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1)

仰望星空。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2)

北斗组网。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3)

北斗收官之星。买锐 摄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4)

1984年,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5)

建设初期,工程建设者开赴大西南。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6)

建设初期,抢建长征桥。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7)

2022年9月6日12时19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准时点火,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赶羊沟、杨家沟、金家沟、麻叶林沟、侠马沟……大凉山深山连绵,有许多与“沟”有关的偏僻地名。20世纪70年代,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 就诞生在这里 一个名 叫簸箩沟的地方。

提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个让世界瞩目、让国人拍手称赞 的地方。征高轨、闯世界、探深 空、举北斗、顶风云……组建52年来,该中 心成功发射1 70余颗卫星,取得了 一个又一个中 国航天“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 航 天“首次”。52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西昌 航天善于创造奇迹,更敢于创造奇迹。

□文/图 黄国畅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晓虹

革命先烈们不曾想到,曾经在长征路上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大凉山深处,一枚枚火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踏上了星辰大海的浩瀚征程。

但成长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载人航天领域研究。中国航天人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曙光一号”飞船计划正式立项。经过反复勘测,西昌松林地区最终被选定为卫星、飞船试验场,党中央决定在这里建造飞船发射工位,即西昌发射场一号工位。

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且工业制造及相关的工艺水平较低,一号工位建设没有启动。1972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上报《7201工程总体方案》,将任务周期改为“1976年底做好发射同步卫星的准备,1976年以后,视研制进度情况,再安排相应的建设工作。”后来,这个卫星通信工程被定名为“331工程”,该工程的发射任务,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承担。

快追梦他们迎着“曙光”奋力前行

“干,才有可能成功;不干,只能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一筹莫展。”这是西昌航天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1970年冬,一支队伍从茫茫戈壁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过秦岭,跨过大渡河,来到大凉山,在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安营扎寨,开启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新长征。

奋斗的轰鸣声打破了安宁河畔的寂静。为了赶在雨季到来前完工,1000多名抢建者分成3批,冒着雨雪,顶着寒风,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建造大堤实施截流,硬是用身体组成了一面人墙……后来,为了纪念西昌航天人在进军太空中迈出的第一步,他们将这座历经千辛万苦抢建的大桥命名为“长征桥”。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畔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正是当年中心奋斗者艰苦生活最生动的写照。

没有营房,1000多人全住在用草席和油毡搭起来的棚子里,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衣服被子都是湿的,几乎从来没干过。

“我们喝山沟里的水,水质硬,凡是北方来的人一定会拉肚子,什么药都无效。大夫说这叫‘西昌病’,无药可治,忍着点吧。”当年的情形,亲历者林昭朗记忆犹新。

但,困难再大,也无法阻挡中国航天人创业的激情。

大冬天,抢建安宁河大桥,团长马长根把白酒分给部队,每人灌一口后,脱去棉衣,跳进河水;塔架吊装,没有机械,大家手拉肩扛37天完成任务,创造了塔架安装史上的最高速度……

修公路、打隧道、建厂房……创业者们在荒凉的峡谷中,一干就是10年。1980年,在昔日的荒山沟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航天城拔地而起!

征高轨开启中国卫星通信时代

翻开中心资料,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数字——36000公里。

登上这一轨道高度的卫星,叫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一轨道比当时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高度高出约90倍。

1984年,西昌航天人在承担首次卫星发射任务时,就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这一高度上。

但是,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高,发射技术难度更是难以想象。

1984年4月8日,晴空万里。19时20分,搭载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低温火箭横空出世,沉寂了数千年的山沟沸腾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崇拜“火”的彝族同胞高呼“麻冲莫木几博咯!(大火把飞上天咯!)”

这颗试验通信卫星的首发成功,标志着在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轨道上从此有了属于中国人的一席之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火箭低温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你们猜火箭升空后,我们什么反应?”当时在指控中心工作的王永军说,“你绝不会想到,我们这些30多岁的汉子会高兴得躺在地上打滚!”

为了这一天,王永军和他的同事们整整等待了14年。而下一个奇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没有让祖国等得太久。一部分人可能记忆犹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亿万民众观看中国女排奋力拼搏,勇挫群雄。可也有那么一两次,比赛进行到决胜的关键时刻,电视信号却突然中断。因为转播电视信号的卫星是租用外国的,租用的时间到了。要是有自己的实用通信卫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1986年2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矗立起一枚新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飞向太空。

那一天,中国结束了租借外国通信卫星的历史,成功开启卫星通信时代,使电视、电话等现代文明设施,走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千家万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发射高轨卫星的实力。

出国门编织中国“太空丝路”

时光回溯,1984年11月,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最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承揽国外商业卫星发射业务的消息。

1986年,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随后,中心接到了第一单外来“生意”: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为了迎接“亚洲一号”,中心修建了亚洲当时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对方提出“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超过十万级”的要求,工作人员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土办法”,拿绸布和酒精将3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地板和墙壁反复擦洗了几十次,最终使厂房空气洁净度达到一万级的“世界之最”……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3个打开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成为中国航天对外开放的标志“窗口”。

2007年5月14日,中心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掀开了中非人民传统友谊新的一页。

从“长征火箭 美国卫星”,到“长征火箭 欧洲卫星”,再到“长征火箭 中国卫星”的不断跃升,自中心32年前首次执行对外商业发射任务以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用智慧、鲜血和生命铸就辉煌,探索形成商业发射、搭载服务、整星出口、“天地一体化”等多种国际航天商业服务模式。迄今为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为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射多颗卫星,为中国航天享誉世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大国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太空遥看,一颗颗卫星架设出一条“太空丝路”,与蜿蜒的“一带一路”遥相辉映,共同把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相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探“月宫” “嫦娥”连战连捷

自强不息的西昌航天人,不断把中国航天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上。

嫦娥奔月的浪漫,天狗食月的神奇,蟾宫折桂的期盼……一代代华夏儿女将九天揽月的梦想融入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奔涌不止。

据悉,中国探月计划的起点,正是始于素有“月城”之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的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从此,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陆续从中心西昌发射场启程,实现奔月、绕月、落月,将望月千年的中华民族与月亮的距离越拉越近,多次创造中国奇迹。

13年前,西昌航天人在西昌首次圆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13年后,他们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探月发射任务再次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搭载嫦娥五号在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举世瞩目。

至此,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晋升成为中国探月新母港。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千年叩问今作答。

早在嫦娥五号奔月之前,这里还获得了一个耀眼的称号——中国行星探测母港。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探测器从文昌出征,奔向火星,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我国要在这次任务中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将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的首次,也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星辰大海,揽星九天。脚下的土地已成为追寻“嫦娥”“天问”的新起点,头顶的太空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星”遨游苍穹!

举北斗 全球组网百分百成功

北斗导航系统,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意义的卫星发射,它关系着太空国土,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

“点火!”“起飞!”顷刻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

2000年10月31日到2003年5月25日,中心接连夺取“北斗一号”3颗卫星发射胜利。由此我国组成了完整的“北斗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后,世界上第3个建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自2010年开始,“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平均每年发射5颗导航卫星为目标,进入密集发射期。同时,发射中心还需要同时承担其他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探月卫星的任务,既要完成任务,还要不出差错,挑战不可谓不小。

为了适应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高密度要求,西昌发射场的每个系统和岗位,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一次创造中国奇迹!

“中心是北斗母港,自2000年开始,44次北斗发射百分之百成功,共计有59颗北斗卫星从这里飞向太空。”据介绍,“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中心连续成功实施20次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将3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新纪录,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再次创造了中国速度。”

顶风云 助推卫星事业领跑跃升

2020年,是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

2020年,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50周年。

谁曾想到,该中心1984年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时,请了当地老乡上山帮忙观测天气;1997年第一次发射风云卫星时,也竟会因为天气原因而被迫推迟。

而21年后,中心执行风云二号系列收官星H星发射任务时,中心气象系统不仅接受的气象信息增加了上百倍,还将数据处理时间缩短了30%,大大提高了对暴雨范围、强度等的预报精度。

原来,中心既是风云系列卫星的发射者,也是风云卫星事业的受益者,让科技工作者对发射任务的气象预报更加精准。

数十年来,中心气象系统从“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云接日头无好天”等当地最基本的气象谚语学起,到如今立体式气象观探测网络建立,信息化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多地联合气象保障中心建设,让中心的气象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业务运行成功稳定性超过96%。

“中心依靠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顺利完成了上百次发射任务,与气象部门深入合作、同频共振,见证也助推了中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该中心领导说。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

坐标系上,一条代表国家伟大发展的跃升曲线,随着一项项重大工程按节点推进而稳步上升。举世瞩目的沧桑巨变,在几代人青春与汗水的浇灌下,革命先辈曾无限憧憬的“可爱的中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筑牢中国自信的坚实基石。坐标系上,另一条代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曲线,随着一颗颗航天器、一枚枚新火箭的成功发射而不断向上延伸。两条曲线的交会处,清晰可见“嫦娥”“北斗”“风云”“天问”……见证着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也见证着西昌航天的能力跃升。

“从‘曙光一号’一路走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将当初的蓝图变为现实。”大凉山铭刻忠诚,安宁河奔涌热血。“曙光梦”“高轨梦”“国际梦”“北斗梦”“奔月梦”“一流梦”……一个梦想连着另一个梦想,一个奋斗接续另一个奋斗,一个奇迹带出另一个奇迹。从川西深山到天涯海角,52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直追梦奋斗在新长征路上。未来,西昌、文昌两地航天人仍将同心追梦、接续奋斗、共创奇迹,为中国探索太空的步伐走得更远更稳更实做出更大贡献。

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喜庆二十大先锋七十年)(8)

来源:凉山日报

编辑:李彦儒

责编:成可儿

主编:高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