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1)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  “不到长城非好汉”八达岭长城便是这句著名口号中所代表的长城。位于昌平区境内的八达岭长城海拔高达1015米,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因为维修得太完美,且游人太多,也少了野趣。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北京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景点相关资料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得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全周影院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98年,八达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十分便利。而且,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3℃以上,成为"夏都"延庆的旅游龙头。  八达岭长城位于京郊延庆县境内关沟北口,距北京65公里。 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茸。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长城全长6,700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

八达岭的得名  此地是古代的交通要冲,南到北京,北往延庆州,东抵永宁,西往宣城。因为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八达岭是关山最高峰,其海拔1000米,山岭入口处两座高峰对恃,夹击山下通道,正如自古以来所传说的那样,"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关沟北口也即入口的八达岭长城就成了位于关沟中段的居庸关的前阵。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2)

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其关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为居庸外镇,西门名为北门锁钥,两门相距约44米,都是砖石结构。瓮城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是故墙身高大坚固。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的垛口之下有射洞。城墙依山势而筑,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3)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所有到北京来的人都以游览万里长城为快,“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壮语。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19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 741米,其中南段1 176米、北段2 565米,共有敌台16座。1961年3月“万里长城——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2000年,共有300余名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执政党领袖登上过八达岭长城。

  主要建筑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十年(1582)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   八达岭关城东门外有一座庙,名望京寺,内有石岩凿成的大悲佛像;西门外立有牌坊,横额书“驱胡万里”。弘治十八年(1505)经略边务大理寺少卿吴一贯修建关城时,庙及牌坊皆拆毁。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30~40米处,各建敌楼1座,以墙连通,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城墙厚3.3米、周长2 070米、高7.6米。东西门相距63.9米,城内面积约5 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立东门,门额书“居庸外镇”;万历十年立西门,门额书“北门锁钥”,均保存完好。

城墙   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石条宽0.5米、高0.4米、长0.8~1米不等,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4)

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墙砖长0.4米、宽0.2米、厚0.1米,每块砖重15千克,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  垛墙为迎敌面,墙高1.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垛口的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挡垛上部设有了望孔。墙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了望孔的砖面上雕有图案花纹。内侧宇墙高约1米。垛墙和宇墙都用城砖砌成,墙顶用一层脊砖。脊砖两边低中间高,或内侧高外侧低,便于排水。城墙顶部形成有墙的巷道,在两边墙根砌有小水槽,积水沿水槽流到较低处的宇墙下部,经出水孔把水引至墙外的吐水嘴上,泻流城墙外。吐水口是1米多长的石槽,在长城内侧,伸出墙体以外。每隔一定距离,城墙下部即开有一个登城口。口为券门洞,高1.8米、宽0.8米,门框用4块规格一致的石料组装,门内有石阶,通向城墙顶上。城墙在跨过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砖砌成水门,有的大如城门,如石佛寺水关;有的较小,像一座桥,城墙从桥上经过。城墙经过小路时留有一个过门,平时可以出入,战时堵塞。

敌楼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

南、北四楼  位于关城南、北两峰上,南、北各有4座敌楼,是最早开放游览的地段。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从关城到南四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楼与四楼之间,山势陡峭,城墙逶迤约500米,最险要处坡度达70度。从关城到北四楼,城墙长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离长,但较南峰平缓。过第三楼呈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楼,此段有100余级台阶。这8座敌楼与敌楼之间的长城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北峰4座敌楼本为两层,只恢复了3座,第三座的上层未恢复;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层也未恢复,南三楼上原有铺舍,柱基依在,未复原。每座楼原来都有记载修筑经过的题名石碑,已无存,只留碑座。有的敌楼券门的门枢臼和放门杠的孔眼依稀可见。

北五楼   券洞最多的敌楼。楼长9.25米、宽9.34米,上下两层。从券门进入一层,内有许多券洞,每面4行砖垛,每垛之间都用券顶拱连,共30余个券洞托起第二层的地面。

北六楼   面积最大的敌楼。楼长12.6米、宽8.5米,底层面积约100平方米。长面7行砖垛,宽面4行,垛顶发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间留空,成为长方形天井。可从天井登梯上到楼顶。

  北八楼   海拔888米,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楼内两层,有梯可上。一层迎敌面有6个箭窗,其数目之多居敌楼之首。关城平台到北八楼长城相距1 500余米,相对高度228米。  建有铺舍的敌楼 新修复的敌楼中有两座建有铺舍。一是北十楼,一是南六楼。铺舍是建在二层楼上的小屋,硬山顶,雕窗红柱。

  墩台  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其他景观   八达岭景区除长城景观外,还有望京石、天险留题、弹琴峡等自然景观及长城博物馆、全周影院等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望京石  位于八达岭关城东门外,“居庸外镇”关门前大道南侧。为一块高1米、长15米的天然花岗石,上刻“望京石”三字。

  天险留题  位于东关门内侧,今熊乐园右上方山崖上。在一块凿平的崖壁上,刻有“天险”二字,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延庆州知州童恩所题,保阳刘振宗镌刻。

  弹琴峡  位于五贵(鬼)头山下,为关沟胜景之一。

  石佛寺  位于弹琴峡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以石凿大悲佛像,故名。

  岔道城  位于八达岭关城北门锁钥关门外。嘉靖三十年始筑岔道土城,隆庆五年外包砌墙砖。史记“城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长二里十三步,为八达岭之藩篱”。城呈东西向长方形,有三门。因地多沙石,关墙常被山洪冲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大水冲塌城西南角,后曾筑堤改流,修复城墙。现尚存西门及南城。明、清两代,这里居民逾千家,商业发达,是塞上和关内货物的集散地,素有“岔道秋风”美誉。城南有明代石刻“览胜碑”和清冽泉潭,城西北20米处有遭侵华日军屠杀的死难者纪念地“万人坑”。京张铁路和京张公路从城南通过。

  人文景观  长城博物馆  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八达岭关城外,1994年建成开放。全馆共有9个展厅,展厅面积3 000余平方米。陈列有多个专题,其中“历代长城”展示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明代长城”、“建置武备”展现明代修筑长城的起因及过程,军镇的设置及分布,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布局和武器防御设施的配备;“经济文化交流”再现长城内外各民族长期共同发展、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民族艺术宝库”表现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展现国家对长城的关心和保护。展览集中了长城沿线各地出土的文物、标本,辅以翔实的历史文献、照片、模型加以说明,同时还采用了部分高科技技术及声、光、电等现代陈列手段,有别于国内现有的长城专题博物馆的陈列。

  长城全周影院  国内首家环幕型电影院。位于长城博物馆旁,距长城登城口200米处。占地面积1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影院分上、中、下3层,主体部分是全周电影观众厅,直径20米,高7.5米。有9幅巨大银幕和全方位立体声音响,观众厅可同时容纳500人。主要放映360度环幕电影《长城》,影片通过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6 000余千米的长城古迹、战争场面、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春夏秋冬的景色等向观众展示长城的历史和现状。

  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  位于八达岭水关长城西南侧。园内安放有冰心、茅盾、叶圣陶、夏衍、田汉、徐悲鸿、郭沫若、曹禺、吴文藻9位文化名人的骨灰、遗物和雕塑。其中冰心和吴文藻夫妇之墓在一座与长城相邻的小山顶,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无墓地和墓碑,仅有一座8吨重的汉白玉浮雕头像。

景点图片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5)

八达岭长城攻略(北京八达岭长城)(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