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天下林子之大,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人愚孝,不问青红皂白地维护父母,也有人可以对亲生父母不管不顾,让人寒心酸鼻。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嫁给这样的男人更是不幸中的不幸,不仅要受丈夫的冷落,还要遭受婆婆的“羞辱”。就因为没把饭端婆婆手里,被丈夫骂到住院八天没人管,丈夫还表示:她必须改。

爱玲与丈夫结婚三十多年,如今生病住院八天,身边连一个关心打电话的人都没有,丈夫都不过问一下,爱玲激动地掩面痛哭。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1)

当调解员找到丈夫的时候,他的话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他表示前几天自己外出工作没回家,回头发现爱玲竟然没有给跟着他们生活的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做饭吃。

建军想到这儿顿时就火冒三丈,爱玲表示自己买了两包子敲门没人应,再敲门婆婆还是没吭声,站了一两分钟也不不开门,就把东西放在对方平时洗脸的台子上了,结果婆婆是因为前几天生媳妇的闷气才故意不管,造成丈夫的误解。

可建军还是对妻子的做法不满意,他认为爱玲平时没有用心照顾老母亲,老母亲这时候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表示儿媳做得非常好。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2)

哪知建军继续激动起来,他冲着爱玲硬气地吼道:“我还是这句话,你这个脾气只要不改,以后还会不断地生气,啥都是你的理。”

艾玲看到这也忍不住了,直接提离婚,她表示最难的就是每天丈夫都要酗酒,回来还骂她特别难听,简直难以忍受,婆婆看到这也着急了,所以说媳妇对她的好是问心无愧的,赶紧劝说两人。

最后在调解员的加紧劝说下,他表示自己以后要控制自己少喝酒,为了让妻子看到自己的诚意,他主动说道:这次你住院我不去看你是我的不对,其实我心里也很不放心,说完拿起毛巾笨拙地给爱玲擦起了泪水。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3)

当母亲和妻子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站在母亲那边,哪怕明显是母亲的错,也会努力为其辩护,这就是妈宝男最典型的特征,万事围绕母亲转,母亲天下第一,建军这个妈宝男当的可谓是“尽职尽责”。

除此以外,责任心很差劲也是一大特征,就像建军一样,整日酗酒对妻子不闻不问,不务正业整日颓废,完全没有一点上进心,每次回来还要骂妻子,在争论失败后,还要撒泼无理取闹,这样男人完全不懂责任,更谈不上自尊二字

对于妈宝男的母亲来说,学校的教育最重要,做人只是其次的。这种育子方法,让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没有责任心,听妈妈的安排做好的事,其余的事全被妈承包了。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4)

不敢承担人生未知的风险,也不愿意对自己的过错和行为负责,只想把气撒在无辜的妻子身上。

妻子是妈宝男和其母亲的受气桶,这也是病态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妈宝男是怎么形成的?其实最重要是和其母亲有关。

妈宝男的母亲往往有一段不幸的婚姻,比如“孤儿寡母”或者丧偶式婚姻,她们无法感受来自丈夫的疼爱和关心,因此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妈宝男的母亲把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儿子身上,并潜意识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假想老公”。

此妈宝男是最容易获得“没有安全感女孩”的芳心的,他们对女性事无巨细的关心很是到位,前期女方往往无法发现任何端倪,到了后期发现时已为时已晚。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5)

最让受害女方痛苦的是,妈宝男在与妻子相处过程中容易将母亲的角色代入,被母亲强行接触的“羞耻”“愤怒”等潜意识情绪,很容易对妻子释放出来——因为他们不可能去指责攻击自己的母亲。

妻子成为了最好的替代者,并且妈宝男的性生活往往不和谐,这很容易激发起他的羞耻欲(因为他们潜意识觉得是在和自己的母亲发生关系),所以,受害女方往往很不幸,妈宝男的出轨率很高,只有不断地在其他异性(非妻子)身上释放欲望,才能缓解自己性压抑的痛苦和羞耻。

婆婆对媳妇的嫉妒,儿子对妻子的疏远,女人嫁进去之后和进地狱有什么区别?所以才有那么多女性对妈宝男避之而不及。

嫁给妈宝男的忠告(嫁了个妈宝男是什么体验)(6)

不要期待妈宝男会悔过,因为他们最擅长从心理层面去讨好女性,而不愿意真正地为女性去付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责任心和独立的生活能力,也无法正确地与除母亲之外的女性相处。

当然,也有一部分妈宝男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选择去改正,毕竟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但是大部分妈宝男一生都无法意识到这点,就像建军一样,也无法从心底里去尊重妻子。

真正爱孩子的人绝不会用孩子的幸福去证明父母的错误婚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