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目标小学生(我的2022重返教育战线)

我的2022:重返教育战线

每年的12月,最为重要的挑战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在两周内完成万字长文年度总结,通过这种方式细细梳理这一年来的成败得失,总结这一年来的经历过往,也是帮助个人成长的一种很好方式,所以,每年,我都会如期而至。具体到今年,这一年到底如何呢?主要有六个方面有话可说:

一、入职前的波折

如果一切顺利,2022年1月12号本可顺利入职,可是,对我而言,入职之路则是长达三个多月之久!现在想来,心情依然久久难以释怀。

按照学校直接考核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入职之前,除了审核入职者有关资格证件外,还要例行进行体检,而我恰恰在体检环节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状况,“肝功能异常”,“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超出了正常值”,体检因此被判定为“不合格”,这意味着有可能不能按期入职拟或不能入职。究其体检不合格的直接原因是肝功能异常,而肝功能异常的最直接原因是有可能喝酒过量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长期熬夜引起的,还有可能是身体机能发生变化?还有其他什么情况┈等等。

细细回顾过往,2021年12月下旬以来,由于庆祝多年攻读博士学位如今终于顺利毕业,喝了几次酒那是肯定的;熬夜,在过去反反复复修改十几万字博士论文的漫漫岁月里,熬夜加班是经常的事情。想想,肝功能起了这样的变化,是在所难免,身体发生了应急性反应,亟需调整休息。

而接下来的恢复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通过中药与西药并用,加上每天的跑步、站桩锻炼,彻底休整,什么不想,什么也不干等等,差不多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调理,终于在2月28日,身体各项指标全面正常。马上预约学校人事处体检,又被告知需要有人事处同志专门陪同到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检查,又经过近10天的漫长等待,人事处的同志由于各种出差外地等等事项,终于在2022年3月8日上午全程陪同到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复检,终于等到了正常的检查结果,又被告知要等人事处会同校医院领导开会讨论,再次被告知:“等待!”。

又等了大约一周,又被告知,人事处、校医院和二级学院领导三方会商,还是必须要到校医院再次去体检,校医院的理由有可能是,我有可能通过关系提前去疏通这三家三甲医院而获得“检查正常”的结论。可惜我在今年5月份才看到教育部关于毕业生体检的通知:“常规入职体检结果有效期为6个月,在有效期内,各用人单位可互认共享体检结果”,如果这个通知早两个月发布,校医院、人事处的负责同志就有可能看到这种通知而遵照执行,从而减少了我重复体检的折腾,因为我早在三月上旬就有了三甲医院的正常检查结论,居然校医院不认可,非得要自己再来体检一次,这明显不符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啊。

又大致等了一周,终于被通知到校医院体检,校医院体检肝功能没啥问题了,又对肺部的结节影表示怀疑,又被告知,必须由校医院同志专人陪同去当地某知名三甲医院专项体检,大约又等了一周,由校医院专人指定,通过对有关肺部的专门检验,结果出来后,又被校医院告知,必须有该医院出具无结核病证明报告,而要等到这个报告又需要等待该医院专家会诊时间,只有每周二和每周四才会召开专家会诊,等这一切程序走完,终于在3月30日拿到了该医院的无结核病证明报告,当天交给了校医院有关负责同志。本以为,马上可以入职,哪知,一等,又是20多天过去了,终于在4月22日,人事处通知,可以正常报到了。

算下来,从第一次体检到最终合格体检,中间经历了三个月多时间,除了恢复健康的一个月时间外,差不多因为各种流程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时间,这个流程之繁琐,真正让我有点怀疑“民族复兴”伟业,开始“怀疑人生”了。正如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会讲话指出的“力戒认认真真的形式主义”,任重而道远。

可能有读者要问,为什么要非得要到这家单位上班?诚然,中途也有其他两所大学邀请,一方面家乡情结,另外一方面还有事业平台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我不像其他人理解的那样,类似经历了五湖四海的人进高校就想“躺平”,而我的想法却不一样,虽然没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魄,还想融合过去波澜壮阔丰富的人生阅历,从理论上予以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实践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还是选择家乡这所“有情怀有志向的大学”吧。入职前的各种不顺,全当人生的又一次磨砺!公共部门办事流程的优化,相信未来肯定会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后进地区也会随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同步前行。

二、中了第一个厅级课题

由于是中途到校,先前安排的课程已经被其他老师代替了,所以,该学期没有安排教学课程,主要协助学院其他一些事务执行,既然来了,总不能在整个学期这样一直半休息半工作吧,身体在前几个月早已经完全康复,因此,报到后马上开始关注各种课题申报信息,正好当地社科联发布了一个统战专项课题信息,马上着手查阅相关文献,开始撰写课题申报书,大概经过十来天的努力,正式向社科处递交了申报书。

在这段时间,先后申报了国家民委项目、中国科协等项目,文献梳理,“本子”撰写,忙碌而充实。一轮轮项目评审下来,虽然最终没有中标,但经过一轮轮的撰写、修改,锻炼了写作能力,为后期申报相关项目进行了相关系统锻炼。幸运的是在6月下旬,市社科联统战专题项目最终得以立项,经过暑假的走访调研,报告撰写,在课题结题日之前终于得以顺利提交,对于厅级课题的撰写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课题撰写申报成功经历。

课题的申报撰写历练对于一个立志高校发展的教师来说,是必须突破的一个关隘,无论是学校的绩效考核,还是职称晋升,主持高层次课题都是必须看重的一项重要业绩,所以课题申报的逐级成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项修炼,未来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大的突破。课题申报也是科研工作的一项目重要实践,有了课题支撑,科研工作容易得以顺利进行。

三、暑假的岗培

由于以前没有高校教学工作经验,按照学校规定,必须参加系统的高校教师入职岗前培训,经过今年暑假20多天的集中岗前培训,重拾了教育教学的各种心得,可以用十二字“真知、人师、世范”来概括这阶段的培训心得。

1.听见了真知:盛暑的清流,金秋的硕果

尽管今年的暑假比往年更加炎热,当地当时有些地方气温高达41℃,但是,经过20天的学习,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股“清流”,此次学习是我今年盛暑中一股最难得的清流,真正收到了金秋第一份硕果。

20年前弃教从商,在波浪滔滔的商家沉浮,经过几多风雨春秋,有得有失。10年前,我经过深入的反思,立志发挥个人最大的长处,着手修正人生的航向,通过近10年的硕博研修之路,终于在2021年12月博士顺利毕业,今年春得以回归教育,回归校园。虽然过去在经济领域评过高级经济师职称,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系统知识尚未有深入涉足,这次的系统培训,恰好弥补了我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的不足。具体而言,我从如下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收获。

取势。通过对中共党史等四史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专题的深入学习,深刻明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趋势,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矢志不渝培养德智体美劳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道。通过对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高等教育专题的学习,把握了高等教育的教法和学法,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引。

优术。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讲课技术、信息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学习,明白了不仅要把握教学的基本原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一节节生动课堂的实践,让学生轻松学习,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2.觉为人师:立足国之大者,培养国之大才

在这20天的集中学习的日子里,通过听讲、记笔记、每天思考,逐渐觉悟到了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觉为人师。在这里,我认为不是“学”为人师,学知识一个过程,而“觉悟”才是学习的良好成果。处处以“人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国之大者,不仅自己要做大先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大人才。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把握两个一百年机遇叠加期,面对东升西落的世界大趋势,立足时代之需,务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在站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立足国之大者,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首先立足国之大者,成为“大先生”,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才能教好更加优秀的学生,但是,自己强不如弟子强,最终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大弟子”,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用处的各行各业都能显身手的大人才。

3.行为世范:教书以宗教般虔诚和仪式感

学习“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教书以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这样的态度从教。在新的时代,以学生为本教学,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切实的教学行动。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始终坚持教学第一线,“传道、授业、解惑”。

坚持师德修养优先。“觉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自身高尚的品格修养,潜默移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首先教师品德修养要高,“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有类似的道理,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生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做好“Thinker worker writer”,做好思想者、工作者、写作者,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既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为导,以学生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终生学习人才。

坚持终生学习。“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成为自来水”,只有坚持不断学习,随时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教好新时代的大学生,才能不辱新时代高校教师使命。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教学教育水平,教好学生,否则,仅凭过去的知识,仅凭现有的认知,不坚持终生学习,坚持时时知识更新,是很难教好现有的或者未来的学生。

经过暑假的系统研修,从理论上找准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与原则,具体在实践中又有些什么心得体会呢?

四、重上三尺讲台

九月顺利开学,本学期承担了2020级5班、6班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立足学生视角,进行相关教研教改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本学期在教学上有了非常重要的教学体验。

1、教学的创新实践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在教学之余,还需完成学院分配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新模式探讨。立足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探索 “听-讲-写”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探索;根据教材的内容,把本学期讲课内容分为三个大的节点,每个节点集中讲授四周课程,在教师每个大的节点讲授完毕,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分享过去四周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老师制定分享评分标准,由班委成员、小组长担任评委给每组分享效果评分,算入平时成绩,而对取得前三名的小组给予更高的平时成绩。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习内容,另外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每周课程讲授结束,布置每位同学创作500字的课程学后感,通过写作定期输出,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听-讲-写”三者并用的教学新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另外一方面全面加强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思维启迪。以教材为线索,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科边界,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高校的学习与中小学的最大不同,是知识的拓展,中小学主要围绕着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掌握好教材的内容就行了,而高等教育就不仅仅掌握教材的内容,还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并且,不仅仅局限了学科边界,更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一定要打开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钥匙,让学生们具有再次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其实,学科之间的差异,主要基于研究的对象不同,虽然学科有独特的知识范围,但是学科之间的理论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学科的有些思维方式是可以互鉴的,因此,就需要老师以更高的站位,立足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引导学生用更宽广的思维格局学习学科知识,而不是机械式割裂学习一门学科。

(3)指导学生试讲,提升学生师范技能。本年度指导了四位师范学生试讲,提升学生师范技能。由于所在的学院有师范生,在师范生毕业之前需要学院进行系统的师范技能培养,试讲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训练,所在学院的老师自然成为了培养指导责任人。本学期我被分配了四名同学,由于我以前有个初中教学经历,在本学期上课过程中,也进行了课程分享环节的教学设计,因此,对于指导学生试讲也并不陌生。为了摸清学生情况,提前通过腾讯会议座谈,摸清学生们的试讲选题想法,对学生们的基础,选题想法进行了全面了解,在第一次座谈会中也针对性提出了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建议。

根据我对讲课的理解,首先按讲课之初的设计,要立足听者的视角,思考如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来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针对教材、针对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并根据结果倒推,思考一节课程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到底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应该培养什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起点,教学过程无外乎就是实现目标的演绎而已,因此,讲课思维主要应该围绕着课程内容要点,思考清楚到底要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哪一部分,立足学生视角,找准掌握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什么、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又是什么等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上述问题必须在课前教学设计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按照这种教学设计思路执行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然学有所获。通过第一节课程的指导,学生们明白了试讲的选题和内容,接下来现场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试讲环节实践进行指导,针对不足进行完善,经过一轮轮的反复打磨,学生的讲课水平得到质的提升,这为其以后进行实地讲课奠定了扎实的标准基础。

(4)指导学生考研。结合学生实际、邀请年龄相当的先进同学分享考研经验,提升考研学生应试水平。

深造也是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重要选项,因此,服务考研学生,如何帮助有志考研的同学提高应试水平也是学校服务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被分配有14位有意向备考2023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最终报名考研成功的同学仅有9位,如何更好指导这些同学应考,除了协助同学进行相关备考资料分析、指导考研计划实施外,邀请同龄考生分享考试备考技巧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在考研前两周冲刺阶段,特别邀请了沿海某一流大学2024届在读硕士研究生专程分享考研冲刺备考经验,从心态、考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享,通过分享进一步鼓舞了考研同学备考的信心,帮助他们学会了更佳的备考方法。

2、科研工作业绩

(1)积极申报各类课题。自进入学院以来,先后申报南充社科、四川省重大项目、国家民委课题、中国科协项目,获得项目书撰写的经验,获得南充社科统战理论专项重点课题立项(结题申请已提交,待课题发布单位会议决议)。在申报项目的历练中,总结了要想项目申报取得成功的一些心得,具体有如下三点。

坚持利他思维。国、省等课题组织为什么要给你项目做?首先你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帮助国家解决问题,只有让评审专家相信你比其他同行更有能力、能够更高质量帮助国家解决问题,这个项目才会让你做,这是根本前提,否则,这个项目凭什么要给你做而不给其他人做?你的选题正好是党和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不会让你解决国家看来不那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有这个“用户”意识,利他精神,否则,是很难取得国家各级项目申报成功。

论证有理有据。你的选题值得国家投资让你做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评审相信你能做好,交给你做没有问题,可以放心让你做。这就需要项目论证充分,让他们充分相信,这个项目需要做并且应该像你这样做。

为什么给你做而不是给其他人做。你有这个基础能够做好这个选题,交给你做没问题。这就需要前期有一定积累,体现出有这个能力和水平,这需要在申报书中充分展现出这方面的实力。除了展示主持人的实力外,团队成员的实力也要充分展示出来,这样才有利于争取这个项目。

  1. 努力撰写高水平文章。本年度拟发表论文一篇,SSCI期刊,现处于小修后外审阶段,预计2023年1-3月正式发表。

论文撰写思维与课题申报思路有异同之处。不同的是课题申报必须要找到党和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在不一定有答案,但必须有系统的思路,现在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经费资助。而论文是已经发现了问题,并且在文中提出可行的方案,在文章中需要充分论证问题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示,为什么需要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课题与论文的共同点是都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都必须发现问题,对解决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有充分的论证过程。据我现在的理解,论文的过程主要是围绕着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来撰写。具体为:

文章到底要聚焦什么问题,这其实是提出问题部分。这是一篇文章的立论基础,文章中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内涵进行客观的阐述。问题的提出和内涵的阐述必须要有文献支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该论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客观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想出来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文献和现实来论证。问题的界定也一样,具体要阐述为什么是这个问题而不是那个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现有文献研究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价值何在?一定要在文章充分阐述,具体内涵与与相似问题相比,你的问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问题的阐述必须清楚明了。

问题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是什么,这其实是问题的分析部分。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所在。

问题如何解决,这其实是问题的解决部分。通过对问题深入透彻分析,让读者明白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有了解。根据论文的范式不同,根据问题的论证逻辑有不同的论证范式。有的通过逻辑推理,有的通过数据验证,充分论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点在于学科、学理的解释。重点提示解决方案的理论性,而对于具体的操作细节,论文一般不怎么涉及,这也是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学者重点提出问题该如何解决,重点在于理论指导,而实践者更多关注操作层面的执行。

考察学者的绩效重点在于文章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其实是通过文章考察思路的新颖性和科学性,而对实践者更多考察具体工作执行的实际效果。这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各有不同分工,但处理好各自角色的同时,也是需要理论与实践对话,理论与实践协同,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积极参加横向课题开发,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的社会服务起源于美国《莫雷尔法案》,发展确立于“威斯康辛理念”,学者刘宝存认为,斯康星大学不但坚持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职能,而且通过向社会推广技术和知识,为政府部门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使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此,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渐确立并不断发展,为社会服务也是目前高校绩效考核的主要项目之一。加上本人过去长期通过企业服务社会,积累了一定资源和人脉,也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注重储备这方面的信息资源。自入职大学以来,先后参与蓬溪县乡村振兴、南充市中小企业发展调研,为后期横向课题开发提前进行铺垫。

蓬溪县高峰山作为川中知名道观,因其范师祖高超的道家医术,备受当时民国政要的追捧,至今仍然受到川中各县(市)居士的热爱。一般道观佛刹都选址相对比较偏远的乡镇山林,如何结合该宗教场所促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是新时代一项重要课题。带着这个目的,调研组一行于5月20日前后先后深入高峰山实地调研,与该县统战部、乡村振兴局、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座谈,了解目前现状,为该区域旅游发展建言献策,也为后续的适当合作奠定基础。

因为6月中标南充社科联统战专项课题实施的需要,需要对南充市辖三区、县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发展诉求进行深度调研,虽然调研工作正值炎炎夏日,但调研组一行仍然冒着酷暑先后深入18家多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现场进行深入调研,走访座谈,了解企业现状、倾听企业声音,经过一周的调研,又经过一周的资料整理,于8月下旬,这次课题研究的报告终于出炉。这次课题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整个课题申报和执行的流程,也真正了解了课题对象-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鼓与呼建立了感性认识,为后续课题的开发奠定了研究基础。

作为师范大学的一员,对教育的关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12月初,有幸接触到过去的合作伙伴,现在他正倾注于家庭教育推广,正好借助师大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资源,为其提供优质课程资源贡献师大智慧,这也是我作为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社会第一个项目,将为其企业开好局起好步进一步贡献专业智慧和力量。

五、获得竞教一等奖

教学是作为高校教师第一项重要任务,之所以被称为教师,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体现为教学,再加上学校是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因此,对教师的师范技能要求比其他非师范大学应该更加严格,要让学生师范技能强,教师首先要体现出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也历来重视新入职教师的师范技能水平的锻炼,因此,一年一度新进教师教学比赛成为了新教师必须参加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之一。

由于之前有过中学教学经历,对于教学比赛并不陌生,以前也曾经代表所在学校参加片区教学比赛,还小有斩获。对于这次教学比赛,所在院系领导也非常重视,还专门为此进行了系内预赛,通过预赛展示,对这次教学选题、教学设计,教学整个过程展示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后期比赛内容打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院级比赛前对系内比赛授课内容进行很好的反思与总结,选什么内容最容易表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如何借助网络有效资源、教学过程如何展示等等环节进行了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出所料,在正式比赛过程,由于我准备比较充分, 教学展示环节逻辑清楚,教学效果显著,在参赛的新进教师中得以胜出,获得“一等奖”,这给了我更强的教学信心,为后续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提升有了很好的经验积累。但是,通过观看同事给我录制的全程视频来看,语言表达尚需要大幅度提高,一是普通话亟需大幅提高,二是整个语言表达过程中尚有一些废话,口语化等问题,这需要以后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高度重视,必须提高的地方。

我的2022目标小学生(我的2022重返教育战线)(1)

图1 竞教一等奖证书

六、2023:开创“三立”新篇章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一直是中国儒家士人的追求。在我看来,如今高校教师是最为接近“三不朽”的职业,未来一定要孜孜以求,真正践行!

立德,为世人的精神楷模,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道德标准自然要比其他职业要求更高一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养成其良好的品德,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

立功,完成大事业。虽然作为教师很难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参与到更加宏大的社会事业中,但是,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同样可以间接做出更大的事业。首先,以做事业的心态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不是仅仅以作好一份职业,做好一份工作的心态进行教书育人的事业。其次,通过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间接为社会做出大事业这也是作为教师职业的独有之处,虽然教师自己可能没有亲自参与社会大事业,而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创业建功,同样也有教师的一份功劳。另外,作为高校专业技术人员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也是立功的一些具体体现。

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这可以说是教师最为直接也最为可行的一种方式,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有良好的环境进行学术创新,立言自然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如果从事其他工作,当然也可以立言,但对于教师来说,更为直接,有规律的作息对于创作更为有益。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将围绕“三立”方向开创出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首先,立德,为世人树立复兴中华精神楷模。自中共二十大起,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未来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复兴将成为真正的现实,但是,正如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才能实现,需要各行各业开新局,各自凝心聚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一滴做起,争分夺秒,奋力前行。作为新时代中国高校教师中的一员,自然要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以身作责,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以“黄大年”的精神风貌,做好每一项工作。立足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其次,立功,做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作为现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服务民族复兴事业,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根本,社会服务是成果。作为人文学者,三者不可偏废,三者缺一不可,做好三者协同,三者能够有机协调,共同促进,切实为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复兴大业创业建功。

再次,立言,做好学术创新工作。要为后人立下学说,能够传承下去学说才是真的学问,否则,难以传世。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学者,要有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和意志,做真学问,做真学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言。

总之,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点点滴滴,难以全面书写,展望未来,尚有诸多计划尚待周密实施。以后要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申报更高级别的国家课题,撰写更高水平的文章,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核心能力。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进一步开创“三立”新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