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交互式叙事中讲故事(改变不同的叙事框架)
改变不同的叙事框架,效果截然不同 | 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第四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90篇推文。
全文共167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经被美国军方击毙。
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本-拉登是美国人心中的一根刺,他的死,终于可以让奥巴马松了一口气。
可一封手写信却让奥巴马再次紧张起来。
这封寄到白宫的手写信,署名本-拉登,也确实是他的笔迹;
但信中只有下面这行奇怪的数字和字母:
370HSSV-0773H
似乎本-拉登想要告诉奥巴马,他还活着;
但这行似乎加过密的代码,到底是什么意思?
奥巴马琢磨了很久,也看不出端倪;
他把这段代码写在邮件里发给了国务卿希拉里,希望她能破解;
希拉里和一帮幕僚研究了半天,一头雾水;
他们再次把这行代码发给了CIA(中央情报局),无果;
CIA又把代码发给了NSA(国家安全局),无果;
NSA又再次发给了MIT(麻省理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
没人能够明白这行代码到底啥意思。
整个美国的权威机构,都没法破译。
直到希拉里去求助英国人,她把邮件发给了MI6(英国军情6处);
他们只花了5分钟,就看明白了。
我给你一分钟,你能看出来其中的含义吗?
2 框架效应我们依然在“把故事重塑的威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伟大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用他的“展望理论”斩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中,“框架效应”是丹尼尔教授提出的,人们认知的一个有趣现象。
所谓“框架效应”,
是指人们对一个相同的客观问题上,采取不同描述或叙事,而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举个例子,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意大利对法国,这个客观事实有两种叙事或描述。
一个是“意大利赢了”,另一个是“法国输了”。
这两种叙事说的是一回事儿,它的事实边界是相同的。
但两种叙事的“框架效应”却有着很大区别。
“意大利赢了”,所展现的“框架”是以有关意大利的叙事,它会把我们带入一种回忆,比如,那场艰难的点球大赛。
而“法国输了”,所展现的“框架”是以有关法国的叙事,它会把我们带入不同的回忆,比如,齐达内的那记头槌。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看出来,“框架效应”所体现的不是人们的理性,而恰恰是人们的感性。
回答文首的故事中,你看出代码的含义了吗?
美国人都看不懂的原因,因为美国对本-拉登的叙事带入了一个“框架”,那就是,
恐怖分子,阴谋,邪恶,灾难等等。
他们希望在代码中找到的是某种警告、暗语、阴谋;
然而这行代码并不是上面所有这些;
英国人没有美国人的心理负担,他们看代码的“框架”不同;
于是,MI6的回邮件告诉希拉里,
你去让你们的总统把这封信倒过来看,就明白了。
370HSSV-0773H
倒过来就是,
HELLO-ASSHOLE
(蠢货,你好)
3 支持还是反对在这个系列里,框架效应能够帮助我跟你解释“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美国联合学院的心理学家,乔治-毕策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有关“框架效应”对人们影响程度,或者说,换一种叙事方式会有多大的威力。
乔治教授找来了学校里的大学生们,让他们对两名政治人物投票;
一名叫瑞克,保守党人;
另一名叫克里斯,自由党人;
学生们很自然地分成了两组,一组人支持瑞克,另一组人支持克里斯;
但乔治教授让每一组人都选择他们支持的方式,也就是下面两种措辞:
“我支持瑞克”或“我反对克里斯”
另一组类似,
“我支持克里斯”或“我反对瑞克”
要知道其实这两种叙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见,客观事实相同,似乎没啥区别。
别急,接下来乔治教授开始给每组人看这两个人的“负面新闻”;
比如,有关瑞克的负面新闻,就会让支持瑞克的人开始犹豫;
有些人会改变支持意见,有些人则不会;
这也很正常,但有趣地是,
那些采用“我反对克里斯”的人,要比采用“我支持瑞克”的人,更坚持原有的意见。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
“我反对XXX”的叙事框架,要比“我支持XXX”的叙事框架,更有威力。
(详细实验见:Bizer, George Y. and Petty, Richard E., ‘How We Conceptualize Our Attitudes Matters: The Effects of Valence Framing on the Resistance of Political Attitudes.’ Political Psychology26 (2005): 553–568.)
下一次当你尝试和谈判对象达成某种一致,请记得用更有威力的叙事来造成框架效应。
比如,当你和对方达成的协议是,
我们都支持在不超过预算的情况下完成这个项目。
这样的叙事不如改成下面这样更有威力,
我们都反对这个项目最终会超过预算。
是不是很神奇?
4 小结换一种叙事,判断会截然不同;
这就是“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这里是“谈判思维”!
“把故事重塑的威力 第四篇” 待续
--- 桔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