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

众所周知,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催生出了无数战场上的王者,比如收复长安城和洛阳城的郭子仪、死守睢阳城的张巡、战功卓著的仆固怀恩,还有今天的主角李光弼。

但李光弼绝对是王者中的王者!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1)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名不虚传。

他在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安史叛军每次在战场上听到对手是李光弼时,立即吓得魂不附体。因为李光弼从不按牌理出牌。

我们中国军队抗日战争和革命时期擅长的地道战,游击战,突围战等,早在762年,李光弼就已经玩的炉火纯青。

李光弼(708-764)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 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2)

少年时期的李光弼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在王忠嗣的麾下备受赏识,“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

后来王忠嗣甚至对属下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缺少良将,在郭子仪的推荐下,“以光弼为云中太守,摄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李光弼率领五千孤军在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3)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

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

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

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

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

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4)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

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

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5)

而在平“袁晁之乱”中,他也充分的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762年,唐代宗李豫上任的第一个年头,认为天下已安定,大肆追征江淮地区百姓八年的赋税。

本来战争过后,本就满目苍夷,百姓民不聊生,朝廷不赦免税务,相反还要追收过去因为打战而欠下的税。

这不明摆着逼老百姓反吗?狗急了还要咬人呢。那本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安史之乱”都还没有结束呢。

唐王李豫坐在长安城中,哪能知晓百姓们的难处。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后,龙颜大怒,命令各地武装追征。

这一武装追征惹恼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台州政府外编人员(胥吏)袁晁。 袁晁在政府混迹多年,深谙政府搜刮民财的显规则和潜规则。

因他同情穷苦受压迫的农民,他先是好言劝阻地方长官,说安史之乱在北方一爆发,南方的江淮地区就成了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基地。

表面上,政府这八年来没有收江淮百姓的税,但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这些物资全是政府从江淮百姓手中夺取来的。

地方政府官员也学长安城中的李豫,大脸变色,震怒之下,处以鞭刑并直接让袁晁下课。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6)

一怒之下,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岛),直接揭竿起义。很快,得到了一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正被政府强征赋税的一众百姓的响应。

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用农具当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台州。

随后,又像暴风一样横扫江东九州。袁晁的部队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震骇的裂变增长,从 几千人变成了二十万人。

一支二十万的部队在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数字。袁晁就凭着这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在台州称帝。

皇帝李豫在长安城中听说袁晁起义的消息后,七窍生烟,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乱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大将李光弼到江淮战场平叛。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7)

763年,李光弼带着他那支久经沙场、在血腥中成长起来的兵团进人江淮。

袁晁对李光弼没有耳闻,李光弼的威名更多在北方,很少有南方人知道有李光弼这个人。

袁晁仗着之前几战大捷,势头正猛,有些飘飘然, 他居然主动出击。这下正中李光弼的下怀。

李光弼先把大部队摆在正前方迎战,分出两支机动部队埋伏在袁晁撤退的路上。

袁晁才打了几分钟,就发现对手的兵团果然不同以前的官兵,训练有素,低估了。于是马上撤退。结果在半路上,遭到了对手那两支机动部队的伏击,伤亡惨重。

这就是李光弼最擅长的战术之一:伏击战。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迎敌,分出少数精兵作为机动策应。一旦对手撤退,前有伏兵,后有追宾,敌人插翅难飞!

从这里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李光弼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和绝对的自信。

袁晁撤进了台州城,挂起免战牌,死也不出战。李光弼把台州城围个水泄不通,派人断绝台州城的水源,用火箭向城里乱射,焚烧对方的粮草。

这就是军事上常用的围困战。不打自招,直接耗掉敌人的最后一口气。

袁晁在台州城实在吃不消了,因为粮草将尽,他本来就并不稳固的军心摇摇欲坠。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8)

弹尽粮绝之际,只有突围才是唯一的出路。当他正在专心制定突围计划时,有一天晚上,台州城市中心突然出现天坑。

巡夜部队好不容易把天坑里冒出来的脑袋用石头砸了回去。又有报告上报:不得了啦!城里各处都是天坑,堵不住了。

袁晁不知道,这就是李光弼擅长的战术之一:地道战。从地下隐蔽处挖道,直接杀入敌人的指挥中心。

这一战术,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日本鬼子吃了不少苦头!

袁晁来不及制定全面的突围计划,草率地把部队分成四部,从四个城门同时突围。

临行前,袁晁激励他的士兵:“拿出你们当初一鼓荡平江东十州的气魄来,杀出去,重见天日!”

人在绝境下爆发的力量是惊人的。袁晁的二十万士兵从四个城门一涌而出, 杀声震天。

李光弼的围城兵团居然有点吃不消,他灵活应变,下令先撤退,再集中。

擒贼先擒王。在找到袁晁那支突围兵团后,果断放过其他三路,紧紧咬住追击袁晁。

袁晁大怒,下令停止后退,后队变前队,迎战李光弼。李光命令全线进攻、袁晁大败、仓皇逃奔。

李光弼尾追不舍,袁晁溃退到石垒寨(今浙江省天台县关岭)、再也无处可逃、把所有士兵,包括其他三路突围出去又忠心耿耿回来的士兵全部投入战场。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9)

李光弼迎战,袁晁又一次大败,困守石垒寨。李光弼故伎重施、把石垒寨围得连只苍蝇都飞不出来。袁晁的部队没有粮食,只好 杀战马充饥。

战马杀完,袁晁陆续派出小股部队去寻找粮食,但被李光弼守株待兔一一歼灭。

袁晁被迫作最后的冲刺,他分兵四队,轮流突击。但李光弼的战线如铜墙铁壁,纹丝不动。

袁晁黔驴技穷,孤注一掷,亲自挑选敢死队作最后一次突围。

在突围前,袁晁对他那些非敢死队成员说:“如果对方接受投降, 你们就投降。我头可断,决不投降。”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10)

他亲自领导的这次突围也以失败告终。成王败寇,命中使然。

而所谓的母马战,更是在后来的战争史上闻所未闻,充分的展示了李光弼在具体的战斗中的惊人的军事智慧。

史思明曾在黄河南岸安营下寨,李光弼在黄河以北,两军对峙,相持不下。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进攻,而史思明的任务就是防御,不是进攻。两方人马既然不能在战场上较量,只好互相震慑。

就如今天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样,把核武器拿出来让你浑身战栗,不敢先动手。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最现代化的武器,一匹战马就是一辆坦克,谁的战马彪悍,谁的坦克先进,谁就能让对手冒冷汗。

所以,史思明就让士兵每天都带着战马去河边洗澡。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战马清一色公马,这些公马都是在北方大草原上生养出来的,和李光弼那些中原的战马站到一起,中原的战马就成了宠物。

看着对岸那些膘肥体壮的北地良马,河阳城上的唐军官兵都恨得牙痒痒。可他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燕军骑兵的优势的确远远胜过唐军。

李光弼后唐(唐朝名将李光弼靠多变的战术指挥才能名垂青史)(11)

李光弼说:“打不过他的兵器,可以让他的兵器凭空消失嘛。” 众人认为这不现实,李光弼说:“你们把咱们控制区内所有的母马都买来。 记住,是刚下崽的马。”

众人莫名其妙,但上司的命令不敢不听。 一大群母马被驱赶到黄河边,因为刚从孩子身边被带走,母马们伤心呜咽哭泣。

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那群烈马们听到河对面的声音,抬头一怔,随及像离弦的箭一样跑了出去。

只一会儿工夫,史思明那些烈马们都成了李光弼这边的上门女婿。

正当史思明绞尽脑汁想他的战马何以背叛自己时,李光弼就用对手的战马向对手发起了进攻。

史思明不战而逃。

这就是母马战,惊鸿一瞥,无法复制。

李光弼,作为盛唐后期著名少数民族大将,他戎马倥偬四十余年,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虽然一生戎马的将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害怕被宦官奸臣所害,竟然不敢入朝,致使名誉声望有损。不过瑕不掩玉,他在各次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素养,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