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大学能不能进名企(小荷才露尖尖角)
十几年老码农,讲讲互联网、软件行业的那些事儿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屋顶的闪闪星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双非大学能不能进名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双非大学能不能进名企
十几年老码农,讲讲互联网、软件行业的那些事儿。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屋顶的闪闪星光”
提示:本文约6500字,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数据引用,如果你没有耐心读完它,也可以看黑色加粗部分的结论,只是没有那么强的体感了。我从10所分析目标学校的选择逻辑、各学校的学生大盘构成、深造学生占比及历年趋势、学校生源/学生就业的地域分布、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区域分布、签约月薪数据等几个方面对10所双非大学做了系统而详细的分析。学校选择这次所选学校的共同特点是以理工科为主,在各自省内有一定知名度,整体排行仅次于985/211学校。这其中,这几个特殊的做下单独说明:西南地区的成都理工大学虽然有双一流建设学科,但只限于地质类,本科人数最多的几个专业分别是:商学院、信息科技与技术学院、管理科学院等,所以当作双非来分析。东北地区本计划选取哈尔滨理工大学,无奈找不到官方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选择了在排名上稍弱一点的长春理工大学。西北地区我选了两所,陕西科技大学更符合这次我们选择学校的标准,但西安邮电以IT类专业为主,我自己会更关注一些,所以把它加了进来。各学校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原文不再赘述,对细节感兴趣的请自取。成都理工大学:http://max.book118.com/html/2021/0114/7166114161003042.shtm河北科技大学: http://job.hebust.edu.cn/news/view/aid/177880/tag/tzgg武汉科技大学: http://xxgk.wust.edu.cn/2021/1008/c2728a247187/page.htm长春理工大学:http://job.cust.edu.cn/detail/news?id=587501&type_id=15528陕西科技大学:http://jiuye.www.sust.edu.cn/info/1063/20934.htm西安邮电大学:http://jiuye.xupt.edu.cn/info/1015/29745.htm上海理工大学:http://91.usst.edu.cn/InformationDetail.aspx?XXID=973浙江理工大学:http://jyb.zstu.edu.cn/news/view/aid/24923/tag/tzgg广东工业大学:http://job.gdut.edu.cn/unijob/index.php/web/Index/special-detail?id=507分析特点与前面几篇分析全国各地区知名大学的文章不同,由于本次的分析对象都是双非大学,研究生数量较少,在毕业生中的占比普遍在10%左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所以我们分析对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本科生为主。部分学校的报告中也体现了专科生数据,但都没有更详细的说明,所以这个群体我们也不再关注。毕业生构成大盘在前面几所大学的报告解读中我一直没有关注过男女性别比例,因为觉得这个东西对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再加上几所学校的男女性别比普遍很高,所以我一直没有提到过这方面的数据。但看了这几年双非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之后,发现男女性别比这个数据其实也很有意思,这里列出来,大家感受一下。几所双非学校的男女性比如下浙江理工大学:0.97长春理工大学:1.98西安邮电大学:1.31武汉科技大学:1.68上海理工大学:1.17河北科技大学:1.66广东工业大学:2.36成都理工大学:1.21北方工业大学1.08几所知名大学的男女性别比如下上海交通大学:1.88成都电子科技大学:4.21哈尔滨工业大学:3.41华南理工大学:1.82华中科技大学:2.2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37清华大学:1.9数据差异很明显,体现大两个方面:1、无论是知名大学还是双非,男女性别比都远高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中国人口男女性别比1.05。 这条相对比较好理解,现实中选择理工类的女生就是比较少,大家认知中都认为在理性思维方面男生不如女生嘛。在这里我个人不想对这个认知发表什么看法。2、选择的同样都是理工科为主的学校,知名大学的男女比例普遍高于双非学校。关于这一条,我没有进一步的数据支撑,所以只抛一下现象,也形成不了什么结论,再加上男女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也就不展开讨论了。深造毕业生占比看一下各学校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深造的学生占比。北方工业大学:31.47%成都理工大学:18.30%广东工业大学:13.27%河北科技大学:24.15%陕西科技大学:17.3%上海理工大学:17.57%武汉科技大学:33.19%西安邮电大学:19.76%长春理工大学:35.33%浙江理工大学:21.18%相比知名大学普遍过半的深造占比,双非学校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占比明显变低。前面我们通过分析得出过结论,学校越强,则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的占比越高,而学历越高,找到心怡工作的概率就越大。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双非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质量相比知名大学有明显的下滑。个人认为,本科毕业之后通过考研进入名校,然后再进入名企,是双非学生毕业生的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路线。只是真正走这条路的人还是太少。现如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已经极少了,而双非学校毕业生选择深造的占比较低,大概率是受学习氛围、学生自我驱动学习能力、判断力等因素的影响了。升学趋势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占比76.4%):2018~2020年数据分别为:21.44%、22.25%、24.56%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占比81.19%):2019年14.42%、2020年19.76%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数据):2019年28.58%、2020年30.88%上海理工大学2018、2019、2020三年的数据分别为:15.62%、16.29%、17.57%(本科生);3.03%、4.08%、3.85%(硕士生)广东工业大学(本科生占比81.22%):2016~2020年的数据分别为4.17%、5.96%、8.10%、9.85%、11.90%成都理工大学(本科生数据):2018~2020年的数据分别为:15.12%、7.42%、20%北方工业大学(本科生占比):2016~2020年的数据分别为:14.62%、18.10%、19.27%、16.76%、19.74%再看一下知名大学的升学趋势数据清华大学(本科生)2016~2020年数据深造率分别为:32.40%、36.08%、38.17%、42.57%、40.66%,很明显,2020年的深造率的下跌是因为疫情,因为单看境内升学率是持续上涨的:25.50%、24.57%、26.29%、28.17%、28.88%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数据)2011~2020年的深造率稳定上升:50.3%、50.1%、50.4%、50.2%、53.4%、58.4%、65.2%、66.9%、67.7%、70.6%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数据)2016~2020年境内升学率分别为:36.01%、38.36%、40.97%、44.00%、46.05%虽然部分双非学校没有单独公布本科生的升学率数据,但双非大学研究生基数普遍很小,再加上研究生的升学率普遍较低,基本可以断定是本科生升学率升高的趋势在起作用。另外,虽然20年的数据会受到疫情影响,但从部分学校提供的更长时间段的数据来看,升学率整体仍然是上升趋势。最后特别引起我关注的一点是,成都电子科技给了近十年的深造率数据,自2015年开始,深造率明显上升速度加快。之前分析8所知名大学就业数据时我们提到过,升学是为了找到更心怡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2015年开始找工作更卷了,并反推了本科生深造率的上升?生源地域分布以下是各学校毕业生中的省内生源占比:江浙理工大学在华东地区的生源占比为64.36%,其中43.37%是浙江省内生源。长春理工大学在吉林省内的生源占比为28.66%西安邮电大学在陕西省内生源占比71.21%武汉科技大学在湖北省内的生源占比65.14%上海理工大学在上海生源占比为25.85%陕西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内生源占比为64.25%河北科技大学在河北省内生源占比为79%成都理工大学在四川省内生源占比为69.51%北方工业大学在北京的生源占比为46.61%对比下之前分析过的几所知名大学的本省生源占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生源占比17.15%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生源占比27.22%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生源占比30.36%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生源占比43.78%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生源占比27.3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内生源占比33.62%与各地知名大学普遍三成左右的省内生源相比,双非学校的省内生源占比明显提升。原因也不难猜,双非学校大部分的影响力只覆盖到本省。学生报考大学时,如果无法上名校,则更容易选择省内的双非,理由嘛,离家近、省内名气大、省内招生比例大等等。毕业之后本省就业也不错,说句难听的话,一些省内名气很大,办学水平也很不错的学校,跨省就业时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什么野鸡大学的。我高中时最初学习成绩一般,表哥就建议我考虑一下河北科技大学。后来到西安上大学,在陕西人人都知道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宝鸡文理、西安邮电等双非学校,但知道河北科技大学可真得不太多。双非学校在本省的生源占比高,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双非一般都是省重点大学,资源投入都在本省,当然会优先招本省的人,也希望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留在本省。就业区域分布以下是几所双非大学毕业生在本省就业的占比,大家感受一下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占比73.88%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占比65.88%,广东占比7.05%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占比90.82%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占比58.16%,北京占比12.53%,天津占比5.12%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占比72.58%,江苏浙江占比10.25%武汉科技大学,湖北30.71%,广东22.02%,江浙沪占比20.71%,北京占比7.48%西安邮电大学,陕西占比43.45%,北京14.98%,广东13.28%,江浙沪12.46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占比29%,江浙沪占比12.9%,北京占比9.5%,广东占比9.5%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占比14.07%,江浙沪占比22.06%,广东占比16.01%,北京占比9.25%,山东8.87%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占比72.92%,上海江苏占比6.23%,广东占比4.54%再对比一下几所知名大学的毕业就业区域的占比数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占比71.92%,江浙沪占比总计8.13%,广东占比6.34,北京占比3.86%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占比15.6%,北京占比22.5%,江浙沪占比29.3%,广东占比19.7%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川渝占比45.09%,广东占比18.5%,江浙沪占比15.53%,京津冀占比9.41%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占比78.26%,江浙沪占比4.01%,北京占比1.9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占比33.91%,江浙沪占比17.74%,广东占比21.33%,北京占比6.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占比26.29%,广东占比21.99%,江浙沪占比19.07%,北京占比7.04%清华大学:北京占比52.1%,江浙沪占比18.9%,广东占比9.3%,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北京占比41.7%,广东占比10.6%,江浙沪占比10%这份数据初看有点找不到规律,没事,我们按照学校是否处在北京、江浙沪、广东三大核心经济圈东北地区来拆分一下。对于处在江浙沪、广东这两个核心经济圈的学校来说,无论是名校还是双非,本区域就业占比非常之高。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占比90.8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占比78.26%上海理工大学:江浙沪占比82.83%上海交通大学:江浙沪占比80.05%对于处在北京的学校来说,毕业生在本区域就业占比依然比较高,但相比江浙沪、广东来说弱上一些。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占比73.88%清华大学:北京占比52.1%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北京占比41.7%对于处在东北地区的大学来说,无论双非还是名校,本省就业占比极低。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占比14.07%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占比15.6%对于处在其它区域的大学,我们按区域具体看下。成都,知名大学成电的毕业生在各大知名企业那里很抢手,没有必要留在本省,因此被三大核心流经圈吸走很多,而双非的成都理工在全国知名度不高,留在本地的占了六成以上。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占比65.88%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川渝占比45.09%河北,我的老家,一起考上大学的同学,学校不错的基本都跑去北京天津了,再看河北科技大学这所双非,省内就业占比还是六成。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占比58.16%陕西,我在陕西上的大学、工作,呆了六年多,情况了解的比较多。在西安,IT行业除了华为中兴有个不小的研发中心,其它基本没有正经企业。因此,不管是西电还是西邮,流向三大核心经济圈都很多。西安邮电大学,陕西占比43.45%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占比2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占比26.29%可能有心人发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数据相比自身较低的知名度来说,不太正常。陕西科技大学在咸阳,又是双非,我虽然在陕西呆了六年多,其实没什么印象,从毕业生流向来看,三大核心经济圈与陕西各吸收了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我仔细翻了下就业报告中的就业单位明细才发现,学生的头部签约单位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二线名企:新东方、闻泰、隆基、海康威视、大华、牧原、顾家家居、药明康德、延长石油、富士通、新希望;偶尔还会有几个一线名企,字节跳动、腾迅、国网、京东方;也不乏一些细分领域的新锐公司猿辅导、火花思维、舜宇光学、核桃编程等。再看就业行业分布方面,制造业占比41.2%,IT行业占比14.4%,相比知名大学除了体制/半体制内单位就是IT行业,陕西科技大学在就业单位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基本得出结论,因为与知名大学的差异化竟争,让这所处在大西北三线城市的双非学校的就业数据在全国变得相当能打。华中地区,武汉科技大学的数据也同样出乎我的意料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占比33.91%武汉科技大学,湖北30.71%仔细翻了翻武汉科技大学就业数据:制造业占比26.12%、建筑业占比18.22%、IT行业占比14.97%,这个比例与陕西科技大学非常相似。头部的签约单位方面,除了大量国字头企业为主的制造、建筑、汽车、钢铁冶金四大行业之外,既有格力、东莞立讯这样的民企制造业先锋,也有四大银行、平安、人保这样的金融业巨头,甚至在IT领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烽火通信、好未来等也有50人签约。华中科技大学就不用说了,不只是华为的母校,互联网头部企业也是必争之地。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湖北能留住三分之一已经很不错了。好了,前面我们分析过几所全国知名大学,这里又看了十所各地区的头部双非大学,到这里我们对毕业区域这件事做个小结,当然只是我一家之言。从就业区域来说,不管是什么水平的大学,优先选择江浙沪和广东,接下来是北京。当地上学当地就业,这个是最舒服的。无论你是不是东北老铁,尽量避开在东北上大学,就算上了,毕业之后大概率还是要走。如果是本省双非毕业,还是建议闯一闯三大核心经济圈,依然建议优先选择江浙沪和广东,再次是北京。除了西安、长沙、武汉、成都等少数几个新一线之外,三大核心经济圈之外的其它区域只会慢慢萎缩。三大核心经济圈内怎么选呢?广深和上海周围一圈全国最牛市,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圈”了。而北京周围是一圈脱贫之前的全国贫困县,还有个正在加速没落的天津。从厚度上来讲,北京不如其它两个区域。生活质量方面,北京也远不如另外两个区域。除了央企国企中央部委之外,之前北京最强的IT,尤其是互联网,但现在IT行业两极分化,再加上互联网的玩法从单纯的C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各业,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综合来看,如果不是体制内,那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北京不如江浙沪、广东。就业行业分布北方工业大学:IT以21.87%的占比位居第一;远高于第二建筑业的12.94%成都理工大学:IT行业占比18.19,位居第一;建筑业以15.75%位居第二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分别是制造业23.91%、IT业20.9%;本科生分别是IT业25.14、制造业19.32%河北科技大学:制造业13.58%、建筑业6.5%、IT业5.89%。陕西科技大学:制造业41.2%、IT业14.4%上海理工大学:制造业31.22%、IT业14.81%、科研&技术服务8.77%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制造业26.12%、建筑业18.22%、IT业14.97%西安邮电大学:IT业61.59%,其它行业分布比较均匀,且都在10%以下长春理工大学:制造业34.67%、IT业18.38%浙江理工大学:制造业18.49%、IT业17.21%之前分析过的知名学校头部签约单位明细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央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在与垄断企业、IT等优势单位的竟然中,制造业都抢不到最好的学生。而到了双非这里,形势终于逆转了,与知名学校相比,双非在就业行业分布上面,制造业、建筑业的占比明显提高,头部签约单位中也是以制造业为主。可以说,在双非大学中,制造业才是真正的就业岗位创造大户。就业单位性质北方工业大学:三资/民营占比47.92%,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占比52.08%成都理工大学:三资/民营占比71.99%,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占比25.37%广东工业大学:暂无有效数据。河北科技大学:三资/民营占比65.14%,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34.85%陕西科技大学:三资/民营占比67%,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33%上海理工大学:三资/民营占比53.83%,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46.17%武汉科技大学(本科):三资/民营占比63.84%,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35.73%西安邮电大学:三资/民营占比68.77%,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31.23%长春理工大学:三资/民营占比50.38%,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49.62%浙江理工大学:三资/民营占比69.85%,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占比21.42%与知名大学普遍被体制/半体制内单位抢走50%以上的毕业生相比,双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还是,民营、三资为主的。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下,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以明显的优势收割着顶尖大学的学生。就业薪水这块的数据比较杂乱,有不少学校甚至没有公布数据。不过有数据的几家来看,IT业在薪资方面明显高于金融业、制造业、建筑等其它主流就业方向。以下是部分双非大学的毕业生月薪数据。北方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平均税前起步年薪为 9.36 万元广东工业大学2020届研究生的试用期平均薪酬为9184元/月,本科生的试用期平均薪酬为 6302 元/月;计算机学院毕业生试用期平均薪酬最高,研究生 为10768元/月、本科生为9482元/月。高于排行第二的金融行业。陕西科技大学IT业平均月薪7718,远高于主流就业方向制造业5715.1的平均月薪。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平均月薪酬为 6943.1 元,平均月薪酬排行榜顶部的几个学院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9276.17 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7374.06 元)、城市建设学院(7310.84 元)、管理学院(7107.75 元)、 国际学院(6908.98 元)、机械自动化学院(6768.58 元)。虽然我不太了解为啥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学院为啥能拿到平均水平之上的薪资,但丝毫不影响IT业牢牢占据了第一。西安邮电大学税前月均收入为 8165.85 元。月薪区间主要集中在 8000 元以上(32.75%),其次为 6501-8000 元(26.59%)。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薪酬水平为 7010.55 元/月,其中在西安市就业的薪酬优势较高(7259.97 元/月)。行业分布方面,IT业以 9313.77 元/月) 薪酬位居第一。前面在分析毕业生的行业分布时提到过,西安邮电大学在IT业就业占比高达61.59%,所以平均月薪被IT业整体拉高是可以解释的。结论很明显了,即使制造业占据了双非大学的就业行业排行榜第一,但IT业还是以绝对的月薪优势碾压其它行业。另外不知为何,我翻了翻发现之前分析过的8所知名大学都没有公布毕业生的月薪数据。不知道是否有更多维度的考量,不过在这里主观一些下个结论,在大部分理工类大学中,IT行业月薪第一是跑不了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