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大表现特征(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由来
20世纪中期,一些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描述了一些让他们非常头疼的病人。
这些病人在刚开始接受治疗时,对治疗师非常配合。他们可以很快在治疗师那里找到情感的依托,并很快会发展为崇拜治疗师,甚至对治疗师产生强烈的爱意。
这会让一些治疗师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并且把病人对他们流露出的爱意,当做是“移情”的正常反应,只要通过“处理移情”的手段就可以解决。
但在随着治疗的深入后,治疗师发现病人的情绪非常不稳定,他们极度的渴望从治疗师这里获取情感和关爱,只要治疗师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立刻反映的非常极端,他们对治疗师的情感就在崇拜和仇恨之间快速转变。
尤其是当治疗师感到精神分析治疗无法深入,想要放弃或者把病人介绍给其他治疗师时,病人就彻底爆发了,他们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比如威胁自杀、跟踪治疗师等等,这么做只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自己被抛弃。
到最后很可能有些治疗师被迫休假很久,甚至选择放弃职业,结束自己的心理治疗职业生涯的例子。
精神分析师们逐渐总结了这一类患者的共同特征,并分别命名为“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 “边缘”“好像人格”“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等等。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的精神病学家也发现了这一类患者,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这是一类既不属于精神分裂症、又不属于普通的神经症的性格障碍,他们在以往的诊断中,可能会被归为“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神经症”等疾病,但其实他们并不属于这类疾病。
最终在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收录该疾病,并命名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人格#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9种表现
那么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吗?
“不稳定”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情绪”“对自我的定位”等方面表现为严重的不稳定状态。他们有强烈的被抛弃感的危机,同时又经常陷入空虚、孤独的负面情绪。甚至在某些时刻,因为难以控制这种不稳定,而导致冲动行为,比如自伤、伤人、滥用药物等等极端事件。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9种表现:
1、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他们存在强烈的分离焦虑。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被称为“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严重缺乏被爱的体验,非常害怕孤独、害怕被忽略和被人抛弃,并且异常的敏感。
他们会用很多疯狂的方式避免真正的或者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比如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不会让别人先离开,而是自己先离开;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被抛弃,宁愿先放弃;或者把事情做得很好,而避免被抛弃;甚至做一些让人感觉努力过头的行动,而挽留一段关系。
有时,他们会对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或者一些不知道的环境非常敏感。比如一些人有几天消失在了他们视线中,甚至一会不见,他们的电话就会紧随而来。甚至一些过去的事情,他们没有参与,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
2、不稳定、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在过度理想化与过度贬低之间摇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出现依赖、黏人、理想化等性格。但只要他们的伴侣或者朋友开始抗拒他们的需求,他们立刻就会变成另一种极端,通过贬低对方、抗拒亲密关系或者一味逃避等等。他们一方面希望和别人紧密相连,被别人照顾,一方面却又害怕亲密关系。
此外,他们往往缺乏“客体恒常性”,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当他人和我们在距离上远离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人是不会立刻变化或者抛弃的,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却难以承受这种远离或变化。同时,当一个人在某个小的方面,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会想到:“他虽然犯了个错误,但是他依然是一个不错的人”。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却无法忍受这种错误,甚至理解为背叛或抛弃。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3、认同障碍:患者存在明显而持久的、不稳定的自我意象或自我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定位不稳定。他们对“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老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却总是习惯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小挫折就整个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极度的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同时有存在低自尊的状态。
4、至少在两个存在潜在自我伤害的领域内存在冲动行为(例如花销、性、物质滥用、疯狂驾驶、暴食)。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他们经常做出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他们往往会存在酗酒、挥霍、偷窃、物质滥用、暴饮暴食、疯狂的驾驶行为等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完成的事情。
5、反复出现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自残行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因为不稳定的情绪和控制能力,在受到各种刺激或挫折后,往往会采取冲动的自我伤害行为。自伤、自毁和自杀是常见的表现。据调查,有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同时他们也存在严重的自虐倾向,当发生一件错误时,或者不顺利的感情或事件时,他们可能产生严重的内疚情绪。他们会陷入内疚、自责、自虐的冲动之中。
当遭遇分离、被拒绝或被迫结束关系时,他们也可能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采取极端手段,避免被抛弃,比如用自杀、自残等手段威胁,阻止被抛弃。
6、因明显的心境反应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如强烈的间隙性烦躁、易怒或者常持续数小时或不超过几天的偶尔出现的焦虑)。在遭遇到应激事件或者情感纠葛时,患者可能会爆发极端的情绪不稳定,比如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等等情绪。
7、长期的空虚感。患者总是会弥漫在一种严重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当中。就算他们处在情感满足当中,甚至有所寄托,但是依然无法摆脱这种空虚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他们可能是幼时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从外在表现看,为了解除这种内心的空虚,患者会不断地找事情做,但做事情却往往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8.不恰当、强烈的愤怒或难于控制愤怒(如经常生气、愤怒、斗殴)。患者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愤怒。在平时他们可能会表现为格外的理性主义、充满快乐。但是当他们往往会被一点小事激怒,爆发出远超事件本身的愤怒,最终陷入情绪失控的状态。
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当发生一些轻微的事件后,患者往往会陷入一种短暂的应激障碍的状态之中,可能会出现错觉、幻觉和分离症状或者短暂的情绪症状。但这种应急症状持续比较短暂,很快就能恢复。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远超其他人格障碍。它在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5.9%,中国大陆大学生人群体的患病率为0.96%,中国香港的患病率大约为2%左右。在美国成人中的患病率在1~2%。男女性患病的比率相差不大。
但根据一项在瑞典进行的研究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在缓刑犯与假释犯中的发生率为19.8%。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追踪研究显示患者的冲动性症状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率较高,10%的患者最终会选择自杀。
四、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起病原因
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起病原因可信赖的研究还不多,主要集中在遗传原因、环境原因和脑部发育不良等方面。
对于环境和社会心理原因来说,一些临床问卷和社会调查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更多的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以及童年长期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主要照料者的经历。或者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被阻挠,无法完成与父母分离形成独立人格的发展阶段。
五、治疗方式
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目前药物治疗主要用来控制患者不稳定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采取一些情绪稳定剂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而心理治疗往往采取辩证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有一定效果。
辩证行为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整合了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正念疗法等理念。主要是通过训练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自杀冲动和妨碍治疗等行为。并且逐渐帮助患者减少应激创伤,逐渐接受早期的创伤事实,减少自责、内疚,提高自尊等状态。
部分研究显示,经过辨证行为治疗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冲动控制、专注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能得到大幅提升。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左上角关注(轻松心理知识),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学知识。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参考文献:
[1] RobertE.Hales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of Psychiatry》
[2] Gerald Core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enth Edition》
[3]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Shen YuCun's Psychiatry第6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