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4203,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一直以来,许多人依据何汝宾《兵录》中“鸟嘴宜南而不宜北”的论断,认为明代北军不推广鸟铳,是因为地理气候原因以及北军面对的敌人与南军不同。但这个观点可以说相当荒谬。若是由一个未经战阵的文人提出来倒也正常,可这偏偏是由何汝宾这位久经战阵的军将所提出。凭着明军中高层军官这层身份,何汝宾的论断似乎代表了真理,但实际上,考诸史料就会发现何汝宾这一论断并不正确。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2)

▲明代北军中辽镇装备

首先,我们来看何汝宾的原文:“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凤甚猛,药信已先吹去。” 还有“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所谓“北方地寒天冷……其凤甚猛” 这一论据可以说完全站不住脚。论地寒天冷,同时期的东欧和西伯利亚,难道不是地寒天冷吗?但沙俄照样大规模地使用火绳枪。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3)

▲西伯利亚的沙俄火绳枪手

同理,北方最为地寒天冷的东北地区,亦有大量的使用的鸟铳的例子。赵士祯《神器谱》中曾提到“前岁(万历二十五年)辽左降倭二十余人,用铳杀虏数十”。这里的辽左降倭,当是朝鲜战场俘虏的日本铁炮手。

这些被明人评价为“倭奴畏寒” 的日本兵,尚且能在辽东这等地寒天冷之地,娴熟地使用鸟铳。而萨尔浒之战,牛毛岭的朝鲜军左营“分队放炮,虏骑阻不能突,而屡进屡退”。注意,朝鲜人的炮往往指带鸟铳,所以这里的朝鲜军在正确战法下,可以用鸟铳压制后金军。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4)

▲朝鲜鸟铳手/南汉山城剧照

再往后,清初的清俄冲突之中,在比之辽东更加地寒天冷的外东北一带,哥萨克就广泛使用了火绳枪。1643年乌扎拉村之战,二百余俄军用火炮和火绳枪,给前来围攻的六百余清军造成大量伤亡。1654年呼玛尔寨之战,清军也动用了大批的火绳枪、火炮进行攻击,双方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火器对射。

到1665年黑龙江江面上的水战中,调来了朝鲜鸟铳手的清军与俄军再次进行火器对射。此战“终日交战,射炮俱发”。终日交战的鸟铳手在后面的追击战中,甚至还能与俄军近距离缠斗。所谓常易为劳的问题,也不存在。

综上可以看出,在早期的清俄冲突之中,双方都非常倚重于火炮和火绳枪,完全没有因为所谓地寒风冷,所以难以使用火绳枪的问题。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5)

▲装备火绳枪的清兵

再说“其凤甚猛,药信已先吹去”这一点,就更加站不住脚了。北方边塞风大是事实,然而这却忽略南方的强烈海风。笔者位于的泉州,其海风之猛烈,并不逊色于塞北之风。明代最先装备鸟铳的便是南方的水师部队。在船上放鸟铳,除了面对海风以外,还有波浪、船身的颠簸,但这些都未曾影响水师鸟铳的推广。

而鸟铳手抵达北方后,也未因为所谓的边塞大风而无法使用鸟铳。比如赵士祯于《神器谱》中曾提到“延绥报警之虏,苟非降倭鸟铳打伤酋首,其流毒又不知何若”。延绥位于边塞,边塞大风,亦未阻止降倭用鸟铳狙杀虏酋。

戚继光至北方,因为“北兵不耐烦剧,执成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把,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独自不服”,但仍然在蓟镇中推广了相当数量的鸟铳。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6)

▲戚家军

以《练兵实纪》所记载的奇兵队为例子,“奇兵一队鸟铳快枪手六名、一、二、三、四名,专执鸟铳长刀,五、六名鸟铳兼藤牌腰刀”。戚继光在蓟镇曾数次出战,若是大风真的会严重影响到鸟铳施放,或鸟铳不适宜北方,以他务实的精神,断不会布置如此数量的鸟铳。

到了明末,在位于皮岛的东江镇,哪怕是面对着强烈的海风,还要前往辽东地寒天冷之地打游击的情况下,毛文龙乃至后面的东江总兵,也都申请获得鸟铳。毛文龙在时就向朝廷申请过一万杆鸟铳。后来的黄龙更甚,在崇祯四年直接半路截了一批运给孙元化部的鸟铳,数量在五百杆左右。从这里足见鸟铳在北方的适用。

另外,关于风大的问题,还有另一种补充观点,即因为北人习惯骑射,鸟铳在骑射时门药容易被风吹去,所以不如三眼铳等容易推广。也就是赵士祯在《神器谱》中说“门药马跑时,即北人惯骑,不为颠撒,定然被风吹去……若三眼铳并新制迅雷差可”。但这恐怕只是赵士祯受到北军误导形成的观点,并不能为据。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7)

▲三眼铳

另外,笔者曾经以为可能是当时鸟铳没有加装火门盖,而导致门药易泄。然而,查明代相关兵书中的鸟铳分解图,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火门盖这一设计。下面笔者列出几本兵书中的鸟铳分解图: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8)

▲兵录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9)

▲利器解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0)

其他兵书如《纪效新书》等,笔者就不一一罗列了。可以说,火门盖这一设计是鸟铳的基本设计,缺哪也不会缺这个。再比如同时期的蒙古部落就都开始使用鸟铳,赵士祯的《进合机铳疏》就曾依据宣镇塘报,提到“素囊台吉以枪炮手百余协助撦酋,及酋帐中架有铜炮,其余火器四样不知数目……鸟铳手三媚榜什”。

论骑射,蒙古人不逊于明北军,且蒙古人同样面对着边塞大风。再往后看,到了清代,鸟铳骑射已经成为了骑兵的标准战术。乾隆年的《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我兵(指清军骑兵)以枪矢迎击,冲至岭下向山争进。鏖战三时,贼众败遁,我兵乘势追射,因马力不及……”

嘉庆年的《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记载:“臣德楞泰率领马兵,直前冲杀,枪箭齐发……”乃至到道光年的西域战图,鸟枪骑兵已经是遍地都是。后来的八里桥清军更是以鸟铳骑兵发起冲锋。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1)

▲道光朝西域战图

明清时代的鸟铳并无结构上的改进。用着相同结构的武器,清军都没有因为马上颠簸,药信益易撒而放弃鸟铳,足见所谓鸟铳不能骑射之说是极谬的。

综上所述,何汝宾所说的鸟铳不易推广是气候地理环境原因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除非,所谓的大风和寒冬只针对明军,而对其他势力没有影响。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地寒天冷和风大这些因素不会影响鸟铳的施放,而是说这些客观的因素不是不能克服。而且这些因素对快枪三眼等原始火器也都有影响,但并不能作为不推广鸟铳的理由。

接着就是所谓的北军面对的战场环境不同,即“虏骑如风而至”,鸟铳不适宜用于对阵蒙古,这个说法也是极谬。

首先,“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 ,这句的观点其实问题不大。训练不佳或是缺乏强力近战部队掩护的鸟铳队伍,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前面提到的萨尔浒朝鲜军,除牛毛岭上的朝鲜左营表现较好以外,其本部的表现可以说相当糟糕。即《栅中日录》所言的“贼骑冲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过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 。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2)

而牛毛岭左营兵的崩溃则是因为“虏多取败连属之,铁骑随马后,以兵器驱马,马奔逸决拒马木,左营炮发,虏前者颠,后者蹂躐而进,左营兵单不能支,师遂乱”。前者是因为训练不佳,不能循环射击以及营盘不稳导致,而后者则是缺乏一支有力的近战部队进行援助。

同时还有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日军,如《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中曾说:“麻贵所率鞑子二百余名,皆持环鞭,乱打如雨疾雷,不及掩耳,铳筒亦不暇放。…….上曰:倭亦不及放炮耶?时言曰:不及放矣。”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日军当时是被李如梅引入了麻贵的包围圈。明军以伏兵突起,而日军没有防备,别说基本的拒马等防御措施,就是阵型都没摆开!

总的来说,上述这些失败与鸟铳并无关系,甚至就是将他们手上的鸟铳换成三眼铳,也不会有什么改观。如张建所说,鸟铳是“需要经常训练和体系支持的”。 缺乏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结局都是被敌骑冲垮。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3)

至于何汝宾所说的“虏马闯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纵有铁盔铁甲,虽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铳能击之”,这一思想被后人所继承,并广泛传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三眼铳或许不是好的火器,却是好的近战兵器。

然而,诚如赵士祯所言“(三眼铳)然放毕举以搏击,头重起艰,利害相半。兼之甚难讨准,往往虚发”。三眼铳虽然相比于鸟铳有一定的近战能力,但其利也只是相对于鸟铳闷棍。

术业有专攻,任何远射部队必须要有近战部队的保护,而何汝宾寄希望于火器手用手中火器作为拒敌之具,实在是荒谬。如赵士祯所说,要解决虏骑如风而至的问题,当“有车为之前拒,虏马未必即能蹂躏而来,敌锋未必即能跳跃而进”。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4)

综上,基本可以说明,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一说,并不靠谱。就是何汝宾自己任职的山东一地,到了后来,也装备起了大量鸟铳。比如登州的孙元化部,其部除了拥有海量西洋炮以外,还有千杆鸟枪。这也算是狠狠打了一波何汝宾的脸。

到了清代,随着火门枪的彻底淘汰,鸟枪一跃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性装备。如《平定三逆方略》中曾记载提督杨略的奏疏:“向在山东,深悉山东,河南兵熟习交枪,鸟枪者甚多……”又载:“山东巡抚赵祥星,其各发标下兵善交枪,鸟枪者千人……”可见当时的山东已经以擅长交枪鸟枪而闻名天下,所谓鸟嘴宜南而不宜北的论调不足信矣。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5)

▲清代的交枪 /皇朝礼器图式

所以,今人在探讨历史时,务必要结合实际探讨,仅仅依靠一两个纸面的数据和所谓时人的观点来判断,总是会产生较大误差的。同时,关于何汝宾作为一个久在军旅的游击将军,为何会提出如此可笑的观点这个问题,笔者与几位友人也进行过探讨。

何汝宾此说有可能是建立在当时明朝北方供应鸟铳质量较差的基础上。比如工部戍字库的库存鸟铳“止是机床,不堪咨取” 。而王恭厂盔甲厂二厂所造鸟铳,在物价工价上涨的万历朝,其工料价银仅仅只有2.02两,是低于嘉靖年人为压低价格的官营鸟铳工价的,只有嘉靖中期正常价格的百分之五十几。

故李伯重曾推算王盔二厂制造鸟铳的工时,约为20日,远达不到武编中30日的工期标准,有明显的赶工嫌疑。不过,在当时地方军事制造业兴起的情况下,北方仍然能供应不少优质的鸟铳,所以以中央军事制造业作为例子,可能有失偏颇。

古代火铳三排战术 北方风大不适合火绳枪(16)

▲戚继光像

故笔者认为,何汝宾这一观点的提出,除了受到北方鸟铳质量较差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还受到了当时部分保守的北人将领的影响。

其时的辽镇乃至于一部分大臣对鸟铳多有偏见,如前文所说,戚继光上任后因为“北兵不耐烦剧” 不习鸟铳,而不得已在蓟镇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快枪。何汝宾在山东履职多年,可能受到了不少这类固执的北人将官思想的影响。

总而言之,“鸟嘴宜南而不宜北”这一说法是荒谬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高烈度的明清战争持续进行后,鸟铳在北方也逐渐开始铺开。到了清代,鸟枪就彻底取代了三眼铳。

参考资料:

《兵录》

《明清稀见兵书四种》 上/下

《练兵实纪》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燃藜室记述选录》

《火器与清朝内陆亚洲疆域之形成》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登州火炮营及其对华贡献》

《万历后期的盔甲厂与王恭厂》

《且驰且射-浅谈清代马队的战术》

《交铳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