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年的年味儿是什么 读懂了古人拜年
作者:洞见Buliu
拜年,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一种处世之道。
01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向汉武帝提议,启用《太初历》,春节的时间,随之由秦始皇规定的十月初一,调整到正月初一。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拜年在中原地区全面盛行起来。
东汉文学家崔寔,写过一本关于节令和农事活动的专著《四民月令》。
书中记载:
“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是中国人过春节的日子。普通人家都要打扫卫生,祭祀祖先。晚辈们端着酒水,敬献给家中的长辈,祝福他们长寿健康。官府中人也往来走动,互相拜年祝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多了早起燃放鞭炮的习俗。南朝民俗家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在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宋朝,拜年又被人们玩起了新花样。
宋代文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交游广泛,新春拜年若是每家每户都亲临造访,难免分身乏术。于是,一种叫“飞帖”的拜年名片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史上最早的新年贺卡。
“飞帖”用梅花笺裁制而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恭贺新禧一类的吉祥话。碰到那些平常联系不太密切的亲朋,就派仆人拿着自己的“飞帖”,前往投递代为拜年。
在明代,百姓人家还在通过拜年表达祝福、交流感情之时,上层社会已经把拜年演变为一场扩充人脉的社交游戏。
明代文人陆容在历史笔记《菽园杂记》中说:
“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有清一代,满汉同朝,官僚体系空前庞大。为了提高拜年效率,人们又发明了“团拜”的形式,并且流传至今。
光绪年间文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载:“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光阴流转,不论拜年的形式如何变化,但无一例外寄托了中国人重乡土、重家庭、重朋友的淳朴感情,也承载了亲朋之间对新年最美好的祝愿。
02
如今,每逢春节,群发短信、群发微信,甚至一条朋友圈就能搞定大部分拜年任务。
“群发式拜年”,看似尽到了礼节,其实却淡漠了人情。
500年前,明朝大诗人文征明,眼见春节期间卡片横飞、投帖拜年愈演愈盛,不禁感慨世情凉薄,于是泼墨挥毫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贺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文征明的感叹,虽然没能阻止明代的达官贵人们热衷于形式化拜年,却启发了300年后的一位近代圣人。
公元1841年,是曾国藩在京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大年初一,参加完太和殿的朝贺大礼后,他并没有放松,而是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名单,挨家挨户登门拜年。
从百姓之家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曾国藩一路走来结识贵人好友无数。
哪怕后来位极人臣,曾国藩也从未忘本。每年春节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贵人老友家中,道声贺、拜个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一代权臣穆彰阿曾多次提点曾国藩,后来因为公事被皇帝贬为庶民。即便如此,曾国藩一生都以恩师相称,春节拜年总是第一个就去穆彰阿的家中。
关于拜年,曾国藩甚至有自己的一套体悟:谦以律己,敬以待人。
所谓谦,就是给人拜年时不要老是讲自己,“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而是要多谈对方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成功收获。
所谓敬,就是注重拜年的礼节,多说一些赞美对方的敬语。因为拜年,其实拜的正是一份尊重、祝福和喜庆。
时人不以为意的拜年,却因为曾国藩的独到坚持,为他赢得了“重情义、擅为人”的好名声。
各种拜年信息天花乱坠的今天,也愿更多人能记得文征明的这首诗,记得曾国藩的拜年路,更记得:
拜年不是走形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传统,也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一种处世之道。
03
中国有句谚语: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记得小时候,我们对过年的期盼,远不只是新玩具、新衣服,还因为平日里上学的哥哥姐姐,外出打工的叔叔阿姨,年前都回到了家里。
小小的镇上,每年只有这个时候,才会被塞满大大的热闹。
那时候拜年,也是一件颇为讲究的事。
大年初一,父亲放完开门红炮仗,母亲就已在堂屋的桌上,摆好了一条鱼、一盘肉、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爷爷倒上一杯老茶、一盅烧酒,在祖先牌位前的地面上,洒下三道。
全家人一起,跪下磕三个响头,算是给老祖宗拜了年。感恩他们在天有灵,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等吃完开年饭,就到了我最忙碌也最开心的时刻。
蹲到爷爷脚下,说一声新年好,祝您健康长寿,一只鼓鼓的大红包就算到手了。
收下爷爷的压岁钱,邻居家的孩子已经找上门了。
三五成群走家串户,逢人就拜年,只要嘴甜,去哪家都能带回来满满一兜的糖果零嘴儿。
大年初二,是跟着爸爸妈妈一道去外婆家拜年的日子。
大人们交流着过去一年别后的光景,谈论着新的一年又有怎样的计划和希望。
小孩们的快乐最简单,撒开脚丫子跑起来,欢笑声就已经撵不上脚步了。
初三、初四,得去姑父、姨父家拜年了。
小时候拜年不着急,一大家亲戚,坐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就到了饭点。
走完亲戚,也别忘了提上礼物,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师贵友家里拜个年。
这两年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
回过头想想,所谓年味,不就是走家串户拜年时的那股子热闹劲和人情味吗?
相邻的亲友,上门坐一坐,喝杯茶,日上竿头也不妨吃顿饭,叙叙一年的感情。
外地的故交,打一个温暖的电话。这世上能够交心的人不多,遇到了就不要错过,更不要冷落。
那些在过去的岁月里帮助过自己的人,抽个时间提上礼物,拜个年也道声谢,世界凉薄终归有人情可暖。
最后,祝各位新春快乐,阖家幸福,猪年诸事大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