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文章参考(Sci.Fun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

sci文章参考(Sci.Fun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1)

sci文章参考(Sci.Fun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2)

同学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掌握不好重点,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内容不完整、文章框架搭不起来”、“不知道顺序是怎样的,该谈论的内容没谈论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不理想。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比较大的几个方面来讲一讲写一篇实证论文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需要做怎样的准备。


概括来讲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是没有观点,无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二是搭不起论文框架,内容散乱堆砌。

三是想要着手之后,搞不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四是对写论文考虑不够全面,文章内容上有缺失,搞不清楚一篇文章到底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一般来讲,除去需要过程中具体去解决的模型、变量与指标、估计方法等一些细节问题,如果同学们能够先把上面说到的四个大的问题搞清楚了,那这篇文章也能够八九不离十了。那么针对上述四个问题,我们分别具体来讲。


一、明确论文观点

我们都知道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观点,它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提出和检验都需要针对这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证。前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都是知识谱系中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观点?

从“问题”上来讲,观点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所给出的正面回答,它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在认识上的推进。

从“命题”来看,结论是根据分析结果对命题或假说进行检验,然后经过论证得出的。可以说,结论是现阶段可以接受的命题。

观点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性,即观点都是针对问题的。什么是问题?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实现状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点要能针对这个“差距”提出具体的判断和看法。二是针对性,即观点都是针对已有认识而存在。在这个方面,既要搞清楚别人的问题和命题,也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和命题。

所以在一篇实证论文准备阶段,首先需要下力的地方就是把与观点有关的内容讲清楚:第一个与观点有关的是问题;第二个是命题;第三个是如何检验命题,并给出检验结果及相关推断;第四个是讨论

观点是开放性的,要将观点置于争论的场景。也就说,在准备环节需要准备、检查的方面至少包括: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新的命题或假说是什么?③检验这个新命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目前看来,最需要准备做的工作就是把问题和命题提出来(因为最后得出的观点,就是检验命题的结果),而这是需要在文献综述环节完成的。当然“打磨”和“雕琢”还有赖于阅读、思考和检验的反复循环。

具体而言,在论文写作的准备环节,需要从观点的四种形态来把握、检查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四种形态依次是:问题、命题、实证结果、讨论

1、问题

新观点都是因问题而起,观点都是对某个困惑的解答。从问题这一形态来把握观点,有两点益处:一是观点是有问题导向的,观点直接指向“某个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它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生长于认识分歧点,观点是为了解释、解决或改善认识分歧点或不满意而存在的,它有具体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首先应从问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所支持的观点对应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内在的分歧点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讲的找准问题,其实讲的就是能不能找准这个差距和分歧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明了其问题针对性,作者在这一点上要将自己观点与分歧点的联系勾勒和显示出来。显然,从文献入手来梳理和归纳已有研究的认识及分歧是必要的,也是基础性的。

2、命题

命题是研究者提出的针对于问题(或差距、分歧点、不满意)的另一种不同的猜想。个人认为,从命题这一形态来把握观点,才真正给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注入了研究者自己的理念和血液。可以说,命题是研究者对问题或分歧点给出的正面解答。问题与命题的显著区别是:问题呈现出来的是差距和分歧,而命题给出了针对差距和分歧的具体解。一些初学者搞不定的地方就是,问题部分找不准差距和分歧点,命题部分提不出具体的猜想式回答。简言之,命题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对研究者而言,观点从问题到命题,是惊人的一跳。把握观点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针对某个分歧点提出新的理论性猜想,其难点是选准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视角。同样,通过文献综述工作,有助于形成这种猜想,实现这惊人一跳,即找到改善不满意的可能方向。

3、实证结果

从实证结果来看,观点是检验后、暂时接受的命题。计量模型、数据、变量和回归这些忙活了半天,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就是试图从实证角度检验所提出的命题或假说。实证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观点的成立:第一,它是经验性,它是基于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的。第二,它从一个方面(如统计意义上)暂时接受了新命题,它是具体的,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排除“不显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实证结果是支持观点进而论证观点的一个有效路径。如果新命题阶段是观点的出生阶段,那么,到了实证结果阶段,才算是把观点“坐实”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常没事多用软件跑跑数据、看看结果是必要的。实证结果阶段是从数据、经验、统计等意义上支持了新的命题。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尽可能更加全面地搜集支持新命题的经验证据。

4、讨论

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形态是说它处于讨论阶段。这个讨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在该研究的内部,既要探讨基于数据实证结果的其他可能性竞争性解释,还要从文献、数据检验(包括稳健性检验)和数据变量等方面全面统筹这些工作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第二层意思是指该研究的外部,有必要将该研究的内容、结果及结论拿出来和其他人(如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注重观点的可沟通性,看看别人从经验上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该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要从竞争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那些“损害”新命题的负面证据和可能给出合理解释。

在准备写一篇实证文章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把观点的四种形态拎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准备和工作,问一下自己准备是否充分。


二、构建论文框架

搭架子的目的就是论证观点,在实证论文中就是提出并检验命题。在一篇文章中,观点是论证出来。就实证论文而言,论证观点的思路和过程是:提出问题和命题,然后实证检验,进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搭架子首先要搞清楚一篇文章的目标和重点,一篇文章的目标是要推进某个领域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而重点就是要提出和检验一个或多个命题。因此,搭架子就是要围绕目标和重点展开。一般而言,搭架子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构建研究设计。相对而言,搭架子体现的是专业的研究能力了。

从观点的四种形态来看,问题阶段是在文献综述下完成的。接下来的三种形态,最为紧要的是命题阶段和检验阶段。其中,命题阶段,对应的是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检验阶段,对应的是研究设计图。从具体准备和行动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研究技术路线图,它要在具体研究部署上落实理论框架图和研究设计图里面的考虑和想法。

构建论文框架要明白两点:一是架子上搭的东西是什么,架子上搭的是命题。二是架子有哪几类。具体而言,搭架子的架子通常有三类:①理论框架图或分析框架图。②研究设计图。③研究技术路线图。对于每位研究者或者作者而言,都需要问一下自己:这三个架子: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搭建。很多时候,尽管在文中没有呈现出这三个图,但在脑海里还是应该有的。

第一、是什么。

①分析框架图或理论示意图(相对而言,分析框架图有些时候可以是概念性的,即没有明确的理论直接对应),一般来讲都是在讲基于某个理论对某个事物或研究对象的行为逻辑的认识和理解,通常把这种行为逻辑用机理或机制来表示。其中,有三点需要重视:首先,这个图瞄准的是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对象的命题。可以这样来讲,理论示意图或分析框架图是对所考察问题或命题的理论猜想。其次,这个图里要有理论,只不过理论示意图中的理论更加明确。本质是在讲理论,选择理论很重要。最后,所使用的工具是概念或变量,用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来阐释作用机制。②研究设计图体现的是借助数据和模型检验命题的思路和方法。

也就是说,一个研究设计图中至少要包括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待检验的命题(一个或多个);第二元素是检验命题的素材,如数据或案例等;第三个是检验命题的思路和方法。③研究技术路线图是实施步骤,体现的是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图的核心和基础是研究设计,要体现出问题、命题以及对命题的检验。技术路线图对瞄准研究目标的工作步骤进行分解,即技术路线图要做到:其一是目标导向,所有的工作环节都要指向目标,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工作环节之间要有逻辑性和递进性。其二是要体现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按重点分节或分块,使得路线图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第二、有什么用。

这三个图对于把文章写出来尤其是把观点讲明白、讲清楚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起的作用是“指导”,指导作者如何展开具体的检验命题工作。具体而言:①理论框架图的指导作用是,选出一个更适合的理论(或理论视角)来缩小分歧或改善不满意,同时也借助理论将命题的内在逻辑呈现和提炼出来,供计量分析进一步检验。②研究设计图的指导作用是,将命题、计量模型、数据及变量与指标统筹起来考虑如何实施对命题的检验工作。③研究技术路线是在时间顺序上,根据研究条件对研究设计进行部署和安排。因为不可能一口气就能把所有工作都干完,这就涉及一个工作步骤的问题。研究技术路线图首先应该显示的是将对命题检验的工作进行分解的考虑和部署。这个图的作用:一是对研究工作分出节点来。二是对命题的分解,即一个核心命题可以分为几个子命题。三是对单个命题的检验,要能体现出检验思路。

第三、怎么搭。

当然,以上三个图都要有一段文字来阐述图中的内容及其关系,而不是一个光秃秃的图,让读者自己来猜。此外,搭架子需要注意的是:(1)核心是命题及其检验。命题是焦点,它是观点的主体和核心。上述三个图都是关于问题的新命题或新假说展开的,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图都是针对观点的第二个形态即“命题”展开的。(2)提醒自己是否在思维上做到简洁直观。如果这三个图在脑海里还是比较乱,不清晰,甚至图中的字数都很多,则需要完善。(3)查缺补漏,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还缺什么条件等。关于上述提及的这些需要注意点,都可以找一些范文来研读、揣摩体会。

由搭架子想起的,还有两个事情:一个是理论基准问题,另一个是研究工具和手段问题。从上面的阐述来看,在写论文搭架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平时学习过程中不重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真的动手起来,就会捉襟见肘了——没有理论基准,要画个理论示意图是困难的,没有研究工具和手段,即使能提出一个好的命题,也无从下手。显然,这两点都是要在平时留意并下大功夫的。


三、行动顺序

观点和搭架子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写文章有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开始才算合理和高效的,又该如何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呢?行动顺序,可以分为准备写作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在行动顺序上有四个要求:

第一、行动顺序要符合认知理性。即思考、研究和写作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证伪。

第二、行动顺序要符合实证检验的思路。文章最终的观点起始于问题,途经问题、命题和检验,终于讨论,准备和写作过程都要对观点的四个阶段保持敏感性。

第三、行动顺序要符合反复检验的特点。实证研究是一个反复干的循环过程。

第四,行动顺序要是在理论分析框架等三个图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

总的来看,准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命题——初步检验——深入考察——得出结论。如前所述,文章的核心是观点,观点的“前世今生”分别是问题、命题和实证结果。而一篇文章的问题和假说从哪里来,主要是从文献综述来。那么,工作的起点就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进行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和命题(或假说),即主要依靠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和命题。随后,针对该命题,先用计量模型和软件跑一下数据,这是第二步,即初步检验命题——用计量模型和软件跑数据。如果估计结果差不多。根据文献综述和跑出来的实证结果,在脑海里构思理论分析框架等三个图,然后根据这三个图开始思考和布局研究设计,这是第三步,即统筹考虑文献综述、问题和命题、数据检验结果后,开始谋篇布局。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性考虑。

第二个阶段是写作阶段。

整个写作可以分为六步:第一步,写综述,提出问题和命题;第二步:写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部分;第三步,写引言和结论部分,对综述做修订;第四步,审视全文,写摘要;第五步,补充引用、注释和参考文献;第六步,聚焦观点,全面修改完善。这六步是为了概括起来方便而已,当然仁者见仁了,各有各的写作习惯。

第一、一切始于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很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界定“差距”、揭示分歧点、提出新的猜想,而且还为实证检验环节的模型、变量、指标及估计方法输送“炮弹”。显然,如果没有夯实文献综述工作的地基,则后续环节都很被动了。不要以为文献综述就是走过场,可以混过去。

第二、判断一篇文章可以“进入”写作环节的标准就是假说是否形成。这个形成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差距和分歧点,提出了新的猜想,这个猜想是具体的,有理论针对性。二是这个新的猜想经过了数据和模型的初步检验

第三、写一篇实证论文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就是讨论阶段。很多同学认为有了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就大功告成了,实则不然。同样重要的是讨论,它担负的是排除竞争性假说的重任。

第四、整个行动是有反复的,而不是单向流程,其中,有些环节,要反复做。


四、内容完整

从内容完整性来看,一篇论文至少应包括“引言”等六部分,即使最后一部分里包括的注释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这个“作品”应有的。接下来,我将讲讲文章结构及内容与观点四个阶段的关系。文章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从观点的四种型态来检查内容的完整性。

下表给出了实证文章每一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可一一对应来看。

sci文章参考(Sci.Fun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3)

当脑海里有了这样的结构,大家对一篇实证文章的大致格式、具体作用和篇幅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初学者而言,总结出以上这些内容,其用意有这么几个:一、通过这些归纳和梳理,有助于大家先从形式上进行模仿、照猫画虎。二、帮助其明白这些内容在文中所扮演的功能和位置。同时,初学者自己也应该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揣摩与体会文中有关内容的好与不好;同时,对好的表述或呈现方式进行总结,以备己用。

希望小编这次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在面对论文写作的时候能够做到头脑清晰、心中有数,不至于手忙脚乱。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反复进行的,需要有耐心以及能够好好琢磨的积极态度。如果大家对本文章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交流。

sci文章参考(Sci.Fun实证论文写作经验分享)(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