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计算机类竞赛(我在衢州20年六-第一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学术会议)

第一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学术会议,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大学期间计算机类竞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期间计算机类竞赛(我在衢州20年六-第一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学术会议)

大学期间计算机类竞赛

第一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学术会议

--我在衢州20年(六)

八十年代国外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社会公用事业等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1984年我国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提出了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工业发展总方针,确定“引进、消化、开发、创新”的发展战略,全国出现了“微机热”。我国微型计算机年产量突破2万台,国产的长城0520(Great Wall 0520)和紫金Ⅱ号(APPLEⅡ兼容)两个型号的微型计算机已具备年产万台以上的生产能力。长城0520是我国第一台中文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其性能与当时的IBM PC和NEC 980相当,汉字处理水平等项性能超过了当时包括IBM在内的国际知名品牌。IBM、宝来、王安、HP、CDC等公司先后决定和我国联合生产微型计算机和外部设备,NEC、东芝等公司也积极发展与我国的合作。

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突飞猛进的发展。1975年美、日等国家研制成功了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 Control system,DCS),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系统。集散控制系统提高了过程控制回路的品质,对稳定生产过程控制,提高控制精度,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通过阅读和学习国外文献,撰写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集中分散综合控制系统及其特点》的文章,有7800多字,我从杂志上看到了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当年计算机学会还是2级学会)微机专业分会关于“第四届全国微计算机学术会议”的征文,1984年1月17日我把文章邮到湖北省武汉市223信箱的“第四届全国微计算机学术会议”筹备组。3月5日收到会议录用通知书,并要求把文章打印400份,3月23日我就把打印的文章邮到了会议筹备组。好高兴啊,这对我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迈出这一步是我大学毕业的第7个年头,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去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技术的学术会议,去听听全国的专家们的学术报告,也去见见世面,走出这一步是多么的难啊。

为了适应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把衢化的计算机推广应用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1984年5月18日衢州化工厂成立了计算机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王式君(副厂长,后任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副厅长)、李国英(厂总工程师)、赵福雄(科研所所长),何孙寅(设计处仪表室主任,后任巨化集团公司技术开发处副处长、巨化集团公司设计院院长),张锡华、朱乃昌6人组成。王式君任组长,李国英和赵福雄任副组长。小组下设推广应用办公室,由何孙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衢化科研所。设计处何孙寅,合成氨分厂生技科张锡华、秦学礼和仪表车间计算机班全体人员调到计算机推广应用办公室,计算机班使用的调试仪器,办公用具,资料等全部转入推广应办公室。

这样我们只好从仪表厂回来和合成氨分厂计算机班的朱乃昌、邓松如、毛炳其、赵林森、沈善新、马国展、沈世良等10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单位衢州化工厂“计算机应用推广办公室”。

这个文件下达以后,衢化科研所所长赵福雄在科研大楼(现巨化集团技术中心大楼)的第3层的西头给计算机应用推广办公室划出了2间办公室和一个机房(有30多平方),并配置了相应的办公桌椅,我们从仪表厂回来开始了新的工作。

1984年6月2日至6日“第四届全国微计算机学术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9所具体承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位从事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工业部六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9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著名学者和研究人员,我是来自企业也是职称最低的与会人员。会议共收到684篇论文,其中录用的有487篇,属于计算机应用的有341篇。从大会交流的论文看,微型计算机机已广泛应用到我国的交通运输,轻工仪表,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过程控制,地质勘探,采矿冶金和邮政通信、广播电视、财贸金融、医疗卫生、文教体育、科学研究、水文气象、军工装备等各行各业。

在武汉的会议期间,我见到了分配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我大学同班同学周均良,好高兴,大学毕业7年了,他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采用单片机完成了野外大气自动采样机并投入了实际应用,也撰写了交流论文。会议期间有多个分会场,有多场不同方向的学术技术报告,我和周均良同学选择参加我们感兴趣的技术报告会,聆听专家的大会报告。还抽空去了看了武汉长江大桥(照片1),我们就住在武昌的红楼宾馆,黄鹤楼(照片2)就在我们住的酒店的边上,很可惜当年的黄鹤楼没有开放,我们也没有去武汉大学的东湖。36年过去了,武汉大学的东湖和黄鹤楼这2个著名的景区到现在我都没有去过,好遗憾。

照片1 武汉长江大桥

照片2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

1984年3月5日,我编写的文章“第5代计算机及其开发规划”投稿到上海8209信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全国计算机振兴研讨会”筹

备组,这个研讨会也是由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举办的,4月5日收到录取通知书,要求压缩文章的字数,原稿有1万多字,这篇文章是我从日文杂志的多篇介绍日本开发第5代计算机的技术文章编写的,到了6月29日我才完成了修改稿,打印160份在大会交流。这次会议是在1984年10月27日-11月1日在福建厦门(照片3)的海味大厦举行的,这是我1年内第2次参加由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全国性计算机学术会议。我第一次到厦门,会议结束后我还游览了厦门的南普陀、厦门大学、鼓浪屿和集美陈嘉庚纪念馆等。

照片3厦门市区和鼓浪屿

从1981年5月我来到衢化的3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在资料室学习和阅读外文资料,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文章和这2次全国学术会议交流的文章都是根据我对技术的理解编译和编写的,基本没有自己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的介绍,更谈不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把计算机技术术语和技术发展说的准确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要知道我在企业,没有研究的氛围,更没有导师指导,出去开会还要说服领导同意和支持。特别是资料的打印更困难,不像现在自己可以在计算机上输入、打印,过去是要申请,领导批准,打字室才给打印,打印好的资料还要自己装订。过去的打字员都是用机械打字机,先打字到蜡纸上,再用油印的方式印出来,印刷过程蜡纸还不能坏了,否则要重新打字,过去打字员要打印的文件太多了,她们的确很忙。

我在企业走出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通过这2次参加全国性的技术学术会议,听了专家们的学术报告和交流,使我的眼界开阔了,了解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控制的应用前景,坚定了我从事计算机应用项目开发的信心。

1984年8月11日,经国家经贸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衢州化工厂更名为“衢州化学工业公司”,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成立了衢化公司技术开发处。

1985年1月我们“计算机推广应用办公室”从衢化科研所分离出来,成立了衢州化学工业公司“计算机中心”,划归衢化公司技术开发处管理,何孙寅是第一任计算机中心主任。

1984年我们成立了新的工作单位,学习新技术,不学不会啊,有点忙起来了,事情也多了,可我还是坚持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编译投稿,这一年收到的各类文章的稿费是我3个月的工资。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瞄准方向,刻苦学习,不断地努力,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就能走得出去,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取得好结果。

2020.07.01庚子五月十一日记于杭州礼斋

注:照片2、3选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