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大家庭中,祖籍山东,后来又随家人来到陕北富县的一个小镇。母亲从小就聪慧过人,不仅长得漂亮,还心灵手巧,针线、茶饭样样拿得出手,还是当时镇子里夜校的老师。因此,排行最小的母亲也是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深得二老疼爱。

母亲回忆说,解放前夕兵荒马乱、战事频发,每当听说部队要来,一家老小都会跑到山里躲避。轰鸣的枪炮声、爆炸声震耳欲聋。她们常常在惊慌中跑丢了鞋子,跑丢了馍篮子,就连耳朵也被震聋了。

后来经人介绍,母亲认识了我的父亲,并随着父亲远嫁他乡。在陕南红花堡工作的父亲因为患有严重骨髓炎,于1962年回到了老家,从此扎根农村,过上了耕田种地的生活。跟随父亲回乡的母亲没有怨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放下大家闺秀的矜持,住进了沟畔上的一孔土窑洞,开启了未知的人生。

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1)

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2)

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对生活有多少种美好的期待,背井离乡就需要多大的勇气。她把自己的青春和对生活的无限憧憬都寄托给了这个男人,寄托给了这个家。可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境况是很艰难的。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缠绵绵,更没有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她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还要接受非常艰苦的劳动。常常进沟上洼,肩挑背扛,一年到头还是食不果腹,收获甚微。

母亲回到农村后,要面对诸多生活问题。因为父亲有腿疾,很多体力活都要母亲去做。吃水是件大事,水要从井里面绞出来,然后担回家。冬天的时候,冰冻得很厚,人走在冰面上脚底打滑,可还要在厚厚的冰面上把水绞上来,踩不稳会连人带水桶都掉进井里去。用尽所有力气把水绞上来后,再踉跄着把两大桶水担到沟畔上的土窑里,这一段路有下坡、上坡、上台阶、下台阶,过高高的门槛。

那样的年月,没饭吃也是大问题,一家老小要吃饭就得下地干活才能挣来工分,凭工分分口粮,还要经常挨队上人的白眼。倔强的母亲拼命地多干活,常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田间地头忙活完了,回到家还要给一家老小做饭洗衣服,有干不完的家务活。但是无论多么辛苦,母亲都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支撑下去。她不能倒下,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再穷再累日子也得过下去!

母亲手巧,所以村里成立缝纫社时让母亲去公社学习了几天,回来后母亲就给全村的男女老少做起了衣服。那时候女人的衣服是大襟袄,男人的衣服是中山装,四个兜兜九个纽纽,从裁剪到缝纫,整个过程做工复杂。但是经母亲的手出来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那么得体精致,全村人都夸奖母亲的巧手。每到过年就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一台缝纫机要赶制出来一大队人的衣服,人们都要在过年穿新衣服,直到年三十母亲还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候她经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还要给自家的孩子做衣服鞋子。煤油灯下,母亲一熬就是大半夜,我们经常一觉醒来还看到母亲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有时候熬个通宵,第二天还要照常下地干活。劳动之余休息的间隙,母亲都会抽空做针线活,把给孩子们做的鞋子积攒起来。在那个缝缝补补的年代,我们姐妹们能经常穿新鞋,都归功于母亲的勤劳持家和对我们无言的爱。

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3)

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4)

因为母亲又是做缝纫,又是下地干活的努力,我家的工分终于是村里最高,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日子有了转机,母亲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她变得更加开朗,干活的时候也会跟村子里的婆娘女子谈笑,有时候还唱几句秦腔活跃气氛,帮村民们驱散劳动之苦。母亲用她的乐观影响着其他人,在苦难的日子里相互取暖。

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在当时,农村大多数孩子读几天书也就回家种地了,可是母亲宁愿自己苦累,也要坚持供我们兄弟姐妹们读书。家中六个孩子唯独大姐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因为家里活多娃多,大姐经常会被叫回家带娃干活,上了几天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干脆回家帮父母务农了。剩下我们五个都很幸运地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并考取了各自理想的学校,母亲的辛苦也算有了回报。

母亲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从我记事起,对家的印象就是整洁、一尘不染。每天早上起来后,母亲都会在做饭的间隙把地扫干净,把两个老式柜子擦得锃亮,所有东西都摆放整齐。这就是她脑子里的规则,她就是按照这个朴素的意念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那么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维持下来,形成了人生坚持向美向好的习惯,并且实实在地影响到我们。

母亲不仅带大了自己的孩子,还含辛茹苦喂养了五个孙子。为了让工作中的孩子们安心上班,母亲坚定地挑起了替带孙辈的重担。农村各种条件都不太好,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最让人发愁。有几年父亲给大儿子帮忙干活去了,母亲一个人在家又要种地还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有时候孙子半夜发烧,母亲不顾外面还下着雨,就拄着一根棍子,去叫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农村的夜晚在我印象中是恐怖的,有猫头鹰的怪叫,还有传说中的“牛鬼蛇神”。但是母亲深更半夜外出,全然忘记了害怕,心里只想着给孙子看病。我的文字可以一笔带过母亲所有的付出,但是在每一天每一分钟,母亲要做多少事情,给孩子洗尿布、喂羊、挤奶、煎好奶兑到温度适中喂给孩子,要关注他们每一分钟的健康安全,等到孩子长大了,还要每天搬着小桌椅让他们学习。母亲把心血洒在儿孙们身上,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幸福。她自己吞下了多少苦,多少泪,我们无从知晓。

时间慢慢逝去了,带走了很多儿时的记忆,也带走了母亲的青春岁月和健朗的身体。父亲患病离开了我们,母亲也年过八旬。孝顺的外孙女买了高楼,装修得漂漂亮亮的,接她姥姥来住。离开了老屋,突然一下子闲了下来,一开始母亲不太适应,多少还是感觉不自在。后来我出主意,让母亲把给小孩子做绣花鞋子的手艺再发挥一下。于是,老人带着老花镜重操旧业,没想到,母亲的手艺不输当年,鞋底纳的针脚还是那么整齐干净,排门对行一丝不苟,毫不马虎,绣的那些猫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看到母亲做的一双双小绣花鞋,所有人都赞口不绝,自叹不如。

梅花妈妈有办法怎么写(我的母亲叫梅花)(5)

母亲为人善良热情,身边有很多老朋友,她们经常找母亲拉家常,驱散了很多寂寞。如今母亲八十多岁了,依然独自一人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就是不让我们操心,坚持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才能放心忙自己的事情。

这些年母亲身体不如从前了,但我还是可以透过母亲消瘦苍老的脸颊寻找到当年那个美丽女人的影子。如今母亲学会了拍抖音,取名叫梅花开了。经过美颜后的母亲依然那么美丽,经历了80多年的风霜洗礼,这朵梅花依然妩媚动人。

惟愿这朵梅,不畏风雨寒霜,不畏沧桑岁月,继续勇敢绽放,把暗香留给这个她深情挚爱的世界!

(作者简介:刘欣菲,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摘选自:文学陕军,版权属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