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探源王姓(姓氏文化连载之王姓)
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汉•班固《白虎通义》﹚。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文化的活化石。今天讲的是王姓氏文化。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公园
王字释义: 王,通旺。古代时一国的君主称王。王,“天下所归望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又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 形状,这种兵器称“钺”,古代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掠地攻城,是权力的象征。
王姓姓氏来源有五:
其一: 远祖起始于上古时期,为古帝虞舜的后代。
其二: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东周国都洛邑。这一支的王氏,后成为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出自姬姓之王还有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一是战国时 魏国公子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 后逃往泰山,以王为氏。
其三:出自妫姓,为齐田和之后。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春秋时期,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逃到齐国,为陈氏。其五世孙陈恒子在齐国做大夫,食于田,遂改为姓田。他的后代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即历史上的“田氏代齐” 。秦灭齐国,田和的后人被封为济北王,为了纪念,便改妫姓为王姓。
其四: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较早,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周商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因屡次进谏而惹怒纣王,被纣王下令剖腹剜心而死,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居住在他安葬的朝歌附近,同时改姓为王,纪念比干。
其五: 出自赐姓或者冒姓而得王姓。 北魏孝文帝时期,由鲜卑族的可频氏、西羌族的钳耳氏、高丽族、乌丸族等少数民族,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为姓王。如,西汉王莽新政时赐姓战国燕王朱丹的玄孙喜为王姓,隋朝末年有王世充本姓支氏,明朝也赐许多蒙古人为王姓且多为冒用王姓。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公园王氏祠堂
得姓始祖:太子晋、比干王子。
始 祖 地:河南洛阳、卫辉。
郡望堂号: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此支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分为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两部分,祁县王氏以东汉司徒王允为开基始祖,晋阳王氏以魏司空王昶为开基始祖。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此支王氏也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始祖。
王氏郡望主要有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等。其中以太原郡、琅琊郡最为名望,发展成为天下王姓最主要支派。以太原、琅琊、京兆三郡和三槐最为名望,便以“三槐”、“槐阴”等为堂号。
历史名人:
王诩﹙生卒年不详﹚又称鬼谷子,王姓,名诩,一作王禅,别名王禅老祖,华夏族,籍贯存争议,有多地相争,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因隐居在云梦创建鬼谷派, 战国时代传奇人物。鬼谷子是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精通百家学问!证得弟子门人无数,后皆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大有作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秧、毛遂都是他的学生。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历代列为禁书。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就是她的生平典故。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王昭君是汉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使者,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佛学等,犹其是诗风独特,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别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氏名人故事一则: 入木三分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现代汉语成语“入木三分”说的是王羲之书法故事,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琅琊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是晋朝大书法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技艺的方法,他高兴的如获至宝,便他偷偷地阅读学习。父亲觉得王羲之年纪小,看不懂书中奧秘,就把书收了回去,并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 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亲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下来恳求父亲还是现在就把书给他,说:就让孩儿看看这本书吧,免得不懂书写方法瞎摸索,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听他说的有道理,很高兴,于是就把《笔说》给了他。
王羲之按照《笔说》练习书法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后来东晋明帝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刮去三分厚才见白底。
这就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点评,手留余香。请您接看下篇连载《姓氏文化之冯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