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镜检查出来的毛病都怎么治愈(半年做了四次胃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如果这种重视过了头,就会自寻烦恼,病由心生。
“病痛”在不断的检查中越来越重
李女士女儿讲述:母亲今年50多岁,身体一直不错,就是有点浅表性胃炎。半年前,她单位的一位同事因胃癌去世,母亲开始对她的胃病产生了恐慌和怀疑,常感胃胀、反酸、还有烧灼感,担心变成胃癌。我带着母亲去做了胃镜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母亲放下心来。但是过了一个多月,母亲又觉得不好,还和我说:“胃病发展一段时间就容易变成胃癌,早发现早治就没事。”无奈,我又带着母亲第二次去做了胃镜,结果当然还是没有大问题。
这回母亲开始了养胃计划,每天喝小米粥,太硬、太辣、太粗、太烫的食物通通不入口,但就是这样“养”,母亲还是担心,她说,“你看我最近都瘦了,身体总没劲儿,还经常这儿疼那儿疼的,这家医院检查得不行,得换一家。”无论我怎么劝说,母亲就是放不下心,无奈,我们又找了一家大医院做了检查。
母亲面对多家医院相同的检查结果,仍持质疑心态:“我是不是得了什么检查不出的病,我真感觉不舒服啊,怎么就检查不出来呢?”我特别生气,和母亲大吵一架,责备她怎么这么能作,母亲很委屈:“你们都不理解我,我自己越来越难受我不知道吗?我都这岁数了,难道没病找病啊。”看着母亲一天天憔悴,我也很痛苦,难道母亲真是患上了检查不出的病?我又找了一家医院带着母亲去检查,并把母亲近半年的种种症状表现和医生说了一遍,最后,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门诊。经过近半年的“折腾”,母亲的胃疼终于找到了“病因”——疑病症。
敏感多疑的中老年人易得疑病症
“像李女士这样的现象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这其实是一种叫疑病症的心理障碍。”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陈爽医生介绍,疑病症通常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误信不正确的科普宣传、环境变迁等,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紧张和担心。患者往往性格过度敏感、多疑、固执。“很多病人并不是因自身体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疑病症,而是他们把外界压力造成的内心焦虑转移到了身体上。”
疑病症的确会出现躯体伴发性的表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疼痛,约占患者总数的2/3。这种痛感并不是患者自己的幻想,而是真的感到疼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造成肌肉的牵拉感,易出现头痛、肩背疼、胸痛、颞下颌疼痛等等。
疑病症也需要先确诊再对症治疗
医生表示,生活中,每四五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曾有“疑病”现象,但多是一过性的,经检查后就可以排除心里的顾虑。但疑病症不是:一般症状至少持续三个月以上,经检查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存在;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影响其原本的生活;牢固的疑病观念,反复就医或检查没有异常,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顾虑。这样的患者建议到心理门诊进行系统的心理量表检查以便确诊。
目前,轻度的疑病症以心理治疗为主,而中重度的疑病症则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建议疑病症患者要注意识别和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合理地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分散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力。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王禹哲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王沛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