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未来五年规划图(十年巨变在溧阳)
晨曦渐露,朝阳从远处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辉又一次撒遍了江南的锦绣腹地——溧阳。
2012—2022。
十年追梦,十年奋斗。
十年积厚成势,溧阳在发展中升腾。
岁月见证了城市的日新月异。十年间,溧阳经济大幅跃升,城乡面貌脱胎换骨,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溧阳始终保持爬坡向上的势头,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回首十年路,溧阳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百亿台阶,2021年突破1200亿元,达到1261.3亿元;世界长寿之乡、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接连获得,同时肩负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国家级试点工作重任。
“块头”变大,体魄变强,形象变美,这是溧阳发展实现巨变的十年。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溧阳,发展历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闪耀着同一个词:争先进位。
翻开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年溧阳的发展情况还历历在目: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78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3亿元。溧阳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名第40位。
十年砥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稳中有进,溧阳作为持续彰显,各项亮点成绩精彩纷呈。2021年,溧阳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26位、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24位,县域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8位。
不舍寸功、不弃微末,一履一行汗水,一步一个台阶。
短短十年,通过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县域高质量发展考评蝉联全省前十,溧阳成为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优等生”。
短短十年,从无一斩获到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等1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溧阳真抓实干成效显著。
短短十年,从三省边缘到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潮流,接轨力度越来越强,接轨能级越来越高,溧阳不断刷新着苏南乃至全国对这座“小城”的认知。
十年中,全国的目光无数次聚焦溧阳,许多院士、专家学者牵挂着溧阳,在苏南、长三角乃至更远的范围里,说起生态、产业,人们总能想起溧阳。
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
溧阳以十年时间在有限的空间里汇聚起了一股干事创业、激昂奋进的磅礴之力。
有人说,溧阳的大踏步发展,是因为找准了“风口”。
“风”,从哪儿来?
2012年3月24日,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与常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在溧阳正式开园,与国家高新技术领域最高平台在产学研、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合作、战略合作拉开了序幕。
一场高新技术领域里地平线与天际线的对话就此开启,并在之后的十年中持续辐射并改变了溧阳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2016年宁德时代的到来,溧阳从此站上了新能源产业的“风口”。
以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为龙头,溧阳“从0到1”,集聚了璞泰来、科达利、联赢激光等上下游企业超60家,一条从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至此“链成”。
冲破“产业升级”之困,溧阳的发展格局为之一新——
通过“链式发展”,强化动力电池、智能电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互通,加速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 2 X”产业集群即动力电池和绿色储能、绿色精品钢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电网、智能装备制造两个500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智慧等若干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上海交大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电动汽车联合创新中心、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云集,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汇聚起熠熠生辉的世界创新力量。
2021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近20%;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17人,位居常州市前列……院士、专家、高层次人才们集聚,溧阳让八方人才从“抢过来”变为“抢着来”。
企业、人才和科创平台的加速聚集,让转轨变道的溧阳发展焕然一新。
溧阳的“产业丛林”组成还远不止于此。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三区同创”工作,开启了景点带动片区,景区带动全域的“全域旅游”征程。
随着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成华东唯一的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区于一身的度假区,溧阳旅游发展的“主动脉”被打通。
紧随其后的便是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如同毛细血管,把原本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景点组合成新的优质资源联结起来,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也畅通了起来。
沉寂的北山,被“溧阳1号公路”唤醒,在曹山旅游度假区拉动下,北山旅游快速崛起,南北发展日趋平衡。如今,曹山正与天目湖并驾齐驱,成为溧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彩虹路,串起了数百个乡村旅游点,通过打造“农业 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截至目前,我市已创成1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数量与南京市江宁区并列全省第一。方里村“西瓜节”、天目湖“大坝集市”、礼诗圩村“荷风市集”……特色夜市激活乡村夜经济,助力文旅产业复苏回暖。
2011年,我市接待游客超过了901.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37亿元。到2019年末,我市接待游客2103.14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7.38亿元。
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1-8月,全市接待游客1430.75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0.03亿元。特别是暑假期间,全市接待游客601.8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8.97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31.65%、73.58%,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百年之前的民国时代,24层高的国际饭店、17层高三马路巡捕房、上海大舞台戏院、商务印书馆……回眸过去,溧阳建筑业发展史是一部由思想解放带动行业萌芽、成长,乃至在大时代下实现大发展的实践史!
2011年我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5亿元,并在2012年提出当年力争突破450亿。十年过去了,2021年,建筑业施工产值达1124亿元,地方税收贡献27.5亿元,达历年之最。
从“江苏省建筑之乡”到“江苏省建筑强市”,再到“中国建筑之乡”,在全国的建筑领域溧阳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如今在溧阳,要说起一个行业在人际之间的渗透率,最强的肯定是建筑业。随便打开一个溧阳人的微信朋友圈,总会和建筑业联系起来,一批批在外谋生的溧阳人不但开拓了眼界,也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默默作着奉献……
以创新之“脉”,壮产业之“骨”,“核心肌群”共同发力,这正是十年里“锐意改革、勇闯新路”的溧阳发展动力澎湃不息的奥秘。
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在融合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溧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宏观发展中注视每一个微观的群众个体,办好每一件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
十年,溧阳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铺开溧阳民生画卷,处处都是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持续解决。
领导挂钩、企业联村、干部帮户,脱贫攻坚路上,无一人一村掉队。
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开展院府合作,高水平建设溧阳分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水平的医疗服务。
建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圆了80万溧阳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学梦”。
深入推进“如意小食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等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微民生”工程,努力为群众幸福持续升温。
直播带岗、人才夜市、劳务协作等特色服务为“稳就业”加码;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让老楼房居民“一键直达”;阳光食堂、校车一体化管理、课后延时服务……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从医有所保到病有良医,从老有颐养到弱有众扶,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民生故事”在溧阳不断上演。
回望这十年,持续拉升溧阳人幸福指数的,还有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日新月异。
时光园、丹心园、山石园……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让群众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用“方寸之美”刷新城市颜值。
燕城大道、永平大道、天目湖大道……一条条道路被赋予了现代城市的气息,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城市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依水而建的宋团城滨水休闲绿带,构建了“亲水型、生态型、景观型”的城市走廊,实现了“水清、路通、畔绿、景美”的美好。
八佰伴、上河城、吾悦广场、万达广场……一个个商圈在城市中心形成,现代化工贸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广大市民购物休闲更方便。
十年濑江逐浪高,崭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
我们以拼搏和奋进走过了十年,如今又信心满满向未来走去,肩负着为常州“532”战略实施和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光荣使命,向着奋力打造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的既定目标,下一个十年,溧阳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