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寻祖(武陵寻祖)
“武陵郡上高曾远祖之神位”,小时候,看到神龛右首有这么一句,不知其意中学时读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禁不住浮想联翩,先祖不会住在桃花源吧武陵那么神奇的地方,祖先为什么要迁徙到贵州的高山上来呢?我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迁来,只关心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福地来到穷山恶水是对远方的向往?是犯事被发配?还是因为战争,或者族人内讧总之他们不愿在那个鱼米之乡住下去了,一路向西,爬到一座高高的山坡上,露出骄傲的表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据族中长老的说法,是原住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一部分只好分离出来,去开拓新的土地往东往南往北都不行,三个方向早已人满为患,只有向西,向荒无人烟的大山丛中进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印第安人寻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印第安人寻祖
“武陵郡上高曾远祖之神位”,小时候,看到神龛右首有这么一句,不知其意。中学时读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禁不住浮想联翩,先祖不会住在桃花源吧。武陵那么神奇的地方,祖先为什么要迁徙到贵州的高山上来呢?我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迁来,只关心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福地来到穷山恶水。是对远方的向往?是犯事被发配?还是因为战争,或者族人内讧。总之他们不愿在那个鱼米之乡住下去了,一路向西,爬到一座高高的山坡上,露出骄傲的表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据族中长老的说法,是原住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一部分只好分离出来,去开拓新的土地。往东往南往北都不行,三个方向早已人满为患,只有向西,向荒无人烟的大山丛中进发。
从他们的迁徙路线看,这种说法有道理,沿途不时留下一户或几户,后来发展成为没有杂姓的寨子、山村。只有我的祖上,继续向西,深入黔北大山腹地,在一个叫中间寨的山上住下来。到我祖父这一代,三兄弟分家,一个留在原地,一个迁到另外一个山坡,我祖父则迁到山下一个叫做黄土塆的地方。七八十年代,留在高山上的堂祖父的孙子们,主食是玉米,大米要重大节日或者有亲戚来才能吃上一顿。高山上有稻田,但完全靠老天恩赐,三年两不收。除了大米饭,还有一个难题,谁都不愿把女儿嫁到高山上去,娶媳妇难,不光是难题,还是耻辱。和山下人吵架,山下人一句“媳妇都找不到,凶个锤子”一下就戳中要害。这也是吵架打架的根源,山下人故意拿这事刺人家,山上人则过于敏感,总觉得山下人指桑骂槐,嘲笑他们娶不上媳妇。上中学时,来自山上的同学醒事早,知道如何讨好女孩子,并且好几个成功了,没毕业就回家娶了媳妇。
其实祖父迁到山下时,很难说山下有多好,那是夹在两条山脉之间的槽状的走廊,老虎和豹子大摇大摆地走在坝子中间的大路上。民国初年,我十六岁的姑姑被豹子叼走,坝子里的人只追回一只脚。为了在心理上蔑视吃人野兽,他们称老虎是大猫,豹子叫豹子猫。山上有个洞叫猫猫洞,意指老虎巢穴,和山猫无关。山猫也不叫山猫,叫那鬼儿子。半夜听见鸡舍折腾,骂“那鬼儿子又来了”,有时一边吼一边打那鬼儿子,有时懒得动弹,让鬼儿子把鸡叼走。五六十年代,老虎和豹子突然不知去向,连山猫也少了。
心远地自偏,这是对身居闹市的人而言。住在我老家那样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幻想外面世界。南北两面是层层起伏的大山,往东十五公里是最近的乡场,往西三公里是深切峡谷里的大乌江。第一次去乡场七岁,走哭了才走到,两条小腿像锈了八百年的火钳。
去武陵看看,去老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就是那时装在心里的。这个愿望等了三十多年才实现。
武陵郡,最初治所在今怀化溆浦县南,包括今天的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等等十多个县,含贵州、四川(今重庆)一大片。郡县制始于秦,秦三十六郡还没有武陵郡,至西汉初年才由黔中郡改成武陵郡。这才有了“武陵郡上高曾远祖”。王莽一度将其改成建平郡: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王莽改地名有瘾,曾将全国几百个地名修改,将武陵郡下面的的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公元二十三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老地名才又重新改回来。时代不同,武陵所领县份不同,但常德一直是中心地带。
常德当然是一个好地方,城市没有栅栏,街道清洁,还有美轮美奂的穿紫河、面积相当于四个西湖的柳叶湖。但我更关注郊区的稻田。这些稻田镶嵌在纵横交错的河堤之间,这些河堤是几千年来常德人慢慢修筑的,是另一种长城,修筑的时间比长城更长。我的祖先离开时一定没这么多河堤,会不会是被水患搞得焦头烂额后毅然迁往高处?二零零八年常德抢洪抢险惊心动魄,几千年前,人、财、物和今日不可相提并论,估计涨洪水时只有逃,和洪水对抗是不可能的。
为了一劳永逸,干脆迁到高处。迁到高处多好呀,洪水滔天也不怕,还方便采集野果。但迁到高处后,种水稻的难处暴露出来了,土质薄,缺水,面积又小,耕种极不方便。对洪水越恐惧,越向往高处,这山望着那山高,越走越远,越爬越高,水稻越种越少。小时候,米饭掉地上要捡起来吃,饭里有谷子要剥开来吃,半馊剩饭煎干了再吃。对大米的珍重到了变态的程度。不是因为别的,是种水稻太困难,收成太少。水稻因为缺肥长得不好,不能当着它们的面说不结籽,只能说太瘦。成功躲避洪水,又被干旱威逼。我老家的人不喜欢打猎,看不起猎人,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来到鱼米之乡一看就明白。在这里可以打鱼为生,高山上无鱼可打。打猎收获小,不是看不起猎人,而是记忆中的捕鱼场景无法忘记。世间哪得双全法。我在常德看到的植物,不是自己从地里长出来的,是土地太肥沃,被土地挤出来的,不长不行,长慢了也不行,蓬勃、密不透风。泛滥的洪水在摧毁稻田和房屋的同时,也带来富饶的沃土。
高曾远祖的家在哪里,家谱上没有记载。冉姓有三个来历,其中一个出自楚国叔山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以武陵为郡名的有贾、龙、安、卜、华、冉、伍、龚、顾、郏等十个姓。武陵郡本身也是变化的,西汉至汉唐领县不同。即使找到那个县,那个小地名,也早就面目全非,转世的先祖回到故地,也不一定认得出来。但并非什么也没留下。首先是方言,常德方言不属于湖南语系,而是北方语系的西南官话。和我老家一样,府和虎不分,北白不分。一山一寨又形成各自的方言岛。同属一个语系,互相听起来有可能完全听不懂,只有一些相同的俚语,“豆腐落到灰里,拍不能拍,打不能打”。其次是饮食,饮食的相似性达八成以上。常德吃的擂茶,与我老家吃的油茶大同小异,起于汉,盛于明清。材料只有一两样不同。蒸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驸马。嘎嘎是猪肉。冬吃萝卜夏吃姜、买肉要肥吃肉要精。作料以姜、大蒜、辣椒为主。米酒、糯食的做法和吃法,也大致相同。
在常德走了几个地方后,我反倒不再有寻找先祖故地的热情。在这片植被发达、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他们无处不在。不止是冉氏,其他以武陵为郡名的姓氏的先祖也在这里。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这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这里止戈为武,高平为陵,是为武陵。此三者,与我生活的地方无二无别,原来我仍然生活在先祖的土地上,再找,不是小狗找尾巴吗?桃花源不必找,因为你就住在桃花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