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1)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成了考验国内所有家长耐心的真实写照。

不论是孩子在国内读中小学的家长,还是孩子奋斗在申请国外学校前线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拖拉、爱玩,就是不干活时,一定是头发紧、心发慌的,恨不得自己替孩子上。

而孩子呢?一看书就困,一做题就晕,坐在桌前似乎连橡皮擦都有100种好玩的方法。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2)

攻克作业难从桌上不放东西开始

其实,要攻克“做作业难”的问题,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招,简单易行,具有操作性。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3)

演讲节选:

遇见孩子写作业比较拖拉发呆的情况,家长要从小学一年级起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里有条件的,在孩子写作业的房间不放置玩具,所有文具尽可能的简单。在孩子写作业的桌子上什么都没有,除了必要的纸、笔、橡皮,其他物品都拿至客厅。

在孩子回家后,家长首先问孩子具体的作业内容(以三门功课为例),根据难易程度划分为三个作业阶段:简单 - 难 - 简单

如第一阶段,共计30分钟,则给孩子定下规矩:如果20分钟写完,则能玩耍10分钟,15分钟写完,则能玩耍15分钟。接着,分别完成第二阶段、三阶段的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给了孩子2个选择,完成作业或者玩耍,孩子只能取一个:越快写完玩耍的时间越多,越慢做完玩耍的时间越少。另外,作业如果出现错误也要相应扣除玩耍时间。

等到孩子有了体会和经验后,长大后可以养成规划时间的习惯,由自己决定如何分配作业进度。

之所以选择简单 - 难 - 简单的作业模式,也是根据孩子心理设置的,可以帮助他快速入手以及在结束时能够快速完成。

我在看到这个讲解时,感觉很妙,看着简单,但充分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坚持操作,是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

其实,这是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教会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自己去承担选择的结果;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习惯,主动规划自己的时间。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放养,学得好、学不好自有“命数”,逼也没用;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孩子太小,不懂学习的重要性,必须由家长全盘把关,小到每天的时间表,大到各所学校及专业的选择,都应该是父母把握的。

我们究竟该做虎妈虎爸还是猫妈猫爸呢?

我认为,应该是两种家长的理念,各取所长——既要掌控,又要放手。原则是:父母是军师,孩子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父母培养孩子的习惯、并督促TA严格执行,孩子形成习惯后,让TA主动执行。

毕竟,不是所有的娃都是“牛蛙”,从出生起就极度自律、懂得自我规划的孩子,不是没有,但非常少,大部分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普通人拼的更多是长久的习惯和积累。李玫瑾教授分享的方法,看起来不酷炫,但贵在坚持出效果。

霍启刚、刘璇也这样做

这种培养孩子自我约束力的做法,霍启刚也分享过,他比较佛系,以给孩子讲道理为主。

霍启刚曾在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谈及子女玩电子产品的态度:在面对电子产品等“诱惑”时,他不赞同以家长威严一味地断绝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接触,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与同龄人脱节。

当然也不能放任孩子一直玩,他的方法是限定孩子接触电视机、iPad等的使用时间。比如互相约定看电视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娱乐需求,不干扰、不打扰,时间一到,孩子则学会自动“关机”,明白自己该几点睡觉,做好规划和准备。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4)

霍启刚夫妇、儿子

即使遇到孩子的不理解或小任性,作为家长他会耐心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打消孩子的逆反情绪,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

而体操皇后刘璇的做法则更加直接、严厉:制定儿子的时间表,并以教练般的意志督促孩子执行。

在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新生日记》里,刘璇把儿子的生活安排得滴水不漏,24小时作息时间表,做饭吃饭、作业运动、看电视娱乐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规定。

什么时候起床、学习、运动、玩耍、玩什么,都被这张24小时规划表全面严格覆盖。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5)

刘璇监督着儿子执行每一项,比如,在练字环节,儿子雄赳赳有一天也犯了懒,哭着说不写,索性躺在地上“碰瓷”。

刘璇不急不躁,没有苦口婆心,只扔出了一句名言:

“你哭也得写,不哭也得写。开开心心地也得写,翻滚着也得写。”

孩子总耍脾气怎么办李玫瑾(孩子作业拖拉爱玩)(6)

霍启刚和刘璇的方法和态度似乎完全不一样,会不会过于仁慈或过于严格呢?

李玫瑾教授曾经将孩子的培养分成3个重要阶段: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

我们所说的立规矩阶段即为第二个阶段,家长要坚定地说“不”。

这里不是看家长的表面态度,不能表面严厉,实则偷偷放水,而是看最终效果,霍启刚的讲道理和刘璇的时间表,都只看是否让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要玩还是要学习,自己的选择自己做,并且要说到做到。

在3-12岁阶段,我们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而在青春期以后,让孩子带着养成的好习惯去做好自我规划,让他们懂得自己的未来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论你的娃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即将或正在面对出国留学的申请规划,家长立好规矩,孩子养成习惯,都将为未来的战斗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