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朱元璋相同之处(刘邦和朱元璋聊道德经)

刘邦和朱元璋的微信聊天

接着聊道德经吧,朱弟,刘邦说。

好的,该第七十三章了。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柔弱胜坚强,第二层意思是天道自然,朱元璋说。

刘邦说,宇宙也是拥有万物的,但是却在道的手心里翻不出去。“天道永远不跟人争,但是人最后还是向它投降。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这里可以理解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要命的不怕光脚的。意思是说一无所有的人,没有一切束缚,反而不怕那些拥有很多的人。不要命的连死都不怕,当然不怕任何光脚的、穿鞋的人,这也是我们起义的原因吧。

刘邦说,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这就会起义了。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这是对统治者进行无情揭露和严正警告。他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朱元璋说。

刘邦说,一旦人民不畏惧死亡而进行反抗,为求生存而暴动,那样,统治者的日子就不好过下去。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道德经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这是本书一贯的观点。

道德经作: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道德经作者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刘邦说,天之道,也就是自然界的最高规则是减损多余弥补不足,听上去很美,减损多余弥补不足就像劫富济贫,对于比富人多的穷人来说很好很完美。

刘邦接着说,人之道,也就是人世间的规则是减损不足去供给多余的,这种现象世间多有,是很真实的存在,道德经作者看问题还是非常透彻犀利的。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这里还是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前面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的作者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

这就清楚地说明,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刘邦说。

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朱元璋说,这是辩证看问题。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这里是说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

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

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

看来道德经是写给我们的,刘哥,看到最后,看出道德经作者的意图了,想一想作者所处的时代,应该是教育当时的当权者的。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倒退的,朱元璋说。

是的,这是错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刘邦说。

当隐士是可以的,但是社会不能这样,刘邦和朱元璋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历史的倒退。

最后一章是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这是最后一章,说到看人的问题,说话,善者,智者等等,还说道

圣人,天之道,圣人之道,最高标准的问题。

这里可以说说了,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他写这部书是写个谁的呢?

我的答案是写个统治者的,掌权者的人,最少也是领导,朱元璋说。

因为老子的身份是公务员,他的职业是是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管理者,他有机会见到了国家重要的文献,看的书很多。

刘邦朱元璋相同之处(刘邦和朱元璋聊道德经)(1)

当时的时代是春秋时代,那个时代很乱,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争夺利益,并因此发起战争。

老子集毕生学问和智慧凝聚而成的道德经,希望后人尤其是领导者学习,将人类社会引入正途,所以道德经的主要对象是统治者。

老子是写给领导的,统治者的,他就是告诉他们不要追求各种表相,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喜欢炫耀,总觉得自己有多么高明,制定的政策有多么好,请忘记它。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朱元璋说。

刘邦说,是的,看的出来老子是教育一些人,人不论是大官,还是百姓,不论是成功者还是不成功者,都是相对的,刘邦说。

刘邦接着说,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相对出现的,不要去追求这些东西,这些都是虚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在自然法则和规律面前不值得一提,都非常渺小,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老子对统治者或者说成功者一个警告。

当然,一般人看道德经也是不错的,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