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看花灯文案(正月十五雪打灯)
作者:(北京)郭宗忠
民俗里有一句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每年的八月十五,等到晚上,月亮圆圆的快到中天时,天井里的供桌上摆上瓜果、各种点心,以及月饼,点上三炷香,开始拜月,以此寄托思念,祈盼丰收。特别是南方,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桂花的迷香弥漫开来,有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拜月之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吃瓜果和月饼,洋溢着节日的幸福与快乐。
如果这时候,有云彩遮住了月亮,奶奶就会告诉我们,明年正月十五肯定要下雪了。
我们有时也怀疑,但是到了正月十五,真的飘起了雪花。洋洋洒洒的雪花,下了一地,我们还在寒假里,伙伴们就会一整天不回家,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
孩子们从家里偷偷拿出两个酒盅,把雪朝树枝上一扣,一会儿工夫,一棵小树结满了一树的雪球。那时候没有什么颜料,我们会偷偷把家里新贴的对联撕下一个角,用红纸涂抹雪球,雪球带着红润,一会儿满树的雪球就是成熟的一树苹果或者桃子了。
孩子们的小手冻的通红,鞋子湿了,棉袄上也落了一层雪花,但是没有一个人感觉到冷,飞雪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的童话世界吧!
而飘在正月十五晚上的雪,是最难忘的记忆。
正月十五下午,家家户户开始做面灯、萝卜灯,这些都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传统,面灯是每个人家的妇女,包括女孩子都会做的;而萝卜灯就交给了我们这些男孩子。
捏面灯很有讲究,和面不能过于软也不能过于硬,要恰到好处,面和软了蒸出来的“灯”会歪歪扭扭的;面和硬了,“灯”开裂,盛上油会漏。
所以,每年都是母亲亲自和面,等和好的面醒好了,母亲把面揉成一个个粗细适中的长条,切成一个个圆柱形,开始像我们捏泥碗一样捏面灯。
这样的事我们也是想跃跃欲试的,都会被母亲呵斥退的,一是面灯要祭天祭地,孩子们的手玩雪玩泥,不干不净,有种对天地的大不敬;更主要的是麦子面捏出来的面灯,祭祀过后还要吃,怕孩子们糟蹋了粮食,那个年代本来麦子面就少。
看着母亲、奶奶,以及姐妹们围坐在木桌前一会儿工夫,把圆柱的面,捏成了茶碗一样的面灯,不过是面灯的底厚厚的。面灯边上捏上从正月到腊月十二个月的符号,面灯就捏完了。有时,她们还捏一些瓜果或者小动物的面灯,煞是可爱。
然后开始上锅蒸面灯。
蒸熟之后,打开锅盖,哪个面灯里的水积的多,查一下面灯上捏出的符号,就代表哪个月份雨水多。一年的旱涝是劳动人民最关注的事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成,所以等到夜晚来临,每个面灯里添上花生油,用河坝上长了一年的黄草杆裹上一层棉花做灯芯,点燃上放在各个房间,放在每一个门台上,家里的灯笼也开始亮了起来,整个家里家外,闪烁的灯火祈祷着一整年红红火火,祈求平安,祷告丰收。
不让做面灯,我们只能退居三舍,开始挖我们的萝卜灯,然后点上,放到井台边上,绑在树上,有手巧的扎一个秫秸的小巧玲珑的鸭子一样的小船,放上一个萝卜灯,漂在池塘里,整个池塘里游动着我们的鸭子灯。还有的家门口挂上转灯,仕女游园,鸳鸯戏水,西天取经,劳动丰收等故事画面旋转变化,见出村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特别是飞雪飘飘,到处闪闪的灯光,雪花一片片飞舞弄姿,摇曳生辉,万家灯火的景象此刻是最壮观的。如果到高天上俯瞰,一定是像我们仰望夜空一样,无穷无尽的曼妙星光,璀璨无比。
这时候,锣鼓喧天,村里舞龙踩高跷的队伍来了,飞龙戏珠,狮子滚绣球,摇船的,骑驴的,孙悟空转动着金箍棒,猪八戒扛着大耙,挑担的,杂耍的,做买卖的,观音菩萨,寿星福星,童男玉女……简直就是神仙与凡夫俗世的大团圆。
来到谁家的大门口,谁家就会燃放起爆竹礼花,爆竹的响亮,礼花喷射的绮丽,和游玩的队伍,锣鼓声,让平静的乡村有了活力与神性。
孩子大人拥挤在窄窄的乡村街道上,跟着走遍整个村庄,飘飞的雪花与泥泞的道路也已经无人顾及,那是欢快忘情的夜晚,把人们对于春节将近结束的留恋以及新生活的期盼全部揉进这个狂欢一样的夜晚。
这让我想起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喜庆童年》组诗里的诗句:童年,多么美妙……
这样的夜晚,等游玩结束了,大爷会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到祖先的坟上去上灯。落寞的荒野,雪粒打在茅草上飒飒作响。在坟前点上面灯,烧了纸钱,我们跟着大爷给先人们磕头,寄托我们对祖先们的怀念之情。然后燃放鞭炮,作为人间烟火与魂灵的对话。
等到正月十六早晨,我们去挑来河边的泉水,用泉水下了面条煮上切成片的面灯,我们吃上一大碗,就背起书包去上学。
这样的时候,我们知道:十五一过,年也就结束了。
而飘飞在正月十五灯影里的雪花,还是在头脑里久久回旋,久久不会飘散而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