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苏轼是一个人吗(原来我们都错了)

年少时的我一直认为苏轼就是苏东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苏东坡和苏轼是一个人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东坡和苏轼是一个人吗(原来我们都错了)

苏东坡和苏轼是一个人吗

年少时的我一直认为苏轼就是苏东坡。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发现,苏轼和苏东坡根本就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

苏轼是那个清冷才俊的宰相坯子,他的生命起点是在眉州。

而那个文坛巨匠、光耀后世的苏东坡,他的生命起点却是在黄州。

如果说苏轼是一只蛹,那么苏东坡就是一羽蝶,而这种蝶变正是在黄州完成的,促成这种蝶变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冤案“乌台诗案”。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挫折和苦难才能成长起来。

那么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所遭受的一连串的贬谪和磨难,就是他一步步走向人生更高维度的阶梯。

有的人在苦难面前吓破了胆,从此一蹶不振,而“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却在一个又一个的打击面前完成了自己从“蛹”到“蝶”的华丽蜕变。而此后的他比从前更接地气、更加旷达、更为乐观、也更为有趣。

如果说,此前的苏轼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清冷才俊,而“乌台诗案”后被一连串贬谪的苏东坡就更像是一个洒脱而睿智的长者。他幽默、有趣、智慧而又通达。

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我们就是那么喜欢他。尤其是他在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苏东坡却并不是天生就如此洒脱的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轼的性格自然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因为,我们就要从苏轼的出身说起。

北宋时,中国西南有个叫嘉州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乐山市。而乐山以北是眉州,往北四十多里有座小镇,名叫眉山。它是一座典型的江边小镇,民风爽辣、风景动人。

宋仁宗(景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一个男婴呱呱落地的哭声在眉山镇上响起,而这个哭声响亮的男孩,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

他的父亲苏洵给他起名叫苏轼,“轼”的意思就是车前的扶手,就是希望他能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

苏轼的字是“子瞻”,源于《左传 . 庄公十年》 “登轼而望之”中的“望”,这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眉山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新郎是已经18岁的苏轼。这时,他还是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而那个美丽的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16岁的王弗”。他的妻子同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可以说是相当有才华的人。

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苏轼每次读书的时候,她都会侍候在一旁“红袖添香”,如果苏轼有背诵不通的文章,她只需要轻轻一拨,立马就能让苏轼茅塞顿开、文思泉涌,这可谓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了。

因此,那一段时光应该是苏轼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了。

时光荏苒,两年之后。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兄弟俩,从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于嘉佑二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赫赫有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当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时,只见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就把他们震动了。欧阳修对于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

而且也预见了苏轼的将来,说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当然,后来的苏轼也是验证了这一说法。

同时,宋仁宗在读过苏轼和苏辙兄弟两的试卷后,也是大为赞赏,欣喜不已。

回到后宫就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由此可见苏轼的文学功底之深。

后来,在欧阳修等人的一再称赞下,“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响彻京师。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他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母亲病故的噩耗,于是两兄弟就只能跟随父亲“苏洵”回乡奔丧。

后来到了嘉佑四年,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守孝期满,就回到了京城。这又过了两年,苏轼、苏辙又参加朝廷的“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结果考中“第三等”。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

因为宋朝的制科考试共有五等,其中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并不会真正地录取人。而苏轼入了三等,可以说就是“妥妥的第一名啊”。

我们纵观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共出了118个状元,却只有四人得以“入三等”。由此可见,苏轼当年是才气逼人啊。

此后,苏轼被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于是,在公元1061年,苏轼就带着妻子王弗和年幼的儿子,一同来到了陕西凤翔。这也是苏轼仕途的第一站。

苏轼当官后,妻子王弗自然也就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王弗的帮助,性格直爽的苏轼也避开了很多小人的暗算。

但是,天公不作美,四年之后年仅26岁的王弗突然病逝,这给当时的苏轼产生极大的打击。

公元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又病逝了,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这短短的几年间,苏轼先后失去了母亲、妻子和父亲,他的心中满是愁苦啊。

回到眉州老家守孝的三年期满后,苏轼娶了亡妻的妹妹王闰之,并带着王闰之来到了京城。

而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也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为反对新法,最后只能被迫离京。

此时,朝野萧瑟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因此,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愤怒之下,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于是,苏轼只能亲自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

公元1074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而这个时候苏轼已经40岁了。

他两鬓斑白,又刚刚被贬,心中自然十分的愁苦。

又在一天夜里,他在梦里遇见亡妻王弗,心中更是悲伤不已。于是乎,便题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外,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公元1079年,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苏轼人生轨迹的一件大事。

此时四十三岁的苏轼又被调往湖州任知州。

在上任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

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又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结果,这些话反被新党所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此时,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问罪。

此次,受牵连的人多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天降的横祸,把苏轼从朝廷命官变成一个阶下囚。在牢狱中,他受尽了侮辱,又被严刑拷打,经常连夜提审,可谓是苦不堪言。

当时,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因此,一场关于“苏轼”的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

最终这场诗案因为王安石的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就这样,苏轼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一职。

“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职位是相当低微,并无实权。

因此,在公务之余的苏轼就带着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用以种田帮补生计。

而“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苏轼在这时起的,而苏轼被贬谪黄州这一重要的人生节点,也成就了他的文学高峰。

从此,他的人生就如同凤凰涅槃一般。

由一只蛹蜕变成了一羽蝶,也开启了那个清冷才俊的苏轼到睿智洒脱的苏东坡的转变。

在被贬黄州的清冷岁月,他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名句。

至此,苏轼将前半生的抱负以诗人的方式彻底还给了黄州的江与月。

后来,苏东坡的仕途又经历了不少坎坷。最终,于公元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可是,我们偏偏就是如此喜欢他,他没有李白神仙般的飘逸,也没有范仲淹时刻忧心为国的焦虑。

他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般,有做人的烦恼和痛苦。但是,他却总是能够从旷达中获得解脱。作为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洒脱的人生,他就是苏东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