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鹿的形成原因 远古发现科学家证明大角鹿长了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金地、张泉)生活在约700万至7700年前的大角鹿,拥有最长可达4米的硕大鹿角,是化石物种中的“明星”。它们的下颌骨十分特殊,普遍存在肿厚现象,学界对其功能有多种猜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新研究证明,大角鹿的“大下巴”可能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外力,与取食偏硬或富含纤维的食物相关。

大角鹿的形成原因 远古发现科学家证明大角鹿长了(1)

大角鹿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下颌骨主要的功能是咬合和咀嚼,其形态经常被作为推断食性的重要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娇说,此次研究选取驼鹿、水牛、家马三种现生大型食草动物,与发现于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的肿骨中华大角鹿下颌骨进行对比分析,以探寻它们食性上的差异。

“三者体型与大角鹿接近,驼鹿下颌骨十分纤细,而水牛和家马的下颌骨更加结实。三者食性上也有细微差别,驼鹿以取食嫩叶为主,水牛和家马以取食富含纤维的草为主。大角鹿与驼鹿同为鹿科动物,也都拥有硕大的鹿角,但其下颌十分肿厚,甚至比水牛和家马的下颌骨更结实。”付娇说。

大角鹿的形成原因 远古发现科学家证明大角鹿长了(2)

肿骨中华大角鹿(A),驼鹿(B),水牛(C)和家马(D)的下颌骨。(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此次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三者的下颌骨进行力学分析。结果发现,大角鹿的下颌骨与水牛、家马的下颌骨结实程度相近,而驼鹿的下颌骨十分脆弱,受到较大外力时容易折断。下颌骨的结实程度常与其食性相关,证明大角鹿虽为鹿科动物,却可能与水牛(牛科)和家马(马科)一样,可以进食富含纤维的草料。这为大角鹿选择性取食富含钙、磷等利于其大角生长的营养物质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此前已有研究者在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发现了富含钙和磷的蒿属和桦属等植物。此次研究推测,肿骨中华大角鹿可能会有选择地大量取食这类植物以补充每年鹿角脱换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过这一假说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古生物学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