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数据创新试点(这项工作为何入选)

齐飞 两江观察

  连日来,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一连串新动作,在朋友圈持续刷屏——

  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5号线北延伸段、10号线二期不载客试运行,18号线开始铺轨,15号线一期首个明挖车站封顶,27号线缙云山隧道主洞施工……

  这是重庆推行“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成效显现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山城重庆,“城市交通一体化”一向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创新”成为解题的两个关键词,并以此入选“重庆经济改革创新案例”。

  事实上,早从2009年,重庆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重庆市委市政府正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的决策部署,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建立健全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的要求,更加巩固拓展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

  这些年来,重庆究竟是怎样干的?

重庆数据创新试点(这项工作为何入选)(1)

▲9月20日,城轨快线27号线缙云山隧道全面进入主洞施工。龙帆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管理上“改革”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经脉”。

  对重庆而言,城市道路弯多坡陡,城市空间以“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中心与中心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街与街之间、小区与小区之间,交通一体化的难度远超其他城市。

  城市交通要打通“经脉”,首先要找到痛点。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先抛开基础设施建设不说,“管理”是根上的问题。

  此前,重庆城市交通建设主体较为分散,运营管理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不高,不时出现盲目追求利益、互相抢夺客源等,都是因为管理不科学造成的。

  由此,重庆城市交通一体化把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管理好纷繁复杂的城市交通,首先要在战略上做好主动谋划。例如,将“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利好协调起来,将城市交通一体化与数字化融合起来,为重庆城市交通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图”。

  随即,在战术上更加精准地执行。例如,升级组织架构,坚持“战略一盘棋、规划一张图、运行一张网、出行一张卡”理念,建立“决策层 管理层 生产经营层”的三级管控构架,确保管理体系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流程顺畅。

  城市交通的方式较为复杂,既有轨道交通,也有公交大巴、小巴等,还有城轨快线,每种方式的运营主体是不同的。为此,重庆按交通方式来整合经营主体,实施区域化改革,例如将7家公交公司整合为4家,教育培训、科技信息业务专业化重组等一体化得以展开。

  一系列改革措施,让重庆城市交通一体化与市场更好接轨,经营质量更佳、效率更高,也更有动力、有活力。

重庆数据创新试点(这项工作为何入选)(2)

▲重庆轨道交通和公交“一体化、零距离”换乘。(受访者供图)

投融资上“创新”

  重庆城市交通一体化的又一大难题,是钱。

  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交通建设都是投入资金多、工程量大、周期长的大事情。作为城区跨越两江的山城,重庆城市交通建设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能不能把投融资这道题解好,很考功夫。

  那么,重庆怎样解题?

  首先是创新投融资模式。例如,轨道4号线二期、18号线、江跳线等重点项目,均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既减轻了政府投资的压力,又让社会资本有了较好的投资渠道。

  同时,拓展产业链、积极“引进来”。近年来,中车时代电气轨道供电技术系统、青岛四方轨道智慧维修和智慧列车、浙江众合科技信号技术系统等行业先进技术项目落户重庆,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来渝,全力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实现收入超过9.5亿元。

  城市交通项目本身就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广、带动性强。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用足“含金量”,积极试点综合开发。例如,作为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综合体项目,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建成投用,三峡商圈面积扩容3倍,实现了成渝客专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零距离”换乘,实现90万人的集散能力,新提供4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增加税收收入约6亿元。

  一项项创新举措,为重庆城市交通一体化带来了“资金活水”——

  “十三五”期间,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完成建设投资1700亿元,年均350亿元以上,占全市重大项目投资的10%。轨道交通第三、四期建设规划相继获批,运营里程增加158公里、增长74%;建成公交优先道217.4公里。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近3000亿元,轨道里程从19.4公里增加到478公里,增长近24倍;资产总额从325亿元增加到3449亿元,增长近10倍。特别是,今年建设项目投资力争完成412亿元,全口径投资力争完成430亿元。

重庆数据创新试点(这项工作为何入选)(3)

▲重庆开通小巷公交。龚梦源 摄/视觉重庆

 运营上“优化”

  城市交通“经脉”顺不顺,要看怎样运营。

  线路的规划设计、开行频率如何,换乘接驳方不方便,票务服务效率高不高等等,都会影响市民的出行体验。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与其他许多城市不同,重庆的跨区、跨江交通是关键所在。

  ——打通“大动脉”。重庆的城市布局是“多中心、组团式”,这给交通一体化造成很大困难。

  为此,重庆不仅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同时借力大数据智能化,科学规划设计公交、轨道交通的开行量和频次,“消减”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同向线路,缩减“长”“大”线路,合并重复线路……整座城市的路网得以优化升级。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12条线路,仅今年就将建成6条(段)轨道新线,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在建及运营里程突破850公里。到2025年,在建及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

  同时,重庆中心城区公交运营线路达到770条,运营车辆8842辆,中心城区公交站点7040个,常态化日均客流量约4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地面公交车均载客490人次/日,单车运营效率全国排名第二。

  ——城市交通畅不畅,除了“大动脉”,“毛细血管”也得顺。

  例如在换乘接驳上,开行以接驳轨道功能为主的公交线路499条,线路占比约71%,公交与轨道的日均换乘量约50万人次;改造建成一体化换乘站130个,轨道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换乘基本实现全覆盖,投用金渝、铜元局、工贸、海棠溪等8处“一体化、零换乘”的特色公交首末站。到2025年,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达到85%……这一整套举措,可称为做“加法”。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特色。公交大巴、轨道交通难以直达,成为居民们出行的痛点。

  为此,重庆在中心城区投入一批小型公交,打造23条“小巷公交”,平均线长4公里左右,站距短、频率高、周转快。目前,小巷公交日均运行近2500班次、1万余公里,疏运2.56万余人次。

  ——城市交通效率高不高,除了看“硬件”,还得看“软件”。

  早在多年前,重庆已整合IC卡业务,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卡通”,实施“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每年为市民节约出行成本约8亿元。

  同时,公共交通移动支付和“一码通”全网覆盖、全国“一卡通”实现,成渝地区票务实现“互通”,市民换乘出行更便捷、效率更高。

  此外,轨道交通CBTC综合系统建设全国首创,领先全国实现越线、跨线运行;解锁轨道交通国博中心站、悦来站、重庆西站、凤鸣山站智慧购票、智慧安检等“智慧车站”新体验……

  一项项创新,为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座宜业宜居之城,正在崛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