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最小的挑战者(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员)

本报记者 姜赟 整理

诗词大会最小的挑战者(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员)(1)

名师观察员·许敏

杭州市钱塘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副主任,杭州市钱塘区新湾小学语文老师,杭州市优秀教师,钱塘区优秀大队辅导员,钱塘区优秀班主任,近年来致力于古诗文“学唱画作”研究。

有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八十八篇在炫富,而与之齐名的诗人——杜甫,却大半生都在哭穷。他的一首《登高》,写尽人生悲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可谓字字啼血,声声悲鸣。难道秋天就一定悲凉吗?王维眼中的秋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王勃眼中的秋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杜牧眼中的秋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为何56岁的杜甫在夔州白帝城登高远眺,却只看到无边落木、听到猿猴哀鸣?

本期“名师观察员”,我们邀请了杭州市钱塘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副主任、新湾小学语文老师许敏,和同学们聊一聊这位诗圣。

韶光易逝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算是妥妥的官二代,他出生于京兆杜氏,远祖为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格律诗的代表,父亲杜闲曾担任兖州司马、奉天县县令等职。

小时候的杜甫,是个追风少年,调皮捣蛋可一点不输现在的“熊孩子”们,“庭前八月梨早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他在《壮游》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还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放到现在那可是学霸一枚。

十几岁时,杜甫跟着父亲混迹各种大V饭局,到了二十岁,厌倦京都文艺圈,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中途回家参加了一场科考失败,但人家压根没放在心上,继续游山玩水,顺便登了泰山,写下了著名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可见其少年轻狂恣意。三十岁返回洛阳,顶着名门之后的光环,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放到现在,那也是开挂的人生。

转折出现在中年之后。

随着家道中落、仕途不顺、战乱频频,杜甫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漂泊于甘肃、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而来夔州的这几年,也是几度迁移,刚到时暂居山腰的“客堂”,随后迁居城内“西阁”,又搬到“赤甲山”,迁入瀼西草屋,再回到东屯。另一方面,杜甫的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这样高开低走的人生,又怎么不令人悲戚呢?

于是在漂泊夔州的三年,偏僻的山城,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一生,这期间,他共作诗四百多首,从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与李白高适的梁宋之游,这段时间,杜甫相当于是在写自传,最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写完这首诗的三年后,杜甫便在湘江的一条船上去世了。

诗词大会最小的挑战者(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员)(2)

壮志难酬

丹青老将至,富贵如浮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骑胡马、挟长弓、出游打猎,杜甫的心中也是有着一个游侠梦的。744年的初夏,33岁的杜甫与44岁的诗坛一哥李白相遇,两人相见恨晚,“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作为小迷弟,李白的生活或许正是他所向往的,然而历代“奉儒守官”,注定了杜甫的一生不是在求官,就是在求官的路上。

36岁,杜甫二次科考,第一次理想破灭。在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阴谋下,这届考生无一幸免,全军覆没。多年以后,杜甫依然无法释怀:“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于是杜甫只好一边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以期得到举荐或者获得温饱,甚至还做起“卖药”副业,一边在贫病交加中努力作诗:“疟疾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病后遇王倚饮,赠歌》)好不容易才因向皇帝献赋得到河西尉一职位,可咱们的大诗人却挥一挥衣袖,拒绝任命,因为这和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抱负相差太远。

他本可以如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月,但他更关心民众,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皇帝身上,因此无论是后来担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还是安史之乱后重新被任命为左拾遗,到后来隐居时的挂名“检校工部员外郎”头衔,其实都是杜甫向现实的妥协。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杜甫就是这样挣扎着,痛苦着,他的入仕与归隐两种心情的冲突,正是一个封建社会里爱国爱民的诗人与统治者之间的剧烈冲突。

忧国忧民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出生于开元盛世第一年,生活于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亲眼目睹了朝廷腐败、边疆失利、民不聊生,他个人的贫困与时代的痛苦已经融为一体,他的悲是时代的悲,读杜甫的诗就是在读一个时代之殇。

他看尽长安的繁华,却更清楚百姓之苦,“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家茅屋的茅草被偷了去,屋顶漏风漏水,儿子在被窝冻得瑟瑟发抖,他却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统治者驱使人民犹如鸡犬,他大声疾呼:“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他看到被逼得无路可走的人们落草为寇,为民发声:“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了,恨不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但也是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激发了诗圣的创作才华,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有《三吏》、《三别》;没有穷困潦倒,就不会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深刻的诗句;没有四处不定的漂泊,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切身体会……

千古诗人当推杜甫,其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吊古人、怀远道,一一触类而起,又岂是一个“万里悲秋”了得?

名师观察员出题

杜甫的欢喜,你感受到了吗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763年,当时杜甫远在梓州,听说唐朝军队收复了失地,欣喜若狂,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了,请你想象当时杜甫的欢喜之状,他会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不限文体,写一篇小短文,字数300左右。

——出题人:许敏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钱江晚报·成长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议百分”,点击“阅鹿书院”后上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