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烫的什么头(于谦为什么烫头)
#123狂欢节#
咱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叫正月不剃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大家都去理发,但那天理发的人是真多呀!
我理发麻烦,平常人家大老爷们,去理发也就20分钟,拿卡尺一卡,“噌噌”理完就行了。我这不行,这么长时间不去,不单得理,还得烫,一烫就奔着三四个小时,在大罩子底下捂着,心急火燎的,但是又没辙。
谦大爷的“难言之隐”
这么多年了,郭老师说我“抽烟喝酒烫头”,我不是为了配合他啊,我这烫头是有“难言之隐”。
以前我这头发挺好,又黑又密,又粗又浓,岁数大了以后,慢慢的顶心这头发有点稀、有点薄,而且可能营养跟不上来啊,这头发变细了、软了,老在顶心上趴着,不好看。
所以有朋友给我出主意,把头发烫一烫,稍微有点花,让头发之间能起一个互相支撑的作用,显得稍微蓬松一点,平常也好打理。
我试试还挺好,确实是好打理,每天早上拿拢子一梳就行了。
但是也不是一试就成功,开始烫出来以后没找着这个型,花也紧,弄得跟黑人的头发似的。烫了几次,才慢慢也有型了,这也省事了。
这烫头啊,从不接受到接受,老得烫、老得关注,就琢磨了琢磨:什么时候有的烫头啊?烫头怎么来的啊?以前都是女的烫,什么时候男的也烫啊?还真有点收获。
最古老的烫头法
方法一:把头发缠在树藤上,涂一层泥浆,坐太阳底下晒两、三个小时,干了再洗掉,出来的卷那都是“纯天然”的。
方法二:据说,同一时期,罗马人也开始倒腾烫头这事,把空筒子中间插入热棍子,卷头发。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烫头的呢?那就得说在1925年左右,外国烫头的技术传到了中国。首先传到上海,那时候“十里洋场”,随着洋人进入上海,烫头的技术、理念就传到了上海。呵!风靡整个上海!
那时候所有的女的,只要是阔太太、阔小姐,有钱人,都烫头。当年的时尚杂志《良友》画报,封面上都是穿着旗袍,烫着头的摩登女郎。有的明星要不烫头,都接不着戏!
价钱是真贵啊:那时的大影星胡蝶,据说老上一个叫白玫瑰的理发馆去烫头,一次60大洋!
各大时代对于烫头的看法
五、六十年代,烫头被看成“资产阶级作风”的一个特征。女同志大多都留“解放头”,也有大姑娘梳麻花辫,简简单单,朴朴素素。
七十年代,烫头又悄然兴起。但不是每人都敢去烫,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去烫。在大众的观念当中烫头还是不正经的,好多即使喜欢也压制自己这爱好。
八十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所有时尚的、流行的,开始在国内兴起。年轻人对美的追求被压抑了这么长时间,一下爆发出来了。那时候理念也变了,人们也不再怕说三道四了,个性都发挥出来了。您瞧,牛仔裤、蛤蟆镜、高跟鞋、录音机,都流行起来了。
烫头也一下就流行起来了。那时候头型很多,爆炸头,飞机头什么的,最典型的是1987年春晚上费翔的发型,他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了以后,大街小巷,男士们都去烫费翔同款发型。
所以说这烫头实际上不是女的专利,您说我是给自个找辙呢?也不是,真不是。反正我赶上那年代,80年代,大部分实际上是男的烫头才更个性、更刺激。
关于主播和课程:
于谦,你知道的A面: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搭档,专业捧哏的“谦大爷”;你不知道的B面:动物园园长、摇滚协会副会长、业余生活里的“头号玩儿主”。
《谦道》一档专门教你玩儿的节目,五十年玩儿的门道和经验,让你随时随地“玩商”在线!工作有意思,秒变打怪升级小马达;生活不无聊,化身活力四射情趣王;聚会不沉默,闪耀全场交际小能手。我们的宗旨是:专治各种不开心!我们的目标是:干掉人生的无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