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近代为什么出名人(明代河州卫首任指挥使)

临夏近代为什么出名人(明代河州卫首任指挥使)(1)

明代河州卫首任指挥使——宁正

2010年3月底,江苏省南京市某项目施工过程中,在南郊雨花台区花神大道西侧的一座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座大型砖室墓,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于当年4月1日—6月3日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为长方形带长甬道单室砖墓,整个墓有9米多长、5.5米宽、4米多高,而且是用硕大的明城砖砌成,每块砖有40多厘米长、15厘米宽,许多墓砖上还记载着城砖烧制情况的文字,与城墙砖完全一致,这一切都彰显着墓主人身份的特殊。

从前室积土中出土的一合墓志得知,该墓主人为明代一品大员,曾跟随徐达、常遇春、沐英等明代开国功臣立下不少战功,后任河州卫首任指挥使、陕西行都指挥使、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宁正。

临夏近代为什么出名人(明代河州卫首任指挥使)(2)

宁正墓

宁正(1339—1396年),字正卿,明代安徽凤阳府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明史》有传。其出身寒微,早年被过继给韦德成为其养子,遂改姓名为韦正,后跟随韦德成归顺朱元璋。此后韦德成在真州与元军作战中战死,宁(韦)正代替其养父统领其部队,披坚执锐,开拓边陲,颇著功绩,为一代名将功臣。先后参加了讨伐陈友谅、张士诚等诸多平定江浙一带的战役,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累功升任为凤翔卫指挥副使。洪武改元后,又跟随徐达、常玉春、傅友德等人攻取中原、元大都,招降元朝部队八千多人。后傅友德从真定攻下定州后,命宁(韦)正镇守真定。此后平定西番,又随邓愈、沐英等讨平四川诸蛮,先后镇守临洮、河州、宁夏、四川、云南等地,开垦经营,平定叛乱。沐英去世后,以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身份代镇云南,洪武二十七年挂平羌将军印。

执行对蒙古、番族的招抚政策,招降番部、团结土官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根据对付蒙古的需要和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关系,防止蒙古和藏族联合对抗明王朝,对广袤的藏区确立了“诏谕封赐”之策,《明史》载:“初,太祖以西番地广,人犷悍,欲分其势而杀其力,使不为边患,故来者辄授官。”朱元璋在藏广行“招谕封赐”治藏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欲分其势而杀其力”,接管故元在藏统治权力,消弭西番边患,另一方面则构成了整个明朝对藏“多封众建”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明朝在藏“多封众建”治藏方略的前奏。

明军攻克大都后,北方广大地区已尽为明朝所控制,朱元璋决定乘胜追剿陕甘一带元军残余势力。征虏大将军徐达率一路西出西安,主要目标是攻占安定(今甘肃定西)、临洮等地。徐达率明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入奉元路攻占凤翔府,将盘踞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击败。李思齐一路败退数百里,逃到甘肃临洮,观望明军进攻方向。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陇县、天水、武山、直抵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巩昌元军守将不战而降。徐达旋即攻克安定(时为安定州),然后明军分两路进兵,徐达遣部将冯胜率一队人马进取临洮;顾时、戴德率领另一路攻取兰州。此时元军残余势力已四分五裂,人心不稳。李思齐无奈投降明军。明军相继占领临洮、兰州后,又回军围攻庆阳。扩廓帖木儿遣将进攻原州,声援庆阳。为了防御其他元军支援庆阳守军,徐达派遣宁(韦)正驻守邠州(今陕西彬县),断绝了扩廓帖木儿从陕北方面对庆阳方面的援助,于是明军最终攻克庆阳,捉住守将张良臣,自此陕西、甘肃全部平定。

明军攻占临洮后,负责镇守临洮的明将彝性采取贪贿嗜杀的高压态势,导致临洮内外的蒙古、吐蕃等族军民四处逃亡,偶尔有投降明军的,也都被彝嗔以归降来迟的原因将其惨忍杀害。自明军占据的四月至八月,再也没有一个投降者。征虏大将军徐达察知这一情况后,于洪武二年八月,另遣凤翔卫指挥宁(韦)正领全卫马步兵,到临洮将彝性代替之。宁正至临洮后,一方面加紧备战,加强临洮的防御力量,九月“吐蕃寇临洮,屯于洮河原,指挥韦正率兵御之”;另一方面改变原守将彝性的嗜杀高压政策,采取了积极的招抚政策,尽收刑具于市中焚烧,并派遣人员四处张贴御榜以招降,远近番族听到这一消息后,开始有了一些投诚者,而后逐渐增多,自此每天都有闻风相率而至者,九月“土酋……皆先后来归,(宁)正悉与衣冠厚遗而遣之,自是诸部土官相率来降”。“土酋赵琦弟同知赵三及孙平章祁院使等皆先后来归”,这些归降者成为吐蕃地方首领归顺之始,而此时藏地大多数头领尚在观望之中。

洪武三年五月,宁(韦)正又跟随明左副将军邓愈率兵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河州,时任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姬锁南普等看到元朝气数已尽,顺应形势,率部持元朝所授金银牌印宣敕至邓愈军门前倾心降明。此后,邓愈亲率大军向西继续追击元豫王残余,“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留宁(韦)正镇守河州,让其继续招降河州周边的吐蕃等余众。十月,继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姬锁南普降明之后,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院使马迷等人慑于明军之威,率家属将士万人,至答失蛮沟设立营帐,派人到河州对宁(韦)正说:“我们都是胡人,因畏惧将军您的威名不敢靠近河州城,如果你到我们的营中,和我们一同饮酒,我们就会投降您,如果您不来,我等就只好回去了”。宁(韦)正的部下都害怕卜纳剌、马迷等人有诈,反对宁(韦)正前往。宁(韦)正对部将俞本等人分析说:“卜纳剌、马迷这些人自夏天以来经过我军的远劳追袭,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今亲领部众至此,如今已是穷途末路。这次远道而来,如果我不前往其营帐接纳其投降,这些人一定会大掠良民而归,虽与大局无害,但我害怕会引起圣上忧虑,机不可失,这次我托圣天子的洪福,去必无虞,我以诚信待人,对方一定会感知的。”

于是,宁(韦)正率领马、步兵数千,布马、步兵于两翼,亲率精锐将士百余骑到卜纳剌等人的营帐前,仅与俞本带数骑进入对方军营。ト纳刺、马迷将其迎入帐中,宁(韦)正向这些人谕以朝廷招抚的政策和当前的形势,并按照这些番人的俗例以金磨酒共饮为誓,卜纳剌等人设宴款待了他们,至太阳落山后而回。次日,ト纳刺、马迷率领部下大小番酋持元朝所授金银铜印、金银牌面、宣敕及金玉图书,率家属部众在河州城东投降宁(韦)正。此后,明王庭设武靖卫,以卜纳刺为卫指挥同知,马迷为卫指挥佥事,俱颁以金筒诰命,设千百户镇抚之职,给以五花诰敕,命其管领旧蛮番酋。《明太祖实录》卷52载:“诸酋长遣人来请降,(宁)正即策往谕之,酋长皆感说,献其全部军马及元所授金玉印章、金牌宣命”。

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历来为藏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纽带上的政治、经济重镇。元代的河州是脱思麻宣慰司(亦称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也是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隶属元朝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明王朝攻占河州后,河州成为明朝在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交通和控驭吐蕃诸部的重要枢纽。洪武四年(1371)正月,明王朝在河州实行卫所制度,设立了河州卫,属西安都卫,下辖八个千户所、一个军民千户所、七个百户所、两个番汉军民百户所。《明太祖实录》卷60记载了洪武四年河州卫所属千户所、百户所的名称:置千户所八,曰铁城、曰岷州、曰十八族、曰常阳、曰积石州、曰蒙古军、曰灭乞军、曰招藏军;军民千户所一,曰洮州;百户所七,曰上寨、曰李家五族、曰七族、曰番客、曰化州等处、曰常家族、曰爪黎族;汉番军民百户所二,曰阶文扶州、曰阳砙等处。以宁(韦)正为首任河州卫指挥使,以何锁南普为河州卫指挥同知,予世袭,知院朵儿只、汪家奴为河州卫指挥佥事,这是明朝接替元朝统治在藏边设置政权机构的开始。

镇西武靖王降明后,河湟一带最大的残元势力为以西宁为中心的歧王朵儿只班,明王朝对其剿抚并用,双方周旋多年。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时任河州卫都指挥使宁(韦)正遣人谕朵儿只班,朵儿只班遂遣其侄朵儿只失结至河州奉表朝觐,此后明太祖授朵儿失结为河州卫指挥佥事,颁以金筒诰命。朵儿只班虽然派出了朵儿只失结奉表朝觐,但自己却不奉诏,逃往甘肃。朵儿只班虽然最终未受招抚,但宁(韦)正的招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侄儿朵儿只失结投降明军,成功地分裂了元岐王所部。此后宋国公冯胜总兵征甘肃,命同河州指挥徐景追袭歧王朵儿只班,获其金银印及军士马匹,遣其弟答立麻送京师。《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六年正月,“己未,置西宁卫,以朵儿使招抚只失结为指挥佥事”。

由于明初前往青海和西藏进行招抚的使者都是从河州出发的,河州成为招抚撒里畏兀儿的前沿。《明兴野记》记载,洪武五年(1371年),宁(韦)正遣镇抚张护神奴赍御榜,招谕撒里畏兀儿安定王ト烟帖木儿等,此后撒里畏兀儿安定王ト烟帖木儿等投降明朝,以所授元朝金印,及部下银铜印信、金银牌面宜敕,遣府尉沙沙赍缴朝觐。明太祖朱元璋敕陕西参政盛周卿赍制往谕,赐以龙衣御酒表里缎匹,让他们任择水草便益地方驻牧,并从撒里畏兀儿部之请设撒里畏兀儿四卫,即罕东、安定、阿端、曲先四卫。洪武七年(1374年),明王朝改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以宁(韦)正为都指挥使,进阶骠骑将军,辖管河州、乌思藏(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朵甘(今青海、四川西康一带)及周边部分番族地区,其管辖区域大致相同于元代脱思麻宣慰司辖地。洪武八年(1375年),明王朝又改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仍以宁(韦)正为都指挥使。

执行军屯政策,恢复发展当地经济

屯田是明代军事防御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军事保障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对边疆屯田十分重视,他在江南起兵后不久,就已实行屯田制。《明史(田制)》曰:“太祖初,立民兵万户时,寓兵于民,其德最善。”当时不仅在边疆实行军事屯田,有时民户亦被发往边区屯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朱元璋称帝后,继续利用军队实行卫所制屯田。但这时的屯田已不同于以前,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即下令,命陕西、临洮、岷州、宁夏、洮州、西宁、甘州、庄浪、河州、甘肃、山丹、永昌、凉州等卫军屯田,基本成为发展边疆农业经济、以军养军、减轻明财政负担的一项重要措施。明政府规定,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河州屯田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赵充国屯田,经过元末长期战争的破坏,河州极目荒凉。被明军攻占时,史载“城邑空虚,人骨山积,将士见之,咸欲弃去”。明王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军事要地的控制,驻守了近上万人的的军队。这些卫所驻军的粮饷,如果就地征派,人民将不堪负担;若从中原内地调拨,河州地区又地处荒僻,路途遥远且多崎岖,交通十分困难,军粮转输极为不便,河州卫所将士的军粮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威胁到边疆稳定。为“省转输、纾民力”,在河州卫实施军屯势在必行。宁(韦)正上任后忠于职守,看到民间转运军饷十分辛苦,便上奏朝廷说:“西北的百姓转运军饷十分辛劳,而茶布这些东西又可以交换粮食。请求用茶布供给军队,让他们去跟当地群众换取粮食,以减省民间运输之苦。”明太祖朱元璋同意了他的建议,同时以屯垦为要务,以军屯为主,大力恢复发展经济。

军屯的基层组织是“屯”“屯所”,即“屯田百户所”,因河州地处边地,为防御敌人的侵扰,一般合几个“屯”或“屯所”建立一个“屯堡”,或泛称之为“屯田营寨”。其制:“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择近便地筑一大堡,环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八门;以濠玺,阔丈或四五尺,深与阔等,聚各屯粮当于内。其小屯存逐日引用粮食,有警即人畜尽入大堡,并力固守。”这样,屯军“无事则耕,有事则战。贼寡则本堡之兵,贼多则近堡合力,各大城兵马相机应援,大则可以斩获成功,次则亦可夺或抢掠,不至损失”,从而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

由于符合地区实际,屯堡(寨)在西北民族地区广泛建立起来。据明嘉靖刻本《边政考》载,河州卫所设屯堡和寨堡九十有四,分别为和政堡、定羌堡、三岔站堡、银川堡、长宁堡、锁南巴寨、二郎塬寨、红土坡寨、吹麻滩寨、马莲滩寨、郭儿寨、徐旗寨、红崖子寨、十里屯寨、小寨、马厂寨、松树寨、吉家寨、刁奇寨、莫泥沟寨、水泉坪寨、上五寨、中寨、下午寨、刺麻川寨、王宣寨、杜百户寨、贾百户寨、刘潭寨、打柴沟寨、林檎子寨、围场寨、张八里寨、甘草凹寨、广坡寨、七里屯寨、滴水崖寨、官草凹寨、玉伦沟寨、三条沟寨、江家寨、重台塬寨、下川寨、麻家寨、古城寨、陈西寨、尹家寨、火烧寨、潘家寨、蓝达寨、莲花寨、黄家寨、冯家堡寨、槐树子寨、乾沟寨、张百户寨、大南岔寨、梨子山寨、万户沟寨、巴羊沟寨、席百户寨。民堡大通河堡、弘化寺堡。屯寨:郝百户寨、南川寨、小黑水寨。民堡:罗家堡、司家堡、上党家堡、下党家堡、张家堡、魏家堡、梨家堡、麻家寨、撒刺站、清水站、讨来站、红土坡、孙百户寨、居家寨、史家寨、杨百户寨、保安站、窎沟、三岔站、李百户寨、缺百户寨、季百户寨、周百户寨、王百户寨、吴百户寨。

按照朱元璋规定的“陕西诸卫军士留三分之一御城池,余皆屯田给食以省转输”,河州卫原额兵员9998人,按此推算,河州卫军士中有6000多人参与屯田,这可是一支庞大的农业生产大军。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当时的河州卫屯田共三千四百五十二顷七十三亩,与民地三千五百五十八顷八十四亩相差无几,军屯制度的实行,使城邑空虚的河州,几年之间“河州遂为乐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河州卫所军人的给养供应问题,减轻了当地政府的负担,而且开垦了不少闲荒地,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对恢复和开发河州经济有着积极的贡献。

对于宁正的成就,明太祖朱元璋致信嘉奖,恢复了他的宁姓。明洪武十二年,宁正又兼任宁夏卫指挥使,任职期间修筑了宁夏地区汉、唐时的许多旧渠,引来黄河水灌溉田地,并组织军士大量屯田,开垦田地数万顷,兵食以足。

平定叛乱,安边保民

洪武三年(1370年),元岐王朵儿只班被明军击溃后,长期游弋在青海东南部,不时寇边。对西宁、庄浪、兰州、河州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种情况在洪武五年之后变得尤为严重。洪武五年(1372年),“洮州三副使阿都儿等以出猎聚众,约故元岐王朵儿只班寇边。朵儿只班等遂率众驻大通山黑子城,入寇河、兰二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西番土官朵儿只巴叛,率众寇罕东(今甘肃酒泉一带),宁(韦)正率兵击走之,追至西海北山口而还”。明廷慰劳他说:“卿守西疆今已九年,声名远播于朝野”。将其进阶龙虎将军,授荣禄大夫,晋升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同年十一月,吐蕃所部川藏邀杀明朝使者,洮岷地区的政治局势再次紧张起来。至洪武十年(1377年)四月,面对吐蕃川藏部逐渐升级的叛乱,明太祖派征西将军邓愈、副将军沐英率领宁正等陕西明军前往平定叛乱。五月,“邓愈兵至吐蕃,攻败川藏之众,追至昆仑山,斩首甚众,获马牛羊十余万,遂遣凉州等卫将士分戍碾北等处而还”,宁正从征有功。然而,旋征旋还的战略行动无法彻底平定西番叛乱部落,这是由于一旦明军大军压境,叛乱者就作鸟兽散,只要明军撤回,叛乱者又会互相召集在一处继续屡屡“寇边”。如此,事态逐渐扩大到河州、洮州、岷州等地方。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明太祖再派征西将军沐英、都督蓝玉等率京卫及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官军征讨西番叛族。沐英派遣左都督宁正追袭岐王朵儿只巴,朵儿只巴大败而逃,宁正获其大量羊马和辎重而还。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十八族番族又发动叛乱,沐英又率领宁正等陕西明军讨伐。一个月后,明太祖又派曹国公李文忠对河州、岷州、临洮、巩昌等处的军事进行督理。同年九月,沐英、宁正率部大破西番,擒其部长三副使瘿嗉子等,洮岷地区的局面得以暂时稳定。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领上万人在和林屯扎,怀疑有南侵动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领宁正等陕西明军对北元进行第三次北征。三月二十一日,沐英、宁正行军到达灵州(今宁夏灵武),侦察到脱火赤已经到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于是沐英率部急行军七昼夜,渡过黄河,经宁夏翻过贺兰山进行突袭;在距离脱火赤军营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别从各个方向乘夜合围攻袭。元平章脱火赤、知院爱足部众万余人未经激烈抵抗就被明军生擒,明军乘胜占领了全宁四部。

洪武十五年(1382年),宁正因战功晋升为四川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上任后先后平定了松、茂诸州的西番等少数民族叛乱,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武力统一云南,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宁正等明军30万人南征云南。明军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失守曲靖,逃往晋宁州(今云南晋城)忽纳砦,自缢而死。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云南板桥,元右丞观甫保出降,遂占领云南。二十四日,蓝玉、沐英整军入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攻克大理,段氏就擒。继克鹤庆(今属云南)、丽江(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至此平定云南全境。

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左都督宁正辅助沐英镇守云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左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杀敌一千五百人。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手持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左都督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明军炮弩齐发,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定边之战,明军大获全胜,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随后当地少数民族阿资发动叛乱,宁正又跟从沐英讨伐降服。沐英去世后,宁正又替代沐英镇守云南。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阶(今甘肃武都)文(今甘肃文县)军兵在张者的带领下发动武装叛乱,明王朝任命宁正为平羌将军,总领四川、陕甘的明军进行讨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阶文战乱最终平息,随后宁正又奉诏带兵跟随秦王朱樉征伐洮州(今甘肃临潭)的叛乱番族,叛番恐惧投降,之后班师还京。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一代名将宁正在南京病逝,享年58岁,遗体葬于南京今雨花台区。宁正去世后,朱元璋“为辍视朝一日,遣官吊祭”并擢宁正之子宁忠为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作者 张有财)

参考书目:

1.《临夏回族自治州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

2.《河州史话》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6年9月第1版

3.明嘉靖本《河州志》

4.《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


编辑:李娟

责编:马志涛 审核:范海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