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种植方法,金线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金线》,它的副标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这本书在2022年11月出版,到了12月就成了互联网热议的图书,登上京东、当当商业类图书热卖榜的第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金线莲种植方法,金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线莲种植方法,金线

金线莲种植方法,金线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金线》,它的副标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这本书在2022年11月出版,到了12月就成了互联网热议的图书,登上京东、当当商业类图书热卖榜的第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冯唐。其实冯唐更著名的身份是作家和诗人,他出版过多部小说,还有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流行在互联网上,被好多人拿去表白。但是冯唐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一个很成功的职场人。他原本是一名医学生,在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是毕业之后,他没有成为医生,反而去读了MBA,然后进入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一路做到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之后又担任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疗的CEO和中信资本的高级董事总经理,有着20多年的商业和管理经验。

很多人想知道冯唐的职场经验,他去大学演讲,学生们问的往往不是他的小说和诗歌,而是他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在北京后海边上有个四合院。如果是真的,怎么像他一样赚这么多钱。他发现大家还是更关注世俗的成功。于是,冯唐结合自己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写了这本《金线》,把自己过去这些年的工作方法论,尤其是在麦肯锡学到的思维方式总结了出来。

一说到麦肯锡的思维方式,最著名的肯定是“金字塔原理”。得到听书也解读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如果你还没有了解,建议去学习一下。但是,冯唐告诉我们,金字塔原理只是基础。想要成为一个擅长解决难题的人,在了解金字塔原理之后,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确实,金字塔原理就像是一个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有的其实不好用,但是你能在操作系统上加载更多更好用的软件,甚至根据这个原理,研发出自己的软件。这本《金线》就相当于是冯唐在金字塔原理的基础上,研发出自己的操作系统。他在“金字塔理论”的基础上,有修剪有增补,建立起一套更加实用的结构化思维方法。使用这套方法,可以把很多个金字塔,用一条行动线都串联起来,这样有助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书名《金线》就来源于此。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我们来看看冯唐怎样指导我们建立起结构化思维。

第一部分,怎么成为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第二部分,怎么成为善于工作的人?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怎么用结构化思维成为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我们跟着冯唐复习一下“金字塔原理”,用最简单的话来归纳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可以由3到9个一级论据支持,这些论据本身可以是分论点,再被3到9个二级论据支持,如此延伸几级,就形成了一个论述的金字塔。

冯唐认为金字塔原理最重要的价值有三个。第一个是“纵向支撑原则”,下一层的每个论据都对上一层形成逻辑的支撑。如果下一层这3到9个论据全部成立,那么上一层的总结归纳就非常牢固。

第二是“横向不重不漏原则”,下一层那些论据,彼此之间既不重合,也没有遗漏,可以全面地支撑上一层的论点。

第三是“总体真知灼见原则”。任何一个高质量的金字塔,最后的结论不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或者没有操作性的空话,必须是一个真知灼见。

听到这你可能就该问了,前两个原则挺明确的,逻辑支撑、不重不漏,好操作也好验证。这第三个,我当然希望我能提出真知灼见,但是具体怎么做呢?

这个就是冯唐觉得金字塔原理需要补充的地方,金字塔原理提出了这个目标,但是具体从哪条路走过去,那么厚一本书也没有说得太明白。

于是,他为金字塔原理补充了一条原则,他称之为“金线原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

乍一听,这句话好像也没有什么出奇的,我们都知道要符合事实,符合逻辑啊。其实关键在于前一句“以假设为驱动”。

这里冯唐揭示了他们在麦肯锡的一个工作心法:在接到一个复杂问题的第一天,就必须想出一个答案。哪怕问题再复杂,哪怕时间再紧张,哪怕你对这个领域毫无相关知识,必须逼自己第一天想出一个答案来。

为什么非要在第一天想出一个答案呢?时间不足,信息不够,拍脑门想出一个答案来,那大概率是个错误答案,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是,这个错误的答案,也能驱动我们去找到正确答案。准确来说,这个不是答案,而是待验证的假设,用这个假设去推动自己找到问题的真相。

一般我们会以为,解决问题应该像侦探一样,面对一大堆支离破碎的线索,苦思冥想,面壁良久,然后一举拿出一个正确答案。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再去收集线索验证或推翻假设的过程。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在他的得到课程《宏观经济学30讲》中讲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基金经理跑去东莞的菜市场询问辣椒的价格。不是因为他要投资农业,而是要弄清楚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为什么辣椒和就业能扯上关系呢?这位基金经理的思路是这样的:广东当地人不爱吃辣椒,来广东打工的人,大多来自附近的省份,像是四川、江西、湖南,他们爱吃辣椒。如果东莞菜市场的辣椒涨价,说明外来打工的人很多,那么当地的经济应该不错,就业机会也多。

不过,何帆老师告诉我们,那位基金经理的思路也未必是对的。如果东莞的辣椒价格上涨,一定是因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吗?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这一年辣椒减产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口红卖得好,口红的生产厂家大量收购辣椒来提取色素,导致辣椒供不应求呢?当我们想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找到很多证据,然后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合理的。但按照这种思路走,你很容易一上来就被自己的观点左右。

经济学家的思路是,用“证伪法”。首先,大大方方假设,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接下来想,如果这个命题成立,我们能看到什么现象?把自己能够想到的推论都写下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条一条检验,看看这些现象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之前的判断就是对的;如果不存在,那就要好好考虑之前的命题是不是有问题。

科学家的发现,也是如此,培根曾经把科学方法总结为下面五步,第一步观察;第二步提出假设;第三步用这个假设做出一个预言;第四步,用实验验证预言是否成真;第五步分析结果,看假设是否成立。

你看,科学家、经济学者、商业顾问,所有这些聪明人,他们的方法论是相通的。我们以为他们在做的是一道填空题,而他们以假设为驱动,把填空题简化为一系列的判断题。

第一天就尝试拿出一个答案,还有一个好处,你知道这个答案未必正确,你会带着实验的心态去检验它,这就是胡适先生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冯唐在书里也提醒我们,提出第一天答案之后,要谨防自己陷入执念,死抓着第一天假设和第一天解难方案不放,拼命要确认它,忽略不同的信息和声音。你坦然地接受可能被证伪的现实,那你反而能够更容易找到事实的真相。

大胆假设之后,就是小心求证了,也就是金线原理的第二个要素,以事实为基础。

事实从哪里来呢?

冯唐说他在加入麦肯锡之前,总以为那里应该藏了很多秘密,就像个商业的情报中心一样。拥有一个巨大无比、包罗万象的数据库,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编兵器谱的百晓生一样,各门各派的秘密都清楚。等到加入麦肯锡之后才发现,没有神奇的数据库,甚至很多客户的资料都是严格保密的,很多时候咨询顾问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

冯唐发现,麦肯锡内部虽然没有神奇的数据库,但是确实有一批神奇的人,他们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加入麦肯锡的时候,还是二十几岁的小年轻,一张白纸一样,但是能用很短的时间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甚至能给这个行业内大公司的资深管理者提出管理建议。

冯唐问一位资深的合伙人,到底麦肯锡的管理顾问是什么?那位前辈告诉他,我们是问题解决者。冯唐接着问,我们能解决一切问题吗?前辈说,我们的目标是为一切问题提供现阶段的最佳解法。如果给我们三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是搞不清楚一个问题,那么,也没有其他人或机构可以搞清楚。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冯唐总结出了相关秘籍,想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进而成为专家,要做到四步。

第一步,先知道这个行业的一百个关键词。

冯唐回忆自己在麦肯锡的经历,他能成为合伙人,是因为他深入研究了一个叫TLL(Travel Infrastructure and Logistics)的行业。这是一个不太多人了解的行业,简单来说是和旅游、港口、航空、航运相关的。为了研究这个行业,冯唐就先找到了一百个与港口相关的关键词,什么是岸桥、堆场、集装箱、二十尺箱、四十尺箱、本地货、中转货、本地市场、中转市场等。花了三天时间反复去学习理解这些关键词,明白了一百个关键词之后,他发现他跟专家的距离在迅速缩短。在讨论商业问题的时候,他不会因为不懂技术而跟不上对方的思路,他能像一个半专业人士去讨论问题。后来这成了冯唐常用的一招,如果只有两三天时间,需要快速了解一个行业,那么就使用“一百个关键词法”。

第二步,找三五位行业专家,坐下来和每位专家谈一天。

冯唐提醒你,和专家聊,千万别不好意思,没有傻问题。你可以一开始就跟专家讲,你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完全是个外行,然后尽量多问问题。为什么要找三五位专家呢?这里是个要点。访谈完三五位专家后,你要去对照他们的回答,去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那些共同点,就是你需要知道的,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入门知识。

这个和我们想象中的学习不太一样,我们总觉得,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新知才是有价值的。实际上,把不同人的观点放在一起印证,找到重叠的部分,那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多了解的。

我没有用过这个方法,咱们没有咨询行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好请专家。但是我从一位读书牛人那里学过一个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位老师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学科哪些知识是最重要的基础,你就去找几个不同版本的大学教材,然后把这些教材的目录放在一起看,哪些知识点在这几本教材上都有,那就一定是重点。如果这些教材里,有几章的顺序都不变,那这些知识点之间一定有个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同样重要。

你看,这个方法背后的思路同样是印证重叠的部分,找到关键的知识点。

第三步就是读书了,找到这个行业三到五本专著,认认真真地读完。

经过前三步,跟着关键词学、跟着专家学、跟着书学,第四步就是在项目中学了。用几年的时间,不断重复这几步,在一个集中的领域做项目、找专家、读专著。这是冯唐在麦肯锡学到的,最快成为专家的路径。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我们算这样一笔账:一位二十多岁进入麦肯锡的年轻人,用了八到十年走完这个过程,在35岁时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面对那些比他更年长的企业高管,他就积累了巨大的优势。有人问冯唐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怎么选?冯唐的建议就是,刚毕业的十年,不要管收入,埋头长本事。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入门、进阶、登顶。

除了积累专业领域的知识,冯唐还提醒我们,同样要重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常识。

举个例子,你觉得菲律宾是个大国还是小国?巴基斯坦呢?事实上,2022年菲律宾有超过1亿的人口,巴基斯坦的人口更是超过2亿。

伦敦是美食荒漠吗?那是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伦敦有五家米其林三星餐厅,数量和纽约一样。

怎么积累常识呢?常有意识地记数字,读任何文章和书籍时,遇上任何数据,都有意识地记记。不求每个数据都记得,只求留下一些印象,这些印象可以相互参照,做比较,完善自己脑子里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线原理”的三条要素。

以假设为驱动。遇到问题时,放下想要一步到位拿出答案的妄念,第一天就给出一个答案,验证这个假设,作为发现真相的驱动力。

以事实为基础,掌握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同时在平时有意积累常识。这些知识越多,你的判断就越准确。

符合逻辑,用纵向逻辑支撑,横向不重不漏的原则建立金字塔,以坚实的逻辑去论证你的结论。

当你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从下到上,设立假设,收集论据,归纳出真知灼见,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

第二部分

说完了怎么成为擅长解决问题的人,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聊聊,怎么成为善于工作的人?

虽然了解了金线原理,掌握了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到了真正的工作中,这套方法未必能使出十成功力。因为在工作中,有可能时间太紧,有可能几个项目并行拉扯你的精力,有可能你要带着一个团队一起努力,可是别人和你的节奏不匹配。

武侠小说里,习武之人既要练招式,也要修内功。内功不够,再强的招式也发挥不出威力;内功充足,普通的招数也能制服强敌。结构化思维就像是厉害的招式,好的工作习惯就像是充足的内功。

那怎么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呢?在这本《金线》中,冯唐总结了自己的工作心法。我们分成两个方面来说,面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与他人合作的工作方法。

面对自己,冯唐总结出九个字的工作心法: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乍一听你会觉得,这不是个职场老油条吗?遇到事情不着急,能拖就拖;出了问题不害怕,能推就推;接到任务不要脸,能躲就躲。

不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都服务于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花时间,结构化地把事情想清楚,结构化地把事情沟通清楚。

阻拦我们动用结构化思维的,其实就是这三种心态,着急、害怕、要脸。

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担心时间不够,结果没有想清楚就去做,反而浪费了时间;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一开始就有了畏难情绪,做事难免缩手缩脚,反而影响了结果;要脸,说的是对别人评论的态度。郭德纲曾经说,在相声界有句话叫“要脸就是不要脸,不要脸就是要脸”。什么意思呢?一个初学乍练的相声演员,第一次登上舞台,要是心里太在意自己的表现,一会儿要是没演好,观众会怎么议论我?师父会不会骂我?其他师兄弟是不是会笑话我?要是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上台一定影响发挥,反而容易演砸了。但是如果豁出去了,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演,效果可能还不错,观众反而会认可这个新演员。所以不要脸不是真的说没有责任心,而是不要因为担心别人的评论,而失去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掌控感。

所以,面对一个难题,别着急马上就开干,别害怕制定方案会延误战机,别在意别人说你磨蹭,说你胆小,着急、害怕、脸皮薄会让你仓促应战,反而容易失败。

其实,在为你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对这九个字也多了一份体会。这一段的稿件,是我在某一天的凌晨一点写出来的。你说我真的是那么忙吗?其实也没有,更多是情绪内耗阻拦了行动。一开始就是着急,这本听书准备在春节假期上架,那我得抓紧时间赶紧把稿子写出来,赶在节前早点弄完,别影响其他同事休息。接下来就是害怕,哎呀,要是时间不够怎么办,我是不是得厚着脸皮让别的同事大年三十还加班?要是弄不完怎么办?那一天的得到听书岂不是要“开天窗”了?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没有行动力。还有就是要脸,我能不能把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都展现出来,解读的要是不好,领导会不会批评我,用户会不会投诉我?我越想这些,就越想一下拿出好的文稿,压力就越大,就越难以行动。

其实,不去想这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哪怕在修改的过程中把初稿全部推翻,花的时间也不会比我在这内耗的时间更长。

所以,这九个字的心法,对很多工作都是管用的。

冯唐提醒我们,解决复杂问题很少能一蹴而就。最初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遇上新问题,甚至可能推翻之前的主要结论。实事求是,不要怕麻烦,在变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怕没面子,必要时要敢于纠正自己,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这是面对自己的工作心法,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冯唐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我模仿这前边说的九个字,也总结成三个不:不空手、不空想、不空谈。

咱们一个一个慢慢说。

什么是“不空手”呢?不是说时常给同事送点礼,而是团队合作时,从一开始就要确认什么时间应该有什么样的递交物,比如项目报告或PPT。

在制定工作计划时,不是先排具体分析的计划,而是先排递交物的计划。最好是在第一个阶段,团队就先确定最终递交物的框架,然后反推时间表和任务分工。遇到困难,可以沟通,可以寻求帮助。但是,不能允许在截止时间不递交成果。这样,团队工作更容易聚焦,团队成员做的每一个分析、每一张PPT都对最终解难方案有直接贡献。

什么是“不空想“呢?就是团队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要基于事实。这一点能让团队一起遵循金线原理。从美好的假设中抽身,尽快用事实进行验证。

麦肯锡内部流行一句话Garbage in,garbage out,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也是垃圾。如果输入的信息质量差,甚至不真实,那么再好的分析也只能产生完美的错误结果。

在创业热兴起之后,时常有创业者向冯唐请教,让他看看自己的公司怎么发展。冯唐一般会问他:“你的运营现金流是不是正的?如果不是正的,什么时候为正?”谈话往往不太愉快。因为在创业的大潮里,大家往往讲的是商业模式、品牌故事、行业风口,但是冯唐认为,如果没有基于财务事实,那么就是空想,是做不好分析的。

“不空谈”这个主要是提醒团队管理者的。如果要做好项目,那么管理者一定不能只在上边布置任务,要和团队一起战斗。负责解决问题的团队,结构需要扁平,最好只有两级: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如果是大企业,最多上边再加一级分管领导,不要超过三级。如果大集团里不允许有这种扁平结构,那就成立特别项目组,项目做完就解散。

这个团队里,所有的成员,包括领导,都要参与到工作中来,比如和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不能有行政级别的高低,大家都是用事实说话,以逻辑服人。就算是项目负责人,也不能有一票否决或一票通过权。

此外,即使你是项目经理,也要给自己安排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身先士卒,永远是极其有效的激励团队的方式。

这就是和他人协作的九字心法,不空手,保证项目可以按部就班地推进;不空想,保证大家都能遵循金线原理来工作;管理者不空谈,可以激励团队的士气,让大家的工作更有效率。

结语

到这里,这本由冯唐著的《金线》,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想和你分享我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感受。其实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期待读到的是冯唐工作和思考的“独门秘籍”,有哪些和他人不一样的绝招。但是第一遍读完这本书,我有点失望,因为书中所有的方法,其实都在别处看到过。

但是在第二遍读完之后,我的想法变了。就像是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一样,并非和别人不一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实际上,把不同人的观点放在一起印证,找到重叠的部分,那才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多了解的。

《射雕英雄传》里,大武术家洪七公教给郭靖降龙十八掌中的一招,郭靖出去和坏人打架,坏人笑他,你怎么就会这一招,郭靖说,一招也能打败你。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太多人想教会我们太多招数,乱花渐欲迷人眼。聚焦,反而成了更重要的事情。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聚焦,用金线原理让自己的思考聚焦,用两个“九字心法”让自己的精力聚焦,让你在工作中,也能一招制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