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

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1)

肥胖是慢性肾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温床”(参看往期推文:一文带你梳理肥胖、糖尿病和癌症间的爱恨情仇),其患病率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上升,2015年,全球肥胖儿童大约有1.077亿,肥胖成人大约6.037亿[1]。

我国作为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伴随着膳食西方化、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肥胖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因此,制定有效预防、控制肥胖的策略和方法刻不容缓。

然而,目前成人肥胖预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针对性,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十分有限[2,3]。如果可以利用国家公共卫生系统中已有的信息确定体重增加风险最高的人群群体,则将有利于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肥胖预防措施[2]。而当前的肥胖预防政策是由基于人口横断面调查的证据制定的,不能评估体重随时间的纵向变化[4]。

基于人群的纵向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EHRs)为鉴别体重增加高风险人群提供一个新兴的机会。EHRs除了可提供体重和 BMI 变化的测量记录外,还可针对性地评估年龄、性别、种族、地理区域和社会贫困程度等因素如何影响体重变化[5]。

最新研究

但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为此,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利用EHRs数据进行了相关探索,成果发表在近期的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 上[6]。

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2)

该项队列研究使用了来自英国初级保健的健康记录,即在英格兰400家初级保健诊所注册的18-74岁人群的数据,其中记录了1998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间的BMI测量数据。研究纳入了有合格BMI和体重测量记录的个体,并进行了至少1年的随访。按下图流程和标准确定了最终的分析人群样本,2092 260名年龄在18-74岁、至少有一次有效BMI测量的人被纳入分析。

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3)

根据WHO指南,研究者将体重不足定义为BMI小于18.5 kg/m²;正常体重BMI为18.5-24.9 kg/m²;超重BMI为25.0-29.9 kg/m²;非重度肥胖(1级和2级)BMI为30.0-39.9 kg/m²;重度肥胖(3级)BMI为40 kg/m²及以上。

18-24岁人群肥胖风险最高

10年间年轻人的平均体重比老年人增加更多。例如,18-24岁男性的平均初始体重为80.8千克,10年后的平均估计体重为90.2千克,而65-74岁男性的平均初始体重为83.9千克,10年后的平均估计体重为82.2千克。

与最大年龄组(65-74岁)的成年人相比,最小年龄组(18-24岁)的成年人在10年间从正常体重BMI发展到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322%,OR=4.22(95%CI: 3.86-4.62)。与65-74岁年龄组相比,18-24岁年龄组的个体从超重发展到肥胖的风险增加360%,OR=4.60(95%CI: 4.06-5.22)。与65-74岁年龄组相比,18-24岁年龄组的个体从1级和2级肥胖发展到3级肥胖的风险增加487%,OR=5.87(95%CI: 5.23-6.59)。而其他人口统计因素,如社会贫困程度、性别和种族与BMI转变的关系不大。

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4)

肥胖风险计算器

研究团队结合个人目前的年龄、性别、种族、社会贫困程度、初始身高、体重等,开发了一个“风险计算器”,可计算未来1年、5年和10年内体重增加的风险,网址为http://bmi.caliberresearch.org。

自测肥胖程度公式(18-24岁是一道坎儿)(5)

总 结

该研究最主要的发现是,相比于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年龄是影响BMI变化的首要因素,且越年轻,BMI在未来增加的风险越高,即年轻人应该成为预防超重和肥胖的重点关注人群,政府、家庭和学校如果能针对年轻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干预,既可以在个体层面促进其健康成长,在人口层面也可预防、控制肥胖。同时,该研究也表明了利用EHRs和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筛选高体重增加风险个体的可行性,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肥胖预防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延光星辰

责编/Jane

参考文献

1.Afshin, A.,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7, 13-27 (2017).

2.Roberto, C.A., et al. Patchy progress on obesity prevention: emerging examples, entrenched barriers, and new thinking. Lancet (London, England) 385, 2400-2409 (2015).

3.Lyn, R., Heath, E. & Dubhashi, J. Global Implementation of Obesity Prevention Policies: a Review of Progress, Politics, and the Path Forward.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8, 504-516 (2019).

4.Pietilainen, K.H., et al. Acquired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serum lipidomic profile independent of genetic effects--a monozygotic twin study. PloS one 2, e218 (2007).

5.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Obesity in adults:prevention and lifestyle weight management programmes. 2016.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qs111/resources/obesity-inadults-prevention-and-lifestyle-weight-management-programmespdf-75545293071301 (accessed Oct 15, 2019).

6.Katsoulis, M., et al. Identifying adults at high-risk for change in weight and BMI in England: a longitudinal,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using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