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上海人口特点分析与思考)
引言
人口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十一届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 “人人都是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创造力、竞争力。本研究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从不同空间层次,分析思考上海人口规模、布局、结构的变化特点。
一、全国人口依然向东部地区集聚,向主要城市集聚态势愈发明显
2020年,全国总人口1为14.4亿。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亿,与2010年的13.4亿相比,增加0.7亿,增长5.4%。
全国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依然存在,省级空间呈现“南增北减”的格局。分区域看,2020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9.93%、25.83%、27.12%、6.98%。与2010年相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0.79%和1.2%,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2.15%和0.22%。分省份看,2000-2010年全国有6个省份的人口减少,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2010-2020年全国人口减少的6个省份全部分布在黄河以北,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降幅最大,呈现出“南增北减”的格局。
图1: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全国各省份常住人口增幅分布图3
注:底图数据下载自GIS相关网站,并按有关要求绘制,以下同。
全国城市4间分化加剧,人口向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主要城市5集聚态势愈发明显,其他城市有近半数出现人口下降,100万-300万人口规模城市中近三分之二人口减少。2020年,主要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约为26.5%,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省级人口下降,但沈阳、大连和长春人口依然保持了增长,哈尔滨的人口降幅也远小于黑龙江全省人口降幅。与此同时,除主要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有近半数人口减少,而2000 -2010年仅为三成;100万-300万人口规模城市中近三分之二人口减少,而2000 -2010年仅为三分之一。
图2: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全国城市常住人口增幅分布图
从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间段的连续变化情况看,主要城市几乎均为连续增长, 1000万人口规模以上城市有接近九成连续增长,500万-1000万人口规模以及100万以下人口规模城市也有超过六成连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0万-300万人口规模城市中只有1/4人口连续增长,另有1/4为连续下降,均为各级规模城市中之最。
图3: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常住人口连续增长/下降的全国城市分布图
主要城市人口集聚态势增强背后有各地推出的“强省会”、“强中心”等政策助推因素。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等,可能将缓解人口向中心城市持续集中的极化现象,有利于促进中小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
二、上海人口总量结束持续高速增长趋势,增幅已低于周边相邻城市
上海人口增幅已与全国趋近。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总规模分别为1334.2万、1640.8万、2301.9万、2487.1万。从人口增幅看,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上海人口增幅分别为25.5%、37.5%,是全国同期人口增幅的2.2倍和6.4倍,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而2010-2020年上海人口增幅仅8.0%,已与全国同期的人口增幅趋近。
图4:1990-2020年上海市与全国人口增幅对比图
上海人口增幅明显下降与近年来上海实施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在规划建设领域,2014年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状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2015年起开展区域综合环境整治。2014年起,常住人口年增幅都在0.5%以内,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同比减少10.4万人,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负增长。
图5:2011-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增幅变化图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在长三角城市群内,上海的人口增幅已低于周边相邻城市,区域各城市人口增幅差距缩小。长三角三省一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1.9亿、2.2亿、2.4亿,连续保持年均200万人左右的增速。沪宁轴线始终是区域内人口增幅较大的地区,但区域内人口布局趋于均衡。2010-2020年上海人口增幅已低于周边相邻城市。
图6:199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常住人口增幅图
上海大都市圈内人口增量“马太效应”被打破。上海大都市圈6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5311.1万、6785.5万、7741.7万。人口增幅从2000-2010年的27.8%降至2010-2020年的14.1%,上海占大都市圈人口的比重也从34%下降到31%。从人口增量看,上海大都市圈内长期存在“马太效应”,即人口增量占大都市圈比重与城市规模正相关,但2010-2020年上海人口增量占大都市圈人口增量的比重从以前的约43%下降到了不到20%,已明显低于苏州。
图7:1990-2020年不同时期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增量构成情况
三、上海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稳中有降,各区之间人口增幅差距明显缩小
从中心城区7人口来看,其规模稳中有降,占比持续下降。中心城区人口总规模在2000年和2010年都接近700万,2020年减少到668万,减幅约4%。中心城区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42.2%、30.3%和26.9%,呈现持续下降的特点。2000-2020年,全市各区中人口持续下降的区均为中心城区,分别是黄浦区、静安区和虹口区。
图8:2000-2020年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及比重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从各区人口空间布局比较来看,近十年各区之间人口增幅差距明显缩小。1990-2000年人口总量增幅超过40%的区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2000-2010年除金山、崇明以外的郊区各区以及浦东新区的人口总量增幅均超过了40%;2010-2020年,各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人口总量增幅均未超过40%。
图9:1990-2020年上海市各区常住人口增幅分布图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规[2021]2号)明确“到2035年5个新城8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这意味着在上海人口增长趋于平稳的背景下,市域内的人口流动和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5个新城将成为上海未来人口增长的主要集聚区。
四、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长显著放缓,是人口规模总量结束高速增长态势的主因
近年来,伴随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落实国家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人口增长显著放缓。2020年,外省市来沪人口1048万,占比为42.1%,相较2010年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比较三个时间段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增幅,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为437.2%、193.6%、16.7%,增幅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图10:1990-2020年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规模和占比变化图
比较2010-2020年北、上、广、深四市相应情况,北京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最低,占比仅提高了2.6个百分点,比上海更少;深圳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最高,但占比回落。
图11:2010年和2020年北上广深外来人口占比比较图
注:广州第六次全国普查外来人口的规模暂缺。
五、上海首次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增幅超过了户籍人口中老龄人口增幅
上海首次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以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则视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达到14%,则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990-2015年,上海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基本维持在8-12%的区间,2020年为16.3%,意味着上海首次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图12:1990-202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和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比变化图
1990-2010年以劳动年龄人口9为主的外来人口快速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趋势,而近十年随着外来人口增长显著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从历史上来看,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婴儿潮”10也有一定关系。由此推断,“十四五”期间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有较大概率维持增长态势。
上海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虽明显低于户籍人口,但其增幅已经超过后者。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6.3%,仍明显低于201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的24.61%;但2010-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增幅达到74.2%,已明显高于2010-201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增幅的59.7%。考虑到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基本稳定,因此可推断外来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增幅更大。如果该态势持续不变,上海老龄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老龄化的程度较为突出。与2010年相比,上海65岁以上人口占比提高了6.2个百分点,仅低于天津以及人口外流严重的东北三省。在北、上、广、深四市中,上海不仅“最老”,也是“老得最快”的城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广州的2倍、深圳的5倍。
图13:全国各省份2020年与20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变化值比较图
图14:2010年和2020年北上广深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比较图(单位:%)
六、上海少子化趋势没有改变,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效果不明显
上海0-14岁人口占比已长期低于10%。2020年,上海0-14岁人口为 243.63万人,占总人口的9.8%,相较2010年仅微增1.2个百分点。
图15:1990-2020年上海市0-14岁人口占比和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比变化图
在各省份中,上海0-14岁人口占比为全国最低。2020年,全国0-14岁人口占比达到17.95%,上海0-14岁人口占比不仅是全国最低,也是唯一低于10%。
图16:2020年全国各省份0-14岁人口占比比较图(单位:%)
二孩政策效果不彰,未能影响少子化态势。0-14岁人口低占比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出现的少子化现象有关。从1990年以来户籍人口出生人数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来看,上海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虽然我国从2016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放开二孩的政策,但对上海生育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仅带动当年度户籍人口出生人数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之后随即进入下降通道,2019年的出生人数相较2016年下降了31%。由此推测,2021年5月起实施的放开三孩政策,在短时间内仍较难改变当前“不愿意生”或“少生”的生育观念,少子化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
图17:1990-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历年出生人数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少子化和深度老龄化并存,助推了家庭小型化,继而对住房空间布局带来影响。自1990年以来,上海平均家庭户人口数持续下降,但与全国的差距在缩小。2020年上海平均家庭户人口为2.32人,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小型化势必刺激对中小套型住房的需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了“全市新增住房中,中小套型占比不低于70%”的长远目标,在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坚持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为主”。住房需求结构的改变将对住房空间布局带来影响。
图18:1990-2020年上海和全国平均家庭户人口数变化比较图
七、上海总抚养比已近50%,人口规模红利趋于结束
上海总抚养比11由2010年的31%快速升至2020年的49.7%。经济学上一般以总抚养比小于50%作为人口规模红利期(也称人口机会窗口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总抚养比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2020年上海总抚养比已达到49.7%,为1990年以来最高,在总人口规模趋于稳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少子化态势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上海的人口规模红利已经趋于结束。
图19:1990-2020年上海总抚养比变化图
上海总抚养比快速上升也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密切相关。近十年,上海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与占比均下降,但上海下降更快。2020年,上海劳动年龄人口为 1661.9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8%,相较2010年,减少了94.95万,占比下降 9.5 个百分点,降幅明显高于全国。
图20:2000-2020年上海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占比变化图
图21:2020年和2010年全国各省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变化比较图
在北、上、广、深四市中,上海总抚养比最高,其次是北京(约46%),上海总抚养比甚至接近深圳的两倍。
图22:2020年北上广深总抚养比比较图
八、上海人口文化素质持续提高,人才质量红利的重要性已超过人口规模红利
1990年以来上海人口文化素质保持持续增长。2020年,上海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2842.42万,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则持续明显增长,2020年达到33.87%。劳动年龄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高达46.4%,接近一半。
图23:1990-2020年上海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规模和占比变化图
全国范围看,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扣除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和当年毕业生人数)13,上海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红利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人口规模红利。
小结与思考
上海人口规模结束持续高速增长趋势,增幅与全国趋近,长三角内各城市间人口增幅差距缩小。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依然存在,城市间分化加剧,人口向主要城市集聚的态势愈发明显,其他城市中则有近半数人口减少,其中100-300万人规模的城市尤为突出。
上海人口增幅已低于周边相邻城市,人口增量在大都市圈中的占比大幅下降。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人口增量占比与城市人口总规模长期呈正相关关系,唯一特例为2010-2020年的上海,人口增量占比从以前的约43%大幅下降到不到20%,已让出老大位置。这一“马太效应” 被打破,某种程度上说明上海人口规模结束持续高速增长态势,主要是受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关政策干预的影响。
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和占比均下降,各区之间人口增幅差距明显缩小。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意味着在全市人口总量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市域内的人口流动和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将成为上海未来人口增长的主要集聚区。
上海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高于预期。上海常住人口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6.3%,首次跨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而且常住老年人口增幅超过了户籍老年人口的增幅,考虑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预计“十四五”期间老龄化程度仍将继续提高。与此同时,二孩政策作用不彰,少子化现象态势未能改变。上海不仅是北、上、广、深中“最老”也是“老得最快”的城市,也是全国各省份中0-14岁人口占比最低的城市。上海总抚养比已接近50%,意味着人口规模红利趋于结束。这些都对上海转向谋求人口质量红利形成倒逼态势。
上海人口布局和结构的变化将对城市服务设施的供给和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与人口布局变化的适配度。尤其要加大对5个新城的配置力度,加强对重要就业地区的配置准度。二是要加强与人口结构变化的适配度。尤其针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等特点,采取开展跨行政区养老新模式探索、加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建设、优化住房供给套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措施,不断补短板、提品质,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三是要加强与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的适配度。针对人口素质提升带来的对更高品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置的供给质量和资源配置水平。
相关人口政策将从规模约束转向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上海市落实国家关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人口总规模增速明显放缓,政策干预成效显著。未来应更加关注人口素质结构的优化,通过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吸纳新的年轻人口、创新型人才,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筑牢人才“蓄水池”。同时,加快市民化进程,让更多外来人口融入上海。正如《实施意见》提出的要“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
(特别感谢同济大学钮心毅教授对图纸规范性制作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1、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总人口包括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台湾地区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数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20年底的数据,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2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2、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3、文中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相关省份和城市人口普查公报以及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文中图表如无特别说明,均为作者自绘。
4、本文中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以及27个省(自治区)本次人口普查公报中出现的副省级市、地级市、自治州、盟、地区等行政单元。
5、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深圳、宁波、厦门、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
6、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宁波、舟山9个城市。
7、根据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心城区是指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区,郊区是指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区。
8、5个新城是指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
9、本文中的劳动年龄人口按15-59岁人口统计。
10、根据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出现在1954年。
11、总抚养比=(60岁以上人口数 0-14岁人口数)/15-59岁人口数*100%。
12、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是指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
1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口径,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参考资料
1、中共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实施意见[Z].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3、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4、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21]493号)[Z].2021.
5、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规[2021]2号)[Z].2021.
6、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7、杨传开,朱建江. 流动中国:“七普”数据背后的人口流动迁徙[R].上观新闻,2021.
(供稿:市规划院;作者:陶英胜、琚立宁、朱春节、徐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