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小姐和贵族绅士的爱情故事(花开有声花落无痕)
上世纪八十年代,凌晨三四点,广州一条长550米、宽7米的老街,路两旁密密麻麻上千个档口已经全部打开,不过二十岁左右的美女老板麻利地把来自香港的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等各种商品摆放整齐。顿时麻石街上响起匆匆的脚步声,操着湖南、四川、东北口音的问价声,计算器噼里啪啦的按键声,拖车哐当哐当与地面的摩擦声。档主们像打仗一样脚不沾地巧舌如簧,根本停不下来。看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倒爷”背上的蛇皮袋慢慢丰盈起来,档主妹纸累得像面条一样瘫在凳子上。这就是中国最早、最忙碌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
广东人向来以水为财,猪肝说成猪润,有钱称为多水。高第街靠近玉带濠,距珠江数步之遥,河涌水道与商业的结合,形成了千年繁华,从这里走出了潘高寿、三多轩、九同章等百年老字号。清末开辟马路以后,这里不准汽车通行,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1810年前后,祖籍潮汕的南粤第一大盐商许拜庭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两百年,后人出将入相,许氏被称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商业帝国与名门望族交相辉映,高第街一直是珠江边最靓的仔。
关于高第街名字的由来有许多说法,一说此地为富商聚居之地,多为高门宅第,因此得名;一说与寓居于此的明代著名画家李子长有关。而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小乞丐“高弟”的故事。
广州毗邻港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那个时代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全国一片“黑灰蓝”的时候,广州已经姹紫嫣红。从喇叭裤到宽腿裤,从花衬衫到蝙蝠衫,从烫头发到穿耳洞,从灯光夜市到选美大赛,广州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在很多人还在为做个体户羞羞答答的时候,流传着祖上经商血液的高第街居民,已经欢天喜地地用架子搭起简易的摊档,摆放着从中英街大举进入的潮流尖货。在这里顾客可以自由试穿随意选择,哪怕你不着一丝而来,也保证能配齐全身行头,让你满意而去。那些逛腻了国营商店的人们,来到这里就像闯进了花花世界,眼睛放着光,心里乐开花,然而身子怎么也挤不进。有小姐姐不惜转几趟车,在这条街流连忘返,只为买上一件的确良衬衣。
高第街也吸引着来自全国的客人,他们一下火车就打听怎么走。尤其1984年电影《雅马哈鱼档》上映,高第街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年青人争相前来打卡,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刚开业的深圳文和友,虽然不能发朋友圈,但回去也可以跟小伙伴炫耀炫耀。至于北京秀水街、武汉汉正街,都是小弟弟。
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街道店铺林立,人如潮涌,一天客流量达20万人次,这里产生了广州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富翁也不在少数。
90年代城市治理,街道中间长长的“车仔档”被清空,许多淘得第一桶金的商户搬入火车站的白马市场,有些则租档口入室经营。这些留下来商户不约而同做起了内衣内裤买卖,洋人逐渐成了这里的主顾。
都说商人逐利,不知道天远地远的老外怎么找到了这个风水宝地,高第街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肤色各异、环肥燕瘦、香气扑鼻的洋妞洋哥。这些国际倒爷初来乍到,就被这里的繁荣景象吓到了。他们毫不客气,赶紧抢购,D罩杯的文胸、比面盆还大的男士内裤是他们的至爱,爽快地甩出几句洋腔洋调“打包”“我全要”。老板脸笑得稀烂,于是大货车开到街口,摞得像墙一样结实的蛇皮袋在车上挤了又挤,几百万的货搞定。
然而潮起潮涌,不知何时,“人潮渐散退,记忆一千堆”,请原谅我想起了这句粤语歌词。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场建成,这些体量巨大环境舒适的广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随后又传出要拆迁的消息,高第街逐渐失去往日的喧嚣。
如今从北京路转入高第街,两旁的店铺挂着大胆逼人的内衣丝袜,整条街都是内衣店,这里俨然已经成了女人街。路上行人稀少,拿机关枪都扫不到几个人,曾经熟悉得让人心惊的蛇皮袋已经芳踪难觅,争相揽客拉货的女汉子也“香消玉殒”,一里的街道让人觉得如此漫长,谁也想不到这就是当年威震江湖的高第街。
随便走进内巷,那些当年叱咤风云的名人的故居还在,但许氏后人已经散居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老屋大部分成了仓库,只有年过八旬的阿婆,还在叨叨地诉说着祖上的威水史。
不仅高第街衰落了,同时期观绿路的香港时装自由市场 ,西湖路的灯光夜市,也早已淹没在高楼大厦和城市高速发展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急速变化的时代踌躇踱步懵懂前行,但高第街永在,千年商都永在,名人功绩永在,辉煌的记忆永在!
从来自粤东澄海的许氏家族的兴起,到高第街鼎盛时期从全国各地来这里做生意的客商,这座城市接纳着无数人的梦想,也让无数人在这里实现了梦想,广州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从不设防,这也是这一座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吧!
#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