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文学常识重点(跟着名师学写作之跟沈从文先生学细节描写)

东津实验中学李延军

要想文章写得生动,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就应注重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看看他老人家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熬制腊八粥的过程,也从侧面写出了腊八粥的香味诱人。)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这两句通过写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这些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夸张地写出了八儿想喝粥的急切心情。)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明写“粥正在叹气”,实写八儿为不能很快喝上甜美的粥而叹气,非常有童趣。)碗盏都已预备整齐,(说明八儿期待很久)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眼睛可急红了”,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听到妈妈说上灯后才能喝上粥的的迫不及待心情,)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形象地写出了八儿的失望。)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此处运用语言细节描写,在“我饿了”前加上了个“那”,就极传神地写出了八儿为不能很快喝上粥而垂涎欲滴 、不满、赌气、撒娇、失落的样子。也写出了八儿主要不是“饿”,而是他“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的心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叹气”“嘟囔”这一神态细节描写写出了八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这语言细节描写中我们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天真烂漫、善良孝顺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也写出了八儿妈妈对八儿的溺爱。)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此处神态细节描写是神来之笔。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锅里正在熬制的八宝粥听到八儿和妈妈分粥时得寸进尺不禁失声,既写出了锅里的八宝粥熬时的样子,又写出了八儿的可爱。)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此处是对八儿的心理细节描写,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美妙的猜想,也写出了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之大。)“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呃……”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这一处语言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八儿惊呼的样子。)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浓稠软糯,也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变化的样子。)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八儿没有看到粥时,对腊八粥充满了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此处运用“靠着”“斜立着”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八儿确实吃饱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格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腊八粥确实色味俱佳,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像一面小鼓。)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也侧面写出了腊八粥的诱人香甜。)

各位朋友,沈从文先生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把小孩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天真、聪明、孝顺写活了,也写出了八儿一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约红说:“细节是非常打动人的,也是突出写作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是否也应跟着沈从文先生学学细节描写呢?如果我们注重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我们写的文章也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的!

沈从文文学常识重点(跟着名师学写作之跟沈从文先生学细节描写)(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