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主要人物名字(琅琊榜人物志之言阙)
作者:青青
之前已经提过两次,在《琅琊榜》这个故事里,谢玉、夏江和言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差!现在,谢玉和夏江都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来看看言阙吧!
其实认真算起来,言侯戏份并不多,但却实在场场精彩。谢玉和夏江的反差皆是令人切齿痛恨,但言侯却恰恰相反,前后惊人的反差赢得了一众读者超乎寻常的尊重和喜爱,其中也包括笔者自己。
梅长苏染了风寒在家静养,于是豫津带着从岭南运来的新鲜柑橘和景睿、谢弼一起来探病。闲谈之间,梅长苏得知言侯不在京中,微觉奇怪。
言豫津无奈地抱怨着:“到城外道观打醮去了。我爹现在是两耳不闻红尘事,只想着求仙问道炼丹,要是没我这个儿子拖着,他一定把家里改成道观。”
谢弼道:“你爹倒是真的越来越像方外之人了,一年到头,连宫里都没见他进去过几次,皇后娘娘怎么也不过问?”
“不知道……”言豫津歪着头想了想:“他们兄妹一向不亲近你也清楚啊,我爹喜欢清修嘛,如果不是宗祠在京城要照管,他应该会想要住到山里去呢。”
萧景睿也道:“要不是你们长得像,谁会看得出你们是父子啊?言伯伯清淡无为,如闲云野鹤一般,可你却是个哪里热闹哪里凑的惹事精,别说没半分野鹤的气质,倒更像只野猫。”
之后谈谈说说,话题转到了即将到来的新年上。言侯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心求仙问道,不理红尘的形象愈加强化。
言豫津摇着脑袋道:“苏兄又不爱热闹的,再说还有飞流陪他,你要同情也该同情我吧,每次祭完祖叩过头之后,我家就跟只有我一个人似的……”
梅长苏奇道:“令尊呢?”
“回房静修去了啊。”
行文至此,依然没有引起笔者的警觉,只是因为实在喜欢豫津,所以在这一刻为他觉得有些伤心:爷爷言老太师和母亲都已去世,他又没有兄弟姐妹,父亲一离开祠堂就回自己房里去,只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个人,多寂寞多凄清啊!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样的人《红楼梦》里也曾出现过一位,就是贾敬,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贾珍、贾惜春之父,是丙辰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家人平素胡作非为,他一概不管,听之任之。有贾敬在前,所以除了为着豫津产生的心有戚戚焉之外,笔者并没有多想其它,但是很快,故事的发展就出现了惊人的转折,也就是反差!
因为金陵城中突然出现的神秘火药,梅长苏首次前往言府,登门拜访言侯。彼时,言侯尚未归家,豫津和景睿正在打马球,结果豫津的马球飞出了墙外,砸到了夜秦的使臣。豫津于是出门去找马球。然后,等豫津回来……
“我刚看了一下,这次夜秦来的人还真多,不过那个正使看起来獐头鼠目的,一点使者气度都没有。虽说夜秦只是我们大梁的一个属国,但好歹也是一方之主,怎么就不挑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来啊。”
梅长苏被他一番话勾起了一段久远的记忆,目光有些迷离,“那么言大少爷觉得,什么样的人才配胜任一国使臣?”
“我心目中最有使臣气度的,应该是蔺相如那样的,”言豫津慷慨激昂地道:“出使虎狼之国而无惧色,辩可压众臣,胆可镇暴君,既能保完璧而归,又不辱君信国威,所谓慧心铁胆,不外如是。”
“你也不必羡赞古人,”梅长苏唇边露出似有似无的浅笑:“我们大梁国中,就曾经出过这样的使臣。当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意图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其时兵力悬殊,敌五我一,绵绵军营,直压入我国境之内。这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只带了一百随从,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大渝皇帝感其勇气,令人接入王庭。他在宫阶之上辩战大渝群臣,舌利如刀。这种利益联盟本就松散不稳,被他一番活动,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我王师将士乘机反攻,方才一解危局。如此使臣,当不比蔺相如失色吧?”
“那这个使臣现在还在世吗?如果在的话,还真想去一睹风采呢。”
梅长苏深深地凝视着言豫津的眼睛,面色甚是肃然,字字清晰地道:“他当然还在……豫津,那就是你的父亲。”
梅长苏这句话一出口,仿佛晴天霹雳,豫津脸上的笑容瞬间就凝结了!不知道读者们是不是也跟豫津有同样的反应?一边是: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只带了一百随从,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在宫阶之上辩战大渝群臣,舌利如刀;一边是:暮气沉沉,每日只跟香符砂丹打交道,漠然的脸,花白的发,不关心世间万物的永远低垂的眼睛……不得不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所形成的鲜明反差实在是太惊人了!
既然提到蔺相如,就不能不提先秦。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年代,诸子百家,是无数智者们心血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之一。
《墨子·小取》中有云:“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毫无疑问,言侯是位辩者。不过他这位辩者,与其说是像蔺相如,倒不如说是像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之事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千钧一发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之前,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一番说辞层次分明,组织严谨,说理透彻,逻辑缜密,最终使得秦国决定从郑国退兵。秦晋联盟瓦解之后,晋国也就放弃了攻郑的打算。
生死存亡关头,烛之武能够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郑国转危为安,足见其忠义仁勇,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转过头来再看言侯,遥想当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共犯大梁,意图一举灭之,裂土而分。其时兵力悬殊,敌强己弱,绵绵军营,直压入大梁境内。
年方二十岁的言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胸怀天下,志在家国,拼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带着不胜不休的决绝,素冠简从,出使敌营,器宇轩昂,不堕国威,在宫阶之上舌战群儒,词锋犀利,慷慨激昂,最终凭一己之力瓦解了三国联盟,扭转了乾坤,解除了危局。那情景只要想一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言侯年纪轻轻已经立下如此大功,封侯拜相,按理应该风光无限,前途无量啊!可是他却为什么不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反而跑去烧丹炼汞,求仙问道,整日与方外之人打交道呢?
然而,作者对此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反倒在言侯回府之后,抛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
“侯爷,”梅长苏开门见山地道:“你把火药都埋在祭台之下了吗?我想,你求仙访道,只是为了不惹人注意地跟负责祭典的法师来往吧?这些法师当然都是你的同党,或者说,是你把自己的同党,全部都推成了法师。是不是这样?”
言阙看了他一眼,冷冷道:“过慧易夭,苏先生这么聪明,真的不怕折寿?”
“寿数由天定,何必自己过于操心。”梅长苏毫不在意地回视着他的目光,“倒是侯爷……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成功吗?”
“至少在你出现之前,一切都非常顺利。我的法师们以演练为名,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火药全都埋好了,引信就在祭炉之中。只要当天皇帝焚香拜天,点燃锡纸扔进祭炉后,整个祭台就会引爆。”
真是太疯狂了!
在读者们被接二连三的意外震惊到无以复加之后,相信脑海之中一定会冒出第二个问题,不过这一回,梅长苏直接替大家问出来了。
“侯爷甘冒灭族之险,谋刺皇帝,到底想干什么?”
言阙定定看了他片刻,突然放声大笑:“我别的什么都不想干,我就是想让他死而已。刺杀皇帝,就是我的终极目的。因为他实在是该死,什么逆天而行,什么大逆不道,我都不在乎,只要能杀掉他,我什么事都肯做。”
梅长苏的目光看向前方,低声道:“为了宸妃娘娘吗?侯爷既然对她如此情深意重,当初为什么又会眼睁睁看着她入宫?”
“为什么?”言阙咬紧了牙根:“就因为那个人是皇帝。是我们当初拼死相保,助他登上皇位的皇帝。当我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练武习文,一起共平大梁危局时,大家还算是朋友,可是一旦他成为皇帝,世上就只有君臣二字了。我们三个人……曾经在一起发过多少次誓言,要同患难共富贵,要生死扶持永不相负,他最终一条也没有兑现过。登基第二年,他就夺走了乐瑶,虽然明知我们已心心相许,他下手还是毫不迟疑。林大哥劝我忍,我似乎也只能忍,当景禹出世,乐瑶被封宸妃时,我甚至还觉得自己可以完全放手,只要他对她好就行……可是结果呢?景禹死了,乐瑶死了,连林大哥……他也能狠心连根给拔了,如果我不是心灰意冷远遁红尘,他也不会在乎多添我一条命……这样凉薄的皇帝,你觉得他不该死吗?”
明白了!理解了!
原本早已两情相悦,两心相许,却被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利用皇权横刀夺爱!更讽刺的是在他获得这至高无上皇权的过程中,言侯自己还曾经倾尽心力,拼死相保,可到头来却只换得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身为兄长的林燮劝他忍,他就还是咬牙忍了。当景禹出世,乐瑶被封宸妃时,言侯甚至还曾想过自己可以放手了,只要他对她好,只要他们母子俩好,这一世的遗憾和情殇,他都可以自己担了。
可是,事与愿违啊!赤焰冤案爆发,景禹死了,乐瑶死了,林家上下满门灭绝,半朝忠良为此殒命,曾经朝气蓬勃英才济济的祁王府就此烟消云散,只余下满朝从此唯唯诺诺的余音。这些年来,朝中文不思政,武不思战,皇帝的好恶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人想的都是如何争权,如何固宠,如何为自己的将来选择正确的立场。
这一回言侯是真的绝望了!如他在剧中所说:“我何尝不知道这是一条下策啊!可是你看看,眼前的朝局一片混乱,整个国家哪有一点点是我们当年想要的气象。这个人,是我们扶持他坐上皇帝的宝座的。眼下林燮大哥已经不在了,这个局面,应该由我来让它停止!”是的!他后悔了!后悔自己识人不清,竟然将这样一个刻薄狠毒、寒石心肠的人推上了皇位!心上人为此赔上了性命!当年渴望的清明理想根本没有一点实现的可能!所以最终他选择了这条路,想要弥补当年犯下的错,于是苦心孤诣地谋划了十几年,甚至不惜牺牲全族的身家性命。
如果不是梅长苏的出现,言侯的计划真的有可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后,定然会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为着可能会被无辜牵连的豫津,很多读者为此没少抱怨责怪言侯的狠心与疯狂,嗯,其中也包括笔者自己。但是,站在言侯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是那么的不可理喻不可思议,因为毕竟,他也是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乃为人生八苦,若是淡然到连怨恨都没有或者不屑有了,那还是人么?超凡入圣,谓之神,可就算是儒家圣人孔夫子也会说:“是故恶夫佞者(所以我讨厌强嘴利舌的人)。”何况凡人?
笔者有位好友,她的评价让我深觉一句中的:“被悲伤愤懑折磨了半辈子,再不报仇他就得把恨都带进棺材里去了!”顺着她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言侯心里大概是觉得如果什么都不做,将来九泉之下,他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无辜枉死的至爱亲朋呢?
好在言侯毕竟是言侯,所以一番恳谈之后,他听从了梅长苏的建议,及时悬崖勒马,没有一意孤行,并且除夕之夜还与豫津一同守岁,彻夜倾谈,解开了心结。为他们高兴啊!
自那之后,言侯再度出场就到了景睿生日那晚,谢府发生惊天剧变。书中只写了在谢府之内,梅长苏告诉豫津:“你到谢府来赴宴,结果这里面烧起来了,令尊能不着急吗?言府跟这里只隔了一条街,他很快就会得到消息的。”
但是电视剧中扩展了谢府之外的情景。原本豫津在水阁之内忍不住地自艾自伤:“今天闹成这样,幸好我爹不知道。不过就算他知道,我想他也不会在意的。”却不承想,言侯为了他至晚不归,别说是宁国侯府,便是阎罗地狱也得来闯上一闯。
誉王与欧阳迟在谢府门外僵持半晌,却始终无法进入或者说是闯入谢府,正在又气又急无计可施之时,一个声音远远传来,当真是气势十足:“那么我呢?”随后人到眼前,正是言侯。言侯面对欧阳迟负手而立,眼神坚毅,气势逼人,问道:“你让不让我进去?”彼时,欧阳迟站在台阶之上,言侯站在台阶之下,明明是欧阳迟居高临下,可气势上却分明是言侯稳占了上风。
直到谢玉出来,抬出大门前有梁帝御笔亲题的“护国柱石”,对欧阳迟下令道:“此乃本侯私宅,绝不能让任何人擅自闯入,冒犯天家威严!”此言一出,誉王和夏春都没敢再轻举妄动。只有言侯,回头看了一眼那四个字,之后整容定神,一步一步逼上前来。谢玉见此情景,登即利刃出鞘直指言侯:“言侯爷!你若非要硬闯,别怪我不念旧情,不给你面子!”
言侯一言不发,正正衣冠,继续拾级而上。言家乃清贵门第,世代只出文官,但是此时此刻,没有武功护体,没有甲胄在身的言侯,即便手无寸铁依然是那样的神情凛冽,泰然不惧,依稀可见昔日出使敌营的无双风采,那是一如当年从不曾褪色的坚毅决绝,那是纵千万人吾往矣的勇者无畏,那是泰山压顶而不能磨折的气魄与风骨!
及至莅阳长公主突然执剑而出,止住双方没有再起冲突,将众人带进谢府,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言侯见到豫津,这才松了口气,虽然只简简单单问了一句:“你没事吧?”但那深藏心底不曾轻易表露的为父之慈在这一刻却是真真切切地让人鼻子一酸,好感动!
谢玉倒台,沦为阶下囚后,很快太皇太后就去世了。国丧期间,太子身为嫡系子孙,却在宫内宴饮演乐,并将对梁帝的怨愤公然宣之于口,被梁帝撞了个正着,于是下令幽禁太子,封禁东宫。
没过多久,新年到来,书中提到梅长苏派黎纲前去见过言侯,拜请他趁着年关各府之间走动拜年不显眼的机会,探听一下朝臣们对靖王的看法。但是电视剧中改编了这个情节,变成了梅长苏亲自前往言府去拜访了言侯,请他出手相帮靖王。请允许我将这段对话完整重现一遍,因为实在太令人动容了!
当梅长苏问出这个问题“侯爷可愿意(出手相帮靖王)”时,言侯震惊意外之下,先是俯首沉思了片刻,然后饮了口茶,略略平复了内心激动的情绪,又过了半晌方道:“朝局混乱,后宫凶险,人心叵测,陛下偏私,在此情形之下,靖王对誉王并没有胜券。我安居府邸,好歹算是一个富贵闲人,你却让我卷入一场并没有胜券的争斗当中。”
梅长苏坦然迎着他的目光,只说了一个字:“是。”
言侯又道:“当今的皇后是我胞妹,誉王是皇后的养子,你让我帮着靖王去对付誉王,于情理不合。”
梅长苏答:“确实如此。”
言侯于是问道:“不合情理又无胜券可握,先生何以提出如此要求呢?”
这次梅长苏没有回答,只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双目直视着言侯,问道:“侯爷,您可愿意?”
言侯闭目吁了口气,再睁开时,显然已下定了决心:“愿意!”
梅长苏虽然之前就料定言侯定会愿意,但真听到这两个字时,还是有些动容,当下拱手行礼:“多谢侯爷首肯!”
言侯左手虚扶,示意他不必多礼,继而说道:“我刚才做的选择,先生并不觉得意外。”
梅长苏淡然一笑,道:“侯爷出身簪缨世家,当年风云烈烈,叱咤天下。一腔热血,又怎么会变得冰凉呢?”
听了此言,言侯声调略低,道:“血虽未冷,心却已寒。”
梅长苏点点头,他能理解,于是道:“正因为侯爷对皇上、太子和誉王心寒,我才知道,您一定会答应的。”
言侯转首,唤豫津道:“豫津!”
坐在一旁的豫津忙应道:“父亲!朝局如何孩儿并不明白,但孩儿毕竟是言氏家学出身,能分善恶,能辨是非。至于父亲为何答应苏先生,孩儿心里已明白!”
言侯点点头,道:“今日我虽做了如此抉择,但日后成败尚不可知。若遇什么凶险之事,你我父子二人血脉相连,难免会连累到你。”
豫津却昂然道:“父亲!既是血脉相连,又何必谈连累二字!父亲做任何的抉择,孩儿都会跟随!绝不后悔!”
梅长苏不由感叹道:“言氏一族,出过三位帝师,两位宰辅。有些事情已经浸入骨髓,无需言表。豫津,你虽未涉朝局,但是你的眼界和胸襟,却非常人可比。”接着又对言侯保证道:“侯爷请放心,苏某定当全力,不让二位陷入危局之中。”
言侯道:“君子一诺,生死相随!别的不足挂齿。有什么需要我去做的,先生请讲。”
梅长苏道:“如今靖王和誉王相争的局面,已然明朗,只怕朝堂之上人心浮动。按照靖王的心性,定然不愿与誉王各分阵营,党同伐异,徒增大梁的内耗。但是……”
言侯截口道:“我懂!靖王虽然不愿意结党,但朝臣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应该及时地了解。眼下年关将至,正是各府走动之时。如果靖王和苏先生有什么不方便出面的,我自会代二位去探查一下。”
梅长苏颔首致谢:“若论这明察秋毫,识人断物的本事,言侯无人能及。靖王得到您的帮助,必定大有助益。”
君子一诺,生死相随!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清明不灭的理想,生死皆可置之度外!言侯……纵然十年饮冰,依旧热血难凉!无双国士,还是一如当年那般豪气干云!同时,在这段对话中,更加令人感动的还是豫津的态度!豫津真的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孩子,聪明孝顺,重情重义,言老太师积德,言侯有福啊!
如果说谋刺皇帝和独闯谢府体现的是言侯的气魄与胆识,那么相救卫峥一事,则是将言侯的智慧与情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这一次,我决定要尽全力帮他(梅长苏),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因为他和靖王的这个决定……实在让我感到震动。明知是陷阱,是圈套,利弊如此明显,但仍然要去救,所为的,只不过是往日的情义和公道……我已经太久没有见过这么蠢,却又这么有胆魄的人了。”
这番话道尽了言侯的心声——为了往日的情义与公道!当初梅长苏阻止他谋刺皇帝时,他问过梅长苏:“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意,你放过我却又不图回报,到底有何用心?”
梅长苏的答案是:“侯爷不忘宸妃,是为有情,不忘林帅,是为有义,这世上还在心中留有情义的人实在太少了,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纵然命运捉弄,纵然岁月无情,可是言侯依然不改初心,不曾有一日忘记这“情义”二字,所以他会在夏江面前铿锵有力地掷出那一句:“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情义所败。”
来看看寒钟观内,言侯与夏江共同演绎的这一场生死茶会吧!当真是谋中谋,计中计,表面波澜不惊,心底暗流汹涌。说句玩笑话,短短一时三刻之间,这场你进我退彼此试探的对话却是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能用到的都用尽了。
首先言侯设局,利用多年前的一封书信,以夏江唯一还挂念的儿子的下落为引,将夏江从城内调了出来。夏江心底虽然对多年来杳无音信的儿子有一丝在意,但其实赴言侯之约,本质上却是为了将计就计,引靖王出手进攻悬镜司劫夺卫峥,以便他能够以此到皇帝面前状告靖王心怀二志,从而彻底断绝他的帝王之路,甚至有可能因此获罪被诛。然而,妙就妙在他的如意算盘被言侯看了个一清二楚,所以留下那句“我可以走了”,之后就真的头也不回地说走就走了。夏江摸不透言侯的意图,于是中了梅长苏“投石问路”之计,最终一败涂地。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此生死关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神态表情、抑扬顿挫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结局,而言侯最终,不负所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殊不知夏江自以为是捕蝉的螳螂,可没料到蝉与黄雀都是言侯。这一番较量实在是精彩!
故事的最后,在梁帝的寿宴之上,赤焰冤案被莅阳长公主重又提出,言侯作为被推举的主审之一,尽心竭力,终使其平反昭雪,清名重现人间。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言侯年轻时的风云往事,豫津只听梅长苏说过出使敌营的那一件,而实际上,在言侯往昔的那些岁月里,有淋漓豪情,有挥斥方遒,有壮怀激烈,有悲苦惨伤,有那么多需要怀念的人,有那么多难以忘怀的事。纵然有过那十几年的消沉颓废,绝望遁世,却依旧不能改变他重情重义的任侠本性,是的,言侯骨子里有股侠气,这恐怕也是少年时期的言侯随着林帅行走江湖时会觉得那么畅快逍遥的原因吧。
即便世事无常,即便苦痛良多,然而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里,有过满腔热血,有过豪气峥嵘,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笑傲天下,叱咤风云,人生一世,来过,活过,爱过,比什么都重要,流光一瞬,刹那芳华,已经足够永世流传了。
注:1. 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2.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琅琊榜》人物志之谢玉
《琅琊榜》人物志之夏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