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1)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3)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4)

杜甫对于三台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历史名人了。因为三台老早就有了杜甫草堂。公元762年秋七月到公元764年春三月,因避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的判乱而流寓梓州,历时一年八个月,居住于东街(大概位置在今三台中学内),后人称工部草堂,只是草堂建筑早荡然无存了。为了纪念诗圣,明代潼川州知州张辉南在牛头山顶主持修建了工部草堂,这是一座纪念性的工部草堂。现在的梓州杜甫草堂是80年代在明代旧址重建的。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这一年唐玄宗刚刚即位。杜甫出生名门,祖父杜审言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年少时家庭环境优越,好学而多才。19岁开始在吴越一代几年漫游生活,算是高考前的游历。23岁参加乡试,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于是到父亲任职的山东兖(yan)州省亲,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写于这个时期。32岁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杜甫一直崇拜李白,两人相见,遂与高适三人同游一年多,寻仙访道。

杜甫的人生,在35岁时发生波折。747年,唐玄宗为招纳贤士,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当时正是“口蜜腹剑”的权相李林甫当政,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他让所有的参考者无一人合格,他还向玄宗道贺,称“野无遗贤”(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从此,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40岁时,杜甫因为为玄宗祭祀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却一直到44岁(755年)才得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官职。

也就在这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惶西逃。756年,杜甫去投奔灵武的新皇帝肃宗的路上,被叛军捉拿回长安。757年,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过,很快因仗义直言营救房绾而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后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长安继续任左拾遗,758年六月再次被贬华州。此时杜甫已然46岁。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来到成都。

杜甫在四川,受严武等人照应。严武小杜甫14岁,算是杜甫的粉丝兼世交好友。严武的父亲是唐代名相严挺之。杜甫入川的前一年,严武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不久又调回京城。761年十二月,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杜甫的另外一个好友高适也在彭州为官。

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代宗李豫即位,七月,严武被召回京,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严武前脚刚走,七月(癸巳)十六日,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以兵守要害,抗拒严武,诗人杜甫避乱梓州,八月,徐知道被部将李忠厚所杀,叛乱结束。

杜甫到三台时,已经51岁,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也就在这一年,大杜甫11岁的诗仙李白在安徽当涂县病逝。杜甫在梓州,流寓一年又八月。诗人因形势所迫而来,被梓州山川形胜、人文美好吸引陶醉,爱上了这座城。这是杜甫比较悠游的一段时光,时常与文人雅士唱和交游,游历梓州大地,仿古寻迹、欣赏美景,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如《登牛头寺》“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尤其在安史之乱期间,写作了大量反映战争给百姓带领苦难的诗歌,生动的记录了那一段动荡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763年春,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结束。消息传到东川节度使梓州,杜甫喜极而泣,一吐胸中块垒,写下了其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为了梓州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现在,三台牛头山顶诗圣广场上,这首诗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多个地方呈现。而牛头山上,也就有了两个杜甫,一个是野池边吟咏着“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清瘦文雅的杜甫,一个广场上高唱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身形挺拔气宇轩昂的杜甫。

764年春,严武再次镇蜀,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第三次入蜀。杜甫重新回到成都。其实,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数度劝其出仕,杜甫婉言谢绝。764年六月,52岁的杜甫因感朋友诚意,友情难却,在严武举荐下担任了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但仅仅过了半年,765年正月便辞职了。而765年四月,严武暴病而亡,蜀中大乱,随后杜甫携家人离开成都南下。

杜甫在其《去蜀》诗中写道,“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在杜甫一生的经历中,可以照见一个忧国忧民的儒家士子在不同境况下,如何坚守自我,关照国家与人民。这也是杜甫虽生前并不显赫,身后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诗圣东来,虽是无奈之举,但与梓州三台,却是一大幸事。因为他,梓州的诗意里,更多了一丝理想与现实相连接的光辉,多了几许家国的豪迈。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5)

(来源:三台文旅)

谨防非法集资炸弹,共建和谐平安中国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6)

古人描写江南的风景的古诗(古诗词里的三台文旅)(7)

-或许你还喜欢看-

绵阳旅游投稿邮箱:myslvyouju@163.com

这,就是绵阳!

重启跨省旅游!风光静候缘客来,绵阳今始为君开。

仲夏昼日长,开轩纳微凉~绵阳暑假出游攻略出炉,快来这里安放你家的“熊孩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