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个人觉得还是两晋君王大多资质平平,少有作为。先有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压不住后宫和宗室,使权柄被觊觎发生八王之乱,间接导致西晋灭亡;再有东晋开国之君司马睿未能处理好与士族的关系,然后立志北伐,导致东晋百年间外患不止、内乱频生。但是两晋存在约150年,未出一个明君确实说不过去。事实上两晋君主虽然大多资质平庸,但还是有大有作为之君,东晋开国君主元帝司马睿之子明帝司马绍无疑就是两晋君主中最耀眼的一位。
他如星火,照亮两晋乱世百余年!
图2,晋明帝司马绍
其在年幼时就已经表现了天资过颖。举目望日,不见长安便是他年幼时对父亲元帝所讲,这句话流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表面是说事物现象,实则乃家国。长安乃西晋国都之一,明帝身为宗室子弟自然也曾把长安作为家乡,但是当时遑论长安,就是整个北方都沦陷于外族。身在建康的他自然有所感怀,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明帝年幼就懂得家国之殇,唯念故土的情怀。
《世说新语 夙惠第十二》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两次截然相反的回答,不仅显示了其智慧,更显示出了对恢复故土的渴望。
图3,
年少聪颖的他,在年长之后更有所成就。除了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更协助父亲联络江东士族,为东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性孝顺,文才武略兼具,就连当时东晋的第一名士王导也对其赞誉有加。正是因为这些种种,深受父亲元帝喜爱,于太兴元年被立为太子。之后更加表现出了其过人的才能,也因此为权臣王敦所忌,但是他也一次次凭着自己才能化解了危机。王敦看到无法从政治获取最高权力,便决定武力夺权,迅速起兵大败东晋皇室的王室六军,连元帝也因此有忧愤去世。明帝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永昌元年即帝位。
图4,明帝影视形象
但此时的东晋朝廷已经因为王敦之乱内忧外患,明帝迅速对此做出反应:积极防守建康,并于同年七月成功击败王敦来犯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同时借这个机会重整各州府之权,将王氏门生陆续换成自己亲信,并不失时机的表现宽容,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快速稳定了政局。
几件小事 ,充分显示了明帝异常之聪慧。
图5,王敦之乱
虽然王敦之乱对东晋政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明帝因为王导并没有参与其中,仍然重用王氏一族,赢得了王导的忠诚。之后王导积极联络南北氏族,使东晋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的稳定,这些都是因为明帝的功劳。
可惜天不假年,明帝在平定王敦之乱,初步稳定了朝局之后便于次年去世了,时年二十七。
《晋书 .明帝纪》这样评价他的一生:
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骑驱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昆。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
言辞之间无不恳切。确实,作为两晋为数不多的有作为帝王,也担得起!
纵观明帝的一生,性聪颖却多磨难,年幼历八王之乱,少年家国衰亡,青年智斗权臣,未到中年、未竟大业就已身先死。
我们今天很多人也在假设,柴荣不死、崇祯南迁等等,但是少有人提到明帝。其实我个人认为,假如上天不是给其三年时间,倘若三十年。年幼就有故土之感,北伐如果看机遇的话,而对内部士族想必很大概率如刘裕一般全力削弱,因为其手腕不比古来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差,只是历史没有给其表现机会而已。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国之殇也造就了他之悲。
这件事给我个人的启发就是: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明帝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天不假年,而当下很多人却还在虚度光阴,却不知道这光阴是多少古人和今人求之不得的至宝。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版权为日月千年依旧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世说新语 夙惠第十二》、《晋书 .明帝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