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评估心脏健康(中大五院完成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通讯员 姜鑫
近日,中大五院心血管病二科王欢主任团队联合手术麻醉医学部王英副主任团队成功为一名尿毒症性心肌病,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完成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41岁的蔡某被诊断为“尿毒症性心肌病,频发室性早搏,慢性肾脏病CKD5期”,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但在等待肾源的过程中,他发生了心脏功能衰竭,心脏超声提示患者的左心室内径达到80mm(正常人应小于50mm),左室射血分数只有不到正常值的一半(22%)。
王欢介绍,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危重,是心源性猝死的极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手术,随时可能猝死,但他长期依赖肾脏透析维持生命,左上肢已接受血滤造瘘,无法通过静脉植入除颤器。
研究表明,肾衰竭患者常伴发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近半数肾衰竭患者最终死于心源性猝死。而受限于血液透析、血管条件等因素,以往此类患者往往没有机会植入经静脉除颤器。为此,王欢主任手术团队选用了目前全球唯一可兼容核磁全身扫描检查的皮下植入式除颤器(S-ICD)。
手术麻醉医学部副主任王英介绍,S-ICD的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此患者心肾功能极差,常规插管全麻的风险极高,单纯非插管全麻很可能满足不了手术的需求。
经全面评估后,麻醉团队决定为患者采用神经阻滞 非插管全麻的方案。该方案的优势在于,神经阻滞起效快,镇痛作用可持续6-12小时,不仅能尽量减少术中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静脉药物对呼吸循环以及心肾功能的影响,也可以辅助术后镇痛,增加患者术后的舒适感。
术前,麻醉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直接动脉测压和血气分析,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内环境情况。在轻度镇痛镇静下为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和前锯肌平面的神经阻滞后,开始静脉诱导麻醉;患者意识消失后,王欢主任手术团队开始进行植入手术,约30分钟就将皮下除颤器和导线放置完成,术中,患者自主呼吸稳定,血压心率平稳,无需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术后即刻完全清醒,并转回普通病房,现已出院。
和传统的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S-ICD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最大程度地杜绝可能发生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且患者术后的日常肢体活动不受限,更美观。
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王欢主任提醒市民,室颤时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导致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常表现为意识丧失、惊厥发作、脑缺氧以及猝死等危险情况,因此,早期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
校对 | 潘丽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