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最难的细节(那些互相矛盾的细节令人遗憾)
文/黄桃子
《遇见王沥川》是一部感人的爱情剧。男主为爱放手,女主为爱坚守,最后不得不把爱深藏心底,天各一方。这部剧以虐心又催泪的方式演绎了一种高尚的爱情观:纯真的爱就是为对方好,哪怕自己痛苦;真正的爱可以提升相爱之人的思想境界,可以把彼此雕琢的更美好。
然而,剧中有些互相矛盾的细节,给这部剧留下了遗憾。
1、时间错乱。沥川与小秋在书店重逢,争一本字典。沥川提出只要小秋在30秒内说出一个能打动他的理由,他就把字典让给小秋。小秋最后拿出身份证,说这天是她的生日,这时画面显示身份证上的时间:2004年9月7日。在后面的剧情中,小秋对王沥川说过“我二十岁的时候认识你”,那么两人书店重逢这天正好是小秋二十周岁生日。
——2004年9月7日,小秋20岁。
两人认识没多久,沥川去青岛出差4个月,回到上海之后就应该是2005年1月,已经是大冬天了。上海的冬天其实比较冷,但是剧中人物的户外着装依然是秋装,这不合理。
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后不久,沥川要去厦门出差半个月,而小秋也快放寒假。为方便联系,沥川送了小秋一部红色翻盖手机,两人在校园依依惜别。之后,沥川在电话中听出小秋在排队买票,便从厦门飞回上海,到火车站找她,随后为她买机票。这个时候应该是2005年1月份无疑。
2005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是2月9日,大学放假时间应该在春节前一周左右。由于小秋父亲在电话里怒斥王沥川,沥川担心小秋那边出状况,迅速离开厦门飞到昆明住进翠湖宾馆等小秋。大年初一,也就是2005年2月9日,两人去小秋姨妈家拜年,之后回到上海。这期间,霁川打电话提醒沥川去复查,沥川说过两天就去。然后沥川打算向小秋求婚,结果因为复查发现癌症转移而作罢。沥川复查时间应该是2005年2月,可是那张粉碎沥川爱情美梦的检查报告单上显示的时间是2004年10月12日。报告单上的时间显然不对。
——检查报告单上的时间应该是2005年2月中下旬。
沥川决定与小秋分手。临别前一晚,沥川约小秋到宿舍门口见面;次日早晨,小秋如约到别墅,两人共进早晨;之后小秋送沥川,两人在机场告别。本来霁川要求弟弟迅速回瑞士,但是沥川找借口说还有事情要处理,拖延了几天。
——沥川小秋分手的时间是2005年3月初。
沥秋分手后过了四年,这个4年时间男女主反复强调过。小秋说自己给沥川发了4年的邮件,沥川说总共收到小秋1561封邮件。按照每天一封邮件的数量来算,4年总共有1460封,比沥川统计的数字少了101封。那就说明,小秋不止写了4年邮件。
小秋父亲生病,需要钱动手术,小秋到陈律师处借了沥川的20万,还写了借条。剧中有借条的特写镜头,借条上的时间显示是2009年8月27日。小秋回云南照顾父亲,一直到他去世,之后又休了两周的假。这段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小秋应该是没有时间和心情写邮件。她回到上海后立即给沥川写邮件,说“有史以来整整七天没给你写信”。从她父亲生病到去世,再到她回上海,绝对不止七天。之后,沥川寄来亲手绘制的百合花卡片以安慰小秋,小秋一怒之下删掉所有已发送邮件,不再写信。但后来小秋因醉酒误把萧观当作沥川,清醒后给沥川发了最短也是最后一封邮件:“沥川,我快要撑不住了,你回来!”所以,小秋从2005年3—4月开始给沥川写邮件,一直到2009年8月27日谢父生病住院才停止,在谢父去世半个多月后又写过信给沥川,总共写了4年零4—5个月。之后,小秋到GMF工作,担任霁川的翻译兼秘书。按照借条上的时间推断,这时应该是2009年10月-11月份左右。远在瑞士的沥川并不知道小秋在GMF公司,他想回上海见小秋,便向霁川求助。霁川给他发来公司员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集体照,沥川一眼认出小秋。奇怪的是,霁川发邮件的时间居然是2009年4月29日,比借条上的时间还早4个月。真是时光倒流!
——小秋到GMF工作的时间是2009年10月—11月。
为了回到小秋身边,沥川故意把图纸泄密给媒体,加上丽莎的给力督促,他终于如愿回到中国,前往温州主持清涟山庄的设计工作。这个时间应该是2009年11月份左右。剧中有小秋在雪地找戒指的情节,而温州在11月下雪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沥秋重逢的时间还可能更晚。原著对这个时间点有交代,是圣诞节前两周。
——沥秋温州重逢的时间是2009年12月份。
工作组在温州的时间是两周,这点剧中有明确交代。两周后,成功夺标,工作组到度假村休息一周。期间发生意外事件,小冬打了沥川,导致沥川在医院躺了两周。所以,推算下来,这时已经到了2010年1月份。
王爷爷来到上海,得知沥川泄密的真实原因,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还让小秋回了九通。丽莎在生日宴会上认儿子遭到萧观羞辱,当场晕倒,沥川看到小秋被萧观带走,心情郁闷。霁川看出弟弟的不快,想方设法让两人见面,又是托堂兄送猫来,又是让小秋回GMF上班。这惹恼了沥川。于是,就有了沥川质问小秋谁让她来上班的情节。沥川的质问最终导致两人在雨中争吵,小秋推到了沥川。身体本来就虚弱的沥川受到致命一击,被沥川和Rane护送回瑞士治疗。
后来,小秋去瑞士看望沥川,苏黎世正是冬季,两人还在雪地打雪仗。这个时间点已经是2010年1—2月份。半年后,沥川回上海,本来是给小秋过生日,没想到碰到公司同事在帮小秋庆生,便悄悄离开。所以,这时应该是2010年9月7日,小秋26岁。
——沥川第二次离开上海是2010年1月,小秋去瑞士探望是2010年2月,沥秋上海重逢的时间是2010年9月。
沥川第二次回到上海,状态很差。这次回来他打算留在上海,买了墓地,拟写好墓志铭。在晚宴上,沥川离席很久,引起小秋担心。之后,小秋对沥川病情一知半解,想要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沥川依旧提出要小秋move on,霁川告诉小秋真相,小秋决定离开。
而等到小秋真正离开时,沥川又难以接受,到酒吧喝酒昏倒。小秋送昏迷的沥川去医院,这才知道他的病情真相,决定留下照顾他。而一周后醒来的沥川为了推开小秋,只求速死。他支开小秋,说服护工,躲到昆明翠湖宾馆等死。最后,小秋和大家找到了沥川。经过十七天的抢救,沥川醒过来,回瑞士治病。他托霁川转交给小秋一些东西,有他四年前回给小秋的信——录音文件,有他写给小秋的生日贺卡——从26岁到100岁。此时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10月份,可是剧中显示语音文件的建立时间是2013年1月12日。真是时光颠倒。
就在小秋收看这些信件和卡片时,她的电脑提示有新邮件,是沥川改写的沥川往事,邮件发送时间显示却是2009年10月22日。时间又一次倒流。
——沥川最后一次离开上海的时间是2010年10月。
2、检验报告单内容、《过始宁墅》译文跟原文不匹配,《追忆逝水年华》版本不对。
那张导致沥川第一次离开上海的检验报告不但时间与剧情不符,内容也不符。报告单上显示的是血液化验结果,除了中间细胞比率偏高,其他项目都在正常值范围。还有,一般检验报告的最下面一行会有数据结论,比如验血报告单,如果红细胞偏低,会写上轻度或中度贫血,但是沥川的那张报告单没有结论。剧情是说沥川检查出肺癌,而肺癌的确诊应该是根据肺部CT报告,而不是血检报告。这犯了知识性错误。
小秋在温州为沥川翻译过谢灵运的诗歌,沥川正是从这些诗歌中获得灵感,设计出鹅卵石外形的清莲剧院,这一创作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顺利中标。可是,出现在镜头里的诗句和小秋的译文却不是同一段,小秋的译文显示的是诗歌的前四句,而诗句原文则显示后面四句。
沥川与小秋第二次在别墅畅谈,沥川提到《追忆似水年华》,说它有另一个名字——“睡觉不求人”,于是用法语朗读书中的一段,小秋立马倦意袭来。在温州的时候,沥川再次为小秋朗读《追忆似水年华》段落,效果依然很神奇,躲在衣柜里的小秋一听就睡着了。可是,当镜头渐渐推近的时候,我发现书页上的文字是英语,跟第一次的法语版本不同。
3、沥川、霁川汉语口语太好,小秋英语口语太差。沥川和霁川在瑞士出生,在美国读书,第一语言是法语和德语,第二语言是英语,他们都承认中文不好,在会谈时一般不会使用中文。可是两人在剧中都将中文说得非常流利,尤其是霁川,成语脱口而出,就像说母语一样。
沥川在温州的投标会上也是使用中文,当然那可能是小秋按照他的英文稿件翻译好的,他背下来就是。但在应对现场专家的临时提问时,沥川依然能用晓畅的中文阐述并解释。这就令观众困惑,他真的只认识900多个汉字吗?
小秋是上外英语系的优等生,是九通翻译社的金牌翻译,但是除了“give me money”“a final kiss”这两句粗浅的英语之外,我们没有听到她还说了别的英语。作为沥川恋人的小秋,她非常打动人心;可是作为外企翻译的小秋,缺乏职场精英的风采。
或许编导是考虑观众看剧方便,一律让两位生长在海外生活在外邦的华裔青年说流利的中文,但是削弱了他们的异域特色,有种奇怪的矛盾感。
我记得早些年有一部韩剧《我叫金三顺》,里面的男二是美国医生,不懂韩语。他跟女二交谈时,女二大多是用英语,时不时地夹杂几个韩语单词。字幕会显示他们交谈的意思,观众完全可以明白,并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第一集很突兀,剧情显得多余,小秋和霁川都太夸张,而沥川也显得有些做作。剧情完全可以从小秋面试开始,不必出现小兔咖啡馆那一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