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舰属哪种舰型 国产舰艇海南舰有多强
海南舰作为075型两栖攻击舰中第一艘服役的舰艇,受到的关注相当大。这是中国第一型两栖攻击舰,给中国的登陆作战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海南舰到底有多强?
海南舰的战斗力
海南舰的战斗力从其排水量上就能看出来,它的排水量达到了满载4万吨,已经达到了中型航母的标准。目前世界上在役的两栖攻击舰以我国的075型,和美国的黄蜂级以及美国级最大,都是大约满载4万吨。
虽然075型两栖攻击舰是一种两栖作战类舰艇,是为进行登陆作战设计出来的军舰,但其4万吨的排水量使得它本身就是一种极为优秀的海战平台。
经过改装设计,075两栖攻击舰可大幅度提升海战能力。比如此前泰国就打算购买改装版的075,不过后来因为经济问题不了了之。
在武装上,075自身的武装以雷达和防空导弹为主。
075两栖攻击舰装备有一款H/LJQ-382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和一款中近程的快速反应相控阵雷达。这两款雷达主要针对敌方空中力量和靠近自己的军事目标。至于武器,则主要是两套红旗-10防空导弹和两套30毫米舰炮。
在自身的武装之外,就是075所搭载的军事力量。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登陆作战舰艇,075能装载的登陆力量相当之多。
根据075的尺寸来看,它能直接装载一个营到半个团的登陆作战力量。相当于大约50辆装甲车和几百名士兵,或者是接近2000人的轻步兵。
另外作为两栖攻击舰,075的侧重点其实在于直升机。
从075的甲板尺寸来看,它的甲板上就能存放10来架的重型直升机。算上直升机库,075上能搭载大约30架的重型直升机。如果075搭载像直-9这样的轻型直升机,那么它的搭载量可能超过50架。
075和071的设计思路转变
海南舰以及它之后下水的广西、安徽两舰还标志着中国登陆作战思路的转变。
075诞生前,中国的两栖登陆作战力量以071型两栖登陆舰为主,这款两栖作战舰艇以投送海/陆登陆作战力量为设计目标,所以我们能看出071的船体基本就是坞舱,能装载的直升机相当有限。
071的设计思路基本延续了二战时期的登陆作战思路,如果我们看过二战题材影视剧,一旦里面有进行登陆作战的情节,基本都会出现登陆艇冲上沙滩打开舱门,然后登陆士兵一窝蜂地冲上海滩,再然后被敌方机枪扫射损失惨重的画面。
这种登陆作战思路总的来说有三个步骤,第一是抢滩登陆,第二是稳住阵地,第三是后续推进。
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画面,基本都在第一个步骤。在抢滩登陆时因为进攻方在沙滩上没有重火力和工事,因此士兵只能靠血肉之躯来坚守沙滩上的阵地。
而敌方在海岛上早已建立了稳固的工事,自然能像割麦子一样收割进攻方的士兵。因此以这种方式作为登陆作战思路,在进行登陆作战时,巨大的伤亡就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国只有071登陆舰,那么在未来可能的登陆作战中,071无疑也只能像二战时期的登陆作战那样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坚守阵地。
虽然071比起二战时期的两栖登陆舰艇更大,已经能够运送坦克,但在面对敌人修建的稳固工事时依旧比较吃亏。
可有了075就不一样了,现代空军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了制空权后,空军能随时随地对敌人地面军事目标进行打击,而敌人很难反制。所以075的设计思路,就是要把海面和沙滩平面的作战战场,变成立体化的战场。
被改变的登陆作战体系另外作为空中对地面的打击力量,075搭载的直升机比起轰炸机对目标岛屿进行轰炸,有自己独到的优势。轰炸机对敌方目标进行轰炸因为要考虑到效率的问题,因此只能对敌方大面积目标,或者是重要的目标进行轰炸。
如此一来一场轰炸后敌方仍旧会有不少的幸存力量,这些力量潜伏起来,会对进攻方后续的推进作战造成相当大的阻力。万一敌方有个地堡什么的,为进攻这个地方就得付出几十人甚至是几百人的代价。
比如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在硫磺岛上3步一个坑道,5步一个地堡,美军每前进1米都得付出巨大的伤亡。如果当时美军有直升机协助的话,那么其伤亡将降低很多。
直升机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地面军事力量行动,一旦前面有一个地堡,后面的直升机一串火箭弹就射过去了,比地面军事力量强攻这个地堡有效很多,伤亡也要小很多。
所以075在诞生后能改写我军进行登陆作战时的作战体系,今后解放军进行登陆作战就是在立体战场下作战了。此外除了直升机,未来的解放军还可能给075上装无人机。
现代无人机的察打一体化已经被证明是未来战场的主流思路,在对付零星目标时很有效果。
075作为两栖攻击舰没法上正儿八经的战机,但可以上重量轻很多的无人机。加上中国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未来075两栖攻击舰,或者是076两栖攻击舰,就很可能建立无人机和直升机混合搭载的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