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太空直播(又上新了太空直播天花板)
“天宫课堂”上新了!10月12日下午,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化身“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演示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等物理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科幻作家刘慈欣这样描述过太空课堂,“这堂课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简单展示了几个知识点,而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们描述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相比地面课堂,太空课堂演示的内容,与青少年日常的经验和感知有着显著差异,这是太空课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会给通过现场直播听课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航天员展示的别出心裁的小实验,不仅会让青少年领悟到各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还能引发他们对有趣的太空现象的好奇心,这有利于打破孩子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对世界的认知观念,培养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科普的“打开方式”,会影响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太空课堂之所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不少人的时代记忆,除了在环境方面具有特别之处外,还和授课者讲述方式、实验项目和教学用具的选择等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课堂效果,首先与在太空中担纲讲解互动任务的航天员的个人努力有关。负责讲解的航天乘组人员要充分掌握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像一线授课老师那样做好课程设计,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深入浅出的讲述,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同时,也离不开在背后筛选论证实验项目是否安全可行的专家团队等的支持。
青少年是国家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重点人群。此前,科技部等多部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公布,提出要推动科普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系统考虑新科学知识、新学习需求、新教学手段,加大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和精品科普课程的开发,切实增强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趣味性,丰富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在“天宫课堂”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可供科普教育工作借鉴。只有大力创新科普手段、激活善用现有科技场馆设施资源等,才能推动科普教育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给青少年内心播撒科学的种子。
被称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的太空课堂,展示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和空间站的建设水平,更吸引着全民的科学兴趣。不止是青少年群体,广大公众均可通过媒体直播和视频资料,跟随航天员的视角参观空间站的内部功能区,了解航天乘组的工作生活空间,从中一窥我国空间站的特点和优势。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天宫课堂”的直播画面更加清晰、声音延迟明显减少。“天宫课堂”第三课中首次展示的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进一步展现了我国空间站实验室的科研能力,未来的“天宫课堂”将给全社会呈现更丰富精彩的科普内容。
“天宫课堂”所处的位置虽然很“高”,但其传播的科学知识,却与青少年的距离并不遥远。在天地互动环节中,航天乘组会和地面分课堂的学生进行亲切交流,用即时性的回应,为孩子们解疑释惑。尽管“天宫课堂”并非常态化的学校授课,但这样弘扬科学精神、传递科学信念的科普教育活动,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样的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崇尚科学、探索未知、逐梦苍穹的坚定理想,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有裨益。随着越来越多“胸有山海,眼有星辰,脚踏实地”的新鲜血液加入载人航天事业,未来我们将迈向更深更远的太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