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

丙察察公路,为云南连接西藏的第二条省际主线通道。南起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折向西北行,穿越横断山脉,经察瓦龙、目若等村镇聚落后,抵达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丙察察公路全长约305公里,初建于2009年,原为县乡道路,现已纳入新219国道的组成路段,但尚未进行全面硬化,仍旧沙石路面,车行坑洼颠簸,还会时常出现滑坡、落石、塌陷等自然灾害,穿越者需要有丰富的自驾经验。近年来多被自驾爱好者广泛宣传,已成为进藏热门挑战路线之一。丙察察公路沿途经过了“怒江干热河谷-槽麓原始森林-山地雪域高原”三大地貌单元,气候变迁特征(暖湿水汽交汇)、生物多样景观(曲沟森林植被)、地质现象成因(大流沙/V型河谷)、人文民族风情(藏区传统村落)等等,均会在旅途中精彩呈现。丙察察线的路面硬化也会在最近几年完成,届时将与周边林芝、香格里拉等构筑起大众旅游环线,不仅可饱览美景风光,也具有科考、研学类知识信息。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

丙察察公路核心范围路线图(松塔-目若段),制图人:李璜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

丙察察公路的起点—丙中洛镇,位于云南省贡山县北部,怒江西岸一块台地缓坝上,其地名来历结合了藏语(丙中:藏寨/村)及傈僳语(洛:地方),连贯俗称“藏族人的村子”。这里世居着怒族、傈僳族,清代中叶有部分藏族沿茶马古道迁徙来此落户,而后各民族间相互交融,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丙中洛场集海拔1750米,受南翼水汽涌入的影响,温润充沛,无霜多雨,积温条件适宜稻米类农产耕植,也作为了贡山县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还出产铅锌与羊脂玉大理石,生物矿藏资源亦丰富。近年来随着户外旅游的火热兴起,怒江州静谧、峻美的风光吸引了大众游客前来行摄观览。目前丙中洛的功能如同川西新都桥、川主寺、冷碛、磨西等城镇,主导旅游集散,还与周边丽江、香格里拉等传统景点相结合。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

从丙中洛出发北行,先过石门关,茶马古道亦沿循伴随。茶马古道滇藏段的主线位于大理-丽江-中甸,经盐井到达藏东芒康。怒江这段属西侧的支线僻路,从六库北上福贡、贡山、丙中洛,入藏至察瓦龙,再越伯舒拉岭众垭口,进入藏南林芝地区。怒江岸边的茶马古道开凿于河谷崖壁间,地势险峻,通纵贯延。附近还有一座雾里自然村,茶道阡幽途经处,如似仙境入画来!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

丙中洛镇秋那桶村,这里是进入西藏之前,云南境内的最后一座行政村,目前也正通过打造传统民族村落,发展旅游观光。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5)

丙察察公路的滇藏省际交界处,我们由此进入西藏。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6)

怒江在秋那桶(亦称“青拉桶”)流入云南省。水质监测断面是指“为监视和测定水质状况而在水体中设置的采样断面”,并布设有采样垂线与测点,同时还要考虑水文、流量及河道等特征。怒江河段尚未修建大型水电工程,流域内(特别是中上游)几乎无工业设施,仍保持着那一份生态原貌。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7)

丙察察公路的里程指示牌,这条全长约305公里的路,将带领我们探寻秘境深闺。从丙中洛到滇藏界约26KM都是硬化后的沥青路面,进入西藏后不久,便开始为颠簸的碎石路面了。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8)

在这里没有看到官方矗立的正式界桩,这块牌子就是最显眼的分界标识了。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9)

正值节假日期间,滇藏界这里也停了较多的车辆。大众游客在丙中洛、秋那桶观光行摄之余,都会顺路来边界打个卡。而进藏穿越者在通过此地后,则将径直北行察隅。不同方式的旅行人群会在边界做短暂交集,再各自奔赴心中所理想的旅程环境中。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0)

前方聚落为丙察察公路入藏第一村,位于怒江岸边的松塔村。

从滇藏界进入西藏境内后,沥青路面就已结束,再北行约10公里即设有检查站,接下来一直到察隅,都将面对沙土砾石的道路状况了。只有底盘高,越野性能好的车辆才便于自驾通行。西藏东南隅,附近山体植被仍受南翼水汽影响,凸显林木葱茂。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1)

在颠簸中接近入藏后的第二处聚落—怒江东岸的龙布村,房屋与农田均垦筑在河畔坡台上。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2)

丙察察公路西藏境内的“老虎嘴危岩”。在某些自驾路书的介绍中,对老虎嘴的提及率非常高,主要缘于这里“傍山临江”的险峻地势空间。这一带的地质主要以石灰岩断层为主,会经常发生落石,阻断道路通行。因为过于险要,老虎嘴这一段傍山公路已被废弃,并修建了一座隧道,还对隧道两侧路面做了硬化,这也是目前丙察察全线(除乡镇聚落外)唯一的短距离硬化路。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3)

怒江在这里穿切山脉,并拐了一个V字型的大河弯,此地亦被打造成为“V型峡谷”景区。这处V型峡谷附近多是中高山地,阻挡了南翼水汽的涌入,而自滇西怒江伴随延伸的雨带也渐缓结束,干热气候更愈发明显。丙察察公路便开始进入了第一个地貌单元—怒江干热河谷。

备注:“干热河谷气候”是由特殊的地貌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特点,成因复杂且综合。当这些地区出现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让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4)

丙察察公路上著名的“大流沙”地貌特征,褶曲“向斜”,目前也成为了沿途一处标志性景观。在怒江干热河谷地带,白天受日照强烈辐射,岩石破碎风化。进入夜晚后,随着温度降低,温差加大,岩石表层与内部“热胀冷缩”,极易出现裂隙,并导致落石滑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块巨大的滑坡体,其落差高度约200-300米。所以车辆通过大流沙路段时,具有一定风险性,需加强观察,尽快通过。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5)

远眺大山深腹中的察瓦龙镇。

从丙中洛到察瓦龙,我们一路颠簸,耗时4个钟头,终于在下午17点30分进入场镇,今晚在此休息,明天继续行程。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6)

航拍视觉下的察瓦龙镇全貌,航拍人:李璜

丙察察公路的重要节点——察瓦龙镇。此地藏语意称“炎热的峡谷”,位于察隅县南部,东靠梅里雪山,西傍伯舒拉岭,聚落地处怒江东岸的高台上,也是丙察察公路沿途最大的集镇,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为途经者提供食宿补给,但消费昂贵,特别是节假日期间。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7)

G219国道“6666”里程标,位于察瓦龙镇北侧约500米处。按照国道新起点,从新疆喀纳斯出发到这里正好为此里程。因为“6”寓意顺利,所以在这块里程牌上便有了一丝特殊点缀。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8)

丙察察与丙察左两条公路的岔道口,位于察瓦龙镇北侧约1公里。

察瓦龙还有一条北行至昌都市左贡县的公路,即“丙察左线”(左贡可接入G318川藏南线)。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那条路更为险峻艰辛,就连专业的自驾穿越者也需谨慎前往。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19)

凿筑于怒江东岸山腰间的丙察察公路。

次日天色刚蒙蒙亮,我们就离开察瓦龙镇,继续踏上探路行程。从察瓦龙镇到目巴村,依然沿着怒江河谷而行,不过都是一路下坡,海拔也在降低。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0)

远眺怒江岸台上的左布村,远离水源,农耕以玉米等旱属作物为主。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1)

往南回望察瓦龙镇方向。下端是从丙察察主线分岔通往邻近村庄的公路,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也几乎实现了道路“村村通”。正因为这样,使丙察察的主线硬化有所推迟。但从工程环境角度,采取“先里后外”的统一改造方式,亦非常可行。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2)

穿行在丙察察公路上的自驾车队,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多以越野车辆为主,偶尔也有底盘较高的轿车、面包车等。丙察察线路不仅只是自驾观光客游览,还有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大货车通行往来。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3)

丙察察公路从海拔约1920米的察瓦龙镇一路下行,来到低矮的河谷深处。这段路紧贴湍急的怒江岸畔,附近山体时常会有落石发生。再往前翻越几处小坡丘后,就是怒江大桥了。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4)

丙察察公路的“怒江大桥”。大桥那头,就是目巴村,河谷路段也将结束。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5)

怒江大桥处也是支流玉曲河(右)汇注干流的地方。玉曲河发源于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瓦合山,流经洛隆、察雅、八宿、左贡等地,在察隅县察瓦龙镇目巴村入怒江,全长约443千米,流域面积约9380平方公里,河道多途经高落差峡谷,奇耸险峻!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6)

怒江西岸,目巴村的盘山公路景观。

过怒江大桥后,丙察察公路即开始攀升上山,进入到了山间一段宽缓的槽谷中,怒江也与我们分别,待几天后再次见到时,已经是在川藏线上了。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7)

盘绕上山后,来到一处宽缓的山间槽谷中(让舍曲谷地)。丙察察公路由此也进入了全线第二大地貌单元—槽麓原始森林(‘山麓 槽谷’的合称)。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8)

雪山融水下的“让舍曲”,涌淌流经这一大片槽麓森林,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之感,让游客陶醉在宁静盎然的生态林野中。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29)

这一带是高黎贡山由云南向西藏的余脉延伸,北连伯舒拉岭,在藏南察隅境内构筑起海拔约2000-5000m不等的“高落差、深切谷”型横断山体峰群。经历了第四纪冰川侵蚀等作用,构造出“山险、谷深、坡陡”类地貌特征。高山如同屏障,即阻挡了西北寒流侵袭,也留存住了印度洋西南暖湿水汽,使得这片地处低纬度 高海拔区域,覆盖着丰富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植被,主要以高大乔木 常绿阔叶林、松枝针叶林为主,也有针阔混交林与灌木丛。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0)

让舍曲河谷中,繁茂的阔叶林植被。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1)

由于此地森林资源众多,在以前缺乏有效管理的年代,就出现了锯、伐等行为及场所。后来不允许随意砍采林木,生态植被亦得到有效的保护,相关场所也随之关闭。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2)

如沿途这处锯木厂,现在就作为可提供食宿的驴友驿站,外侧还贴满了全国各地驴友组织的大旗。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3)

原始森林里,一处U型的山谷。植被沿循山体自下而上,随海拔落差而垂直分布。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4)

离开原始森林后,海拔急剧攀升,岩石裸露户外。在此我们又进入了全线第三大地貌区—山地雪域高原,植被多以苔藓类为主。丙察察公路沿途将翻越三座4000米以上的垭口,这是第一座—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顶端均为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容易积雨,特别是这一带多受印度洋水汽北进等影响,尤其明显。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5)

从雄珠拉垭口下山后,很快便到达了目若村,这里是丙察察线察瓦龙—察隅县城之间最大的村社聚落与食宿补给点(政区隶属仍为察瓦龙镇)。街市上有多家饭店、旅馆等,还设有观景台,可瞰览目若村全貌。我们那天也在这里简单午餐,然后继续赶路。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6)

目若村外侧的农牧场地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7)

目若村西侧不远,有一块宽缓的坝子,从这里可分路南行,去往日东村,那边靠近缅甸,更显自然秘境。据说还规划了一条从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沿边界而通达日东村的公路,今后如若建成,将是又一条自驾爱好者的穿越之路,并作为滇藏西线的辅助通道使用。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8)

丙察察公路沿途第二座垭口—海拔4498米的“昌拉”,公路盘绕而上垭顶,这一片已属于藏南伯舒拉岭山脉。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39)

下午时分,我们到达了丙察察公路沿途海拔最高的垭口—益秀拉(4706米),这也是全线三座4000米以上垭口的最后一座。垭口顶端还有一处小型海子湖。至此丙察察公路的艰辛挑战已基本结束。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0)

沿途在部分垭口停留时所随拍。远处高山梁脊,常年积雪堆覆,也有冰蚀的痕迹。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1)

一路上起起伏伏,最后路段则连续下坡到察隅。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2)

下山后到达桑久村,即丙察察公路在察隅端的起点。并在此与G559国道相连,往北可到然乌湖接G318川藏南线,往南可到墨脱,并绕行去林芝。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3)

察隅县城随拍。察隅县城很小,块状长方形,共有两条主街,一条为公路过境,另一条集中了政府机关、日常生活机构等场所(商店、饭馆、医院、学校、书店、车站等)。察隅河支流桑曲贯穿城内。街上除百姓外,现役军人较多,因为这里靠近军事状态下的边防线(非固定国界),国防卫戍意义重大!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4)

察隅县,藏语意为“人(部落)居住地”,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横断山脉核心。清代设置“桑昂曲宗”,民国改称“科麦县”,六十年代更名“察隅县”至今,目前隶属林芝市所辖。县域东邻云南省,南接缅甸与印度两国,总面积3.16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2800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呈显“高山-峡谷-缓丘”形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故有“藏地小江南”之美誉。察隅也是一座边防重镇,南境现为控制薄弱区,具有人文、政治环境上的特殊性。

丙察察沿途海拔(穿越丙察察公路的地理记录)(45)

察隅县城的文化广场,遇逢节假日期间,广场上正在举行县域招商会,同时还安排了藏族特色舞蹈表演,吸引当地民众与外来游客观看。

后记:我们于早上7点从察瓦龙镇出发,约下午17点30分到达察隅,再加上之前从丙中洛前往察瓦龙的4个小时,全程穿越丙察察公路理论需14个小时。沿途道路除老虎嘴一段约1公里外,均未硬化,全是沙土碎石,行程多颠簸,特别需要注意安全以及对车辆轮胎方面的保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