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培育钻石供不应求)

本报记者 肖艳青力量钻石(301071.SZ)上市首日大涨11倍,备受投资者关注随着天然钻石产量的下降,加之消费需求增长,培育钻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人造金刚石企业也迎来发展新机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金刚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刚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培育钻石供不应求)

金刚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

本报记者 肖艳青

力量钻石(301071.SZ)上市首日大涨11倍,备受投资者关注。随着天然钻石产量的下降,加之消费需求增长,培育钻石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人造金刚石企业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需求旺盛

培育钻石供不应求

随着传统珠宝商戴比尔斯、施华洛世奇、潘多拉等纷纷进入培育钻石市场,培育钻石需求逐步扩大。

根据Bain咨询,2019年全球天然原钻产量为1.39亿克拉,而培育钻石产量为600万克拉左右,渗透率约为4.3%;2020年天然原钻产量约下滑2800万克拉至1.11亿克拉,而培育钻石增长15%左右至750万克拉,渗透率达到6%。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目前一方面全球天然钻石的开采量在下降,另一方面对于超硬材料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无论是从工业需求还是珠宝首饰行业的需求角度,培育钻石都是天然钻石的最佳替代品,而且目前海外的天然钻石巨头也在推出人工钻石产品。因此培育钻石行业发展前景整体来看是非常好的。”

缔凡钻石副总经理杨帆告诉记者:“河南的培育钻石产业链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全球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对于培育钻石的需求量始终居高不下。位于钻石加工环节的印度工厂,几乎买断了所有的培育钻石毛坯,仍然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在超硬材料领域,宝石级别产品的增长潜力巨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是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个培育钻石市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除了美国市场之外,包括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尚未真正开始。”

根据贝恩咨询《2020-2021年全球钻石行业研究报告》,全球培育钻石消费市场中,美国和中国的消费量约占80%、10%。全球培育钻石的消费量八成在美国,中国是第二大消费市场。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培育钻石运营中心运营总监刘洋洋对记者介绍:“从供应端看,目前无论是人工培育的钻石原石还是裸钻在全球范围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我国人工培育的原石大多出口到印度,裸钻大多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从终端市场看,欧美消费市场比较成熟,国内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市场空间大。”

《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黄河旋风证券部,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说:“今年以来公司培育钻石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随着消费者对人造钻石的接受,市场会越来越好。”

人造金刚石行业成长空间大

我国超硬材料产量占全球总量90%以上,作为培育钻石产业链的上游,国内相关人造金刚石企业正面临千亿级培育钻石行业发展机遇,成长空间巨大。

国泰君安研报分析认为:“预计2021-2025年全球毛坯培育钻石产量分别达1026万克拉、1336万克拉、1623万克拉、1925万克拉、2226万克拉,对应全球培育钻石饰品市场规模分别为570亿元、742亿元、902亿元、1069亿元、1237亿元,对应2021-2025年复合增速达21.37%。”

河南省作为我国超硬材料产业的发源地和行业领航者,产量占全国市场80%以上。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南阳市、商丘市等地形成了一个集人造金刚石产品研发、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金刚石产业集群,涌现出中南钻石(中兵红箭子公司)、黄河旋风、*ST金刚、力量钻石、惠丰钻石(新三板)、国机精工、四方达等一批超硬材料相关上市企业。我国培育钻石的产能也主要集中在上述上市企业当中。

从今年4月份开始超硬材料板块一路上行,截至9月27日收盘,四方达涨幅超70%、国机精工涨幅近90%、黄河旋风涨幅超202%、中兵红箭涨幅超115%、惠丰钻石涨幅超3700%。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超硬材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崛起期,前景十分广阔,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随着培育钻石合成技术的提高、成本和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市场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改变,国内培育钻石行业发展迅猛,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其市场关注度和市场需求亦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国内培育钻石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已经迎来快速崛起的重要战略窗口期。”

刘洋洋表示:“培育钻石行业竞争并不激烈,因为它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它需要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撑,无论从规模或者技术上来说,后来者很难对龙头企业造成冲击。当然企业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来保持行业地位。”

(编辑 崔漫 白宝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