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俗语(取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姓名俗语(取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1)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

小姓名,大乾坤!

阳春白雪?喝咖啡的太雅?下里巴人?吃大蒜的太俗?阳阿薤露?面条大米白开水?好吧,一般还是这样舒坦些。这也算是取名学中的中庸之道。不过我要强调,咱不是说喝咖啡好或不好,也不是说吃大蒜好或不好,都好都好。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有云: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人们欣赏姓名、音乐、电视、电影,甚至书籍,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尤其是在一个物化浮躁的环境里,这一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姓名来说,取名当然是学问,可选择姓名也需要水平,大众审美水平和趣味的层次,甚至去慢慢引导提高这种层次,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姓名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任何时候,都有叫”雪唱“的,也有很多唤作”俗情“,今天的雪唱也可能变成明天的俗情,今天的俗情也可能成为明天的雪唱,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姓名俗语(取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2)

1942年同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今天看来,什么建军、建国、援朝、国庆、国强、富强作为名字未免过于通俗。但是既然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叫,哪一个姓名不是寄托了父母亲的祝福?其实,时代是姓名最大的背景。往大了说,这里面不自觉地寄托着老百姓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泰民安,共同富裕”的家国情怀。若干年后,还算高雅的梓啊涵啊诺啊宸啊,恐怕也是一样的结局。

当然了,这是从历史的变化的角度说的。从实际的技巧来说,两个字组成的名字,一个字如果极尽娇柔,另一个要稍微清淡些。比如,假设有个女孩子姓李,李梦瑶:蛮俗气的。李梦遥:略微好一点(但是意思不好)。李孟瑶:不算太俗气(但是不知道啥意思;或者说长女?也可。)李梦尧:这就很别致,令人印象挺深刻的,当然了,梦到大帝他老人家到底是要干啥子?这里也待议。纯从给人的印象来说,比李梦瑶要不俗很多个百分点了。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必要心存高远到什么程度。一定要追求搜遍全网只我一个也没太大必要。小范围内小清新就可以了。毕竟,人不是什么倾国倾城的人,也没必要非得追求天翻地覆的名字。

姓名俗语(取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3)

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

举例几个名字,以飨读者,如果能抛砖引玉启迪思路于一二,那自然是极好的。

苏见信,“ 见”字作为姓名很少见。搭配上“信”,顿有古意,正,雅。信任和被信任都可以说,用尽了汉字的妙处。

夏文汐, 可能有人觉得文汐也是无意义的字的搭配。但是联想一下我们常用的“辞藻”“文彩”,都是用现实中的事物来形容汉语的华丽。文汐也是如此,文字如潮汐,意境非常,又简单上口。

郁可唯。 这是后改的名字,原名郁英霞。显然可唯情调高很多,可,是许可,唯,是唯独,作为并列结构来理解的话,很有中国文化中的那种虚又玄的情调,作为女孩子,更有种欲说还羞的情操。但看名字的话有些太清淡,但还好郁这个姓氏又是浓郁的,整体看姓名又搭配得刚刚好。

方大同。 很多人都知道,名字不能取得太大。什么龙霸天之类的……大同算不算大?大,但是可以用。因为这是中国人对于社会的最终极追求,跟“美”一样,再终极的愿景,都是可以用在名字里无妨的。方大同的方姓也很有意思,方是刚刚的意思,刚刚大同,将满未满是一种最好的状态,真是如雏鸟破巢一般充满希望。

姓名俗语(取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4)

1944年的延安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一起来。毛泽东主席在1942年发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 ,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近八十年过去了,依然振聋发聩,在有些时候不分雅俗,分不清雅俗,雅俗分离、雅俗倒置的姓名学领域,汲取其营养,尤其迫切和必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