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通过故事看历史(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故事)

“江郎才尽”是一句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历史人物江淹的传说,当然这个江淹肯定曾经是一个大才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把有文学灵感的读书人的“才”称之为“才气,文采”,而把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有管理灵感的读书人的“才”称之为“才能”,在中国的文人眼里,“才气”才能算作是“才”,其他的只能算作“能”。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江淹算是一个天才,少时聪慧,六岁就会作诗,尤其是作赋一绝,他写的《别赋》堪称赋中之珍品。

年轻的时候,江淹的才能和才气在文学方面(诗词歌赋)表现的非常突出,“江郎之才”让当时的文人们非常的羡慕和敬仰,但是江淹到了晚年,似乎在“诗词歌赋”方面既没有了灵气更没有了才气,再也写不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子之作”或“才子之句”。于是人们感慨:江郎的才气耗尽了,他已经是“泯然众人矣”。

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也是对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的解释。

江郎才尽通过故事看历史(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故事)(1)

其实,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点,我们会发现“江郎才尽”其实还是有更深的意义和故事。

首先,江郎才尽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表示一个人如果过分的陶醉或者满足于自己的“天赋”的话,那么这个“天赋”总有一天会被“耗尽”。所以,“江郎才尽”是指那些曾经是“天赋异禀”但过分依赖天赋的那些“才子”们所言。

也就是说,先有才,才有资格“才尽”。

其次,对于江淹来讲,晚年作不出好诗好赋,未必就是真的“才尽”,只不过晚年的江淹,他的心思和精力已经不在“诗词歌赋”方面了,而是全心全意的去琢磨如何“当大官,当好官”上了。也许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诗词歌赋的才子,江郎之才已经再无展现,但是在另外一个领域,江郎之才未必就“才尽”了。所以,当我们感慨某个人物“江郎才尽”的时候,不要武断的认为在别人眼里“才尽”的那个“江郎”就真的“一无是处”——可以惋惜,但绝不要……蔑视和笑话。

讲一个小故事,也是给真实的故事,也许文不对题,但核心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国画方面“天赋异禀”,领悟技巧的能力和领悟意境的悟性都是令我等绝望,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天才”。

但是这个天才没能在国画方面有所建树,他的学习也很有悟性,一门心思想当画家的他没考上美院的他却考上了武汉大学。

我和他殊途同归都当上了教师,在同一座城市当教书先生,我们依然是画友,他仍然是我心中的那个“天才”。

这位“天才”创作了一个“中国诗词歌赋意境系列”的国画,人物山水历史故事全有,我看了简直就是绝望的羡慕——我们的水平还在琢磨梅兰竹菊的意境呢!

于是,我们一帮人决定帮助这位天才办一个“专题画展”。我们觉得不能埋没了这个很有可能成为“国画大师”的天才。画展果然很成功,最大的成功,是参展的作品居然有百分之八十被人买走了,在八十年代末,一万三千多元的收入真的是太惊人。

江郎才尽通过故事看历史(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故事)(2)

我的这位哥们很激动,他决定要到北京去办展览。为了创作,也为了挣钱办展览,他和他的妻子全部“停薪留职”,他画画,他妻子则租了一个铺面卖时装。

退出了我们这个“业余圈子”的朋友,我再一次遇到他,已经是四年之后的一九九三年,这位我心目中的“艺术大师”已经变得连眼神里都没有了“艺术气息”,整个变成了一个“商人”,应该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

大家在一起吃饭,我问我的这位朋友:你还画画吗?到北京办画展了吗?这位朋友拿着酒杯看着我,非常真诚的告诉我:哥们,你知道吗?我现在只要拿起画笔,眼前全是人民币,大概除了画人民币还行……喝酒!

我至今无语。其实这是觉得多数才子们最后变得“江郎才尽”的根本原因——面对诱惑,有多少人会一辈子“心无旁骛”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