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

01 什么是手书?

所谓手书,是相对于制书、玺书而言。

要弄懂手书,必先搞清制书。

1、制书

制书是相对于古代“手书”而言。

所谓制书,从主体和内容上来说,制书就是皇帝的命令。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天子和诸侯国君向臣民发布号令称为誓,也是命令的意思。

誓字也写作制。

古代天子皇帝的制书、玺书的文字、字体:篆书、小篆。其材质:竹简、木牍、青铜等。

其“书写”方法:范铸、政制、凿刻。

东汉蔡邕(蔡文姬父)《独断》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詔。

三公赦令、贖令之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上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師,近臣則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

凡制书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贖令召三公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下州郡。

策书,策者,简也。

《礼》曰:‘不滿百丈,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諸侯王三公,其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誄謚其行而賜之,如諸侯之策。

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文,体如上策,而隶书以尺,一木兩行,唯此为异者也。”

2、手书

因此,手书就书写对象而言,先秦及汉代专指皇帝天子批阅奏章所书文字。

东汉以降,一般公卿大臣所写文字亦称手书。手书就书写工具而言,是相于古代竹简或青铜玺书制书诏书政(铸)制、凿刻的对称。

指古代天子皇帝用毛笔亲笔书写的信密、书信、文字等,即以手书相晓,也指笔迹。

先秦及西汉时代,常书写于竹简或木牍之上,如湖南湘西州里耶古井出土的驿站狱吏所书秦简;

甘肃武威出土的西汉成帝的《王杖诏令册》;

江西南昌出土的海昏侯竹简;

极少部分书于锦帛,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等。

东汉造纸术广泛推广以后,则书写于纸质之上。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

现今出土的少量西汉纸

(1)亲手写的字;笔迹。

《史记·孝武本纪》:"有识其手书,问之人,果伪书。"《史记·封禅书》:"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於是诛文成将军,隐之。"

(2)亲笔写的书信、诗文等。

《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於后。"

《宋书·王镇恶传》:"又遣人以诏及赦文并高祖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

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行官自南回,过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忻悚兼至。"

(3)亲手作书;亲笔书写。

《后汉书·东平王苍传》:"臣不胜愤懑,伏自手书,乞诣行在所,极陈至诚。"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王性之﹞既卒,秦熺方恃其父气焰熏灼,手书移郡,将欲取其所藏书,且许以官其子。"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秦王恐其用于他国,为秦之害,乃手书一缄,以赐不韦。"

(4)古代手书图示例举:汉成帝《王杖诏令册》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2)

其文:“制曰:问何乡吏,论弃市,毋须时广受王杖,如故。”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制书、玺书、诏书、策书,作为官方文书,字体为官方通行的篆书小篆;文书载体为竹简、木牍、青铜等金属器;工具为锛、凿、锥、锯、刀等。

(5)手书的字体及后续制书、玺书

手书,作为皇帝日常批阅奏章所写文字,作为诏书、策书等过渡性文字,字体为日常流行的隶书、简体字、异体字等;其载体为竹简、木牍,少量用纸帛。工具只有毛笔,没有现代钢笔、铅笔。

写完后交给御史、少府、兰台、尚书等机构部门,然后在竹简、木牍、青铜等材质上进行范铸、政制、凿刻,形成正式公文,就叫制书,如果再盖上皇帝玺印加以封泥,就叫玺书。

02 今古经文篆隶之变,及其简体、俗体、异体字的传承与发展

1、今古文经之争。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用大篆等古文字记录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西汉初期,并没有古文经学。

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8年),命刘向校理秘书,其子刘歆和班斿担任助理。

刘向较书30余年,死后哀帝命刘歆继续担任较理工作。

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较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就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今文经学指的就是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就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

2、汉字隶变

汉字隶变是在秦末汉初由低层小狱吏或边关烽燧“急就”篆书始。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秦汉因徒隶图省事,故快写草书、简书于竹 简或榴牍之上,称为“隶书”。

“手书”(相对于玺书、诏策等公文而言)习惯也渐渐流行隶书。

如汉成帝《王杖诏令册》。

《汉书.艺文志》云:“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所谓秦篆者。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中国书法简史》云:从字形艺术风格的角度看,汉代最为突出变化是地域風格的逐步增強,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是向小篆方向演变;

二是在一些諸侯国 里出現了文字裝飾化的傾向。

同时,在战乱頻仍的情況下,文字应用范围大大扩展,為适应其需要,产生了明显的文字簡化趋向,並进而导向了隶变。

三是,在秦末汉初,官方文书政制、铸制、凿刻以篆书为主,而民间及基层小吏逐渐流行隶书。

《汉字五千年》说:中国小篆到隶变的简化开始于秦朝的下级军官,到汉武帝时,隶书完全成熟。

甚至到东汉时已出现行书和行草书体。

这从陕西宝鸡出土的两个解殃瓶符文咒语和汉成帝《武威王杖诏令简册》中可以得证,还引起了日本等国外学者、研究人员的关注。

這些变化,构成了秦汉时期书法的基本发展线索。

正如“秋”、“法”、“亿”的繁体字最初为“龝”、“灋”、“億”,到汉时已简化为“秌”、 “氵厺”、法,东汉以后隶书楷书简化为“秋”、法。

即龝(繁)、“秌”(俗)、秋(简);灋(繁)、“氵厺”(俗)、法(简);億(繁)、亿(简)。

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中,简体篆文“法”字,与张中镇墓兽铭文“干杨祛洚”之“洚”字,字型一致,意义相通,指酿成暴雨洪水灾害的水鬼。

3、古代简体、俗体与异体字的传承

对于古代奇文异字,如《后汉书.马援传》注引:“《东观记》曰:‘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所宜齐同。薦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

所谓俗体字与异体字,是指各个时期与字书上写法不合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汉字发展到篆文,经过整理,字的偏旁构成已基本固定。

由篆文变为隶书,再变为楷书,偏旁的形态又进一步确定。

这样,字的写法就有了规范。

合乎规范的字就是正体字或正字,不合规范的字就是俗体或异体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

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很多俗体字比正体字笔画少,应用方便,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断。

其中一些在汉字简化时被作为简体字取代了原有的繁体字。

和正体字比较起来,俗体字的特点是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的。

比如:宝、亿、体、坟、仅、进、积等。

俗体字在历代碑帖里很多,在六朝时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时更加增多,以至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

如唐代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就有很多俗体字:流、景、明、损、珍、脱等。

明朝诗人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

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刻板里,也经常应用一些俗体字,其中很多字一直还在应用。

4、中国简体字的改革及官方颁行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废除1055个异体字。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列入总表的简化字共计2238个。

据记载,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赋予简体字合法地位的,在其印玺、公告、书籍等上面大量采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简体字。

而这些流传下来的简体字,大多数已被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收录。

如此看来,我国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是基于古代俗体字加以演化而形成。

现代使用的简体字都是由古代繁体字逐渐简化而来的,而且现代的很多简体字就是从古代简化字中直接挑出来使用的,这并非一种奇怪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简体字不是现代才有,古代早就有了!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固化地认为简体字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有的。

而之前的一切简体字他都是不存在的,包括其载体的某些文物、器物,都被某些所谓的“砖家”认为是伪托或赝品。

其实不然,实际上自古以来一直有人在创造、使用简体字,只不过是现代人对古代繁体字演变到现代简体字的过程不够了解而已!

03 古代简体字、俗体字与异体字例举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墓碑上出现简体字,是因为中国文字由繁化简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古代称简体字为俗体字,这跟穿越没有关系。

我国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隶书、楷书。其中由于传播、书写习惯等问题,常出现通假字、俗体字等情况,只不过是没有谁来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

那么古代究竟有没有简体字呢?

提出这一质疑的原因,一者是质疑者没有搞清楚古代异体字与现代简体字(或叫俗体字)的关系,也没有搞清楚古代文字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由繁体到简体的发展过程。

一句话,古代的简体字叫异体字,或俗体字。

如西汉末期王莽时期的“双王宝”,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宝印”之“双王宝”;

甚至在西汉成帝手书,以及专门《说文解字》字典中,就出现了简体字、异体字。

1、战国 时期吉语玺“千万”,其中“万”字就是典型的简体字,与现代简体写法如出一辙。

(1)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学专业研究生谢学海先生在网络APP视频中,专门予以讲解推宣。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3)

战国 时期简体汉字“万”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4)

战国吉语玺“千万”

(2)“万”的字型演变如下: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5)

2、汉代秋、冬二字字源字型演变及其简体

汉代,秋、冬二字就已经和现代简体字几乎一模一样。其实,这样的字,还有许多,如上例的“万“字。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6)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7)

3、西汉成帝批阅奏章手书隶书中的简体字、异体字

其文曰:“制曰:问何乡吏,论弃市,毋须时广受王杖,如故。”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8)

上世纪甘肃武威出土的汉成帝批阅奏章“手书”:《王杖诏令册》18字中,竟有六处(字)简写、异写:

(1)“制”字的字应该是“製”,且左上角少一撇,右部削刀旁一竖变为一横;成为异体字。

制的异体为“ 淛”。“制”的字型演变如下: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9)

(2)繁体“論”字,右下偏旁繁 “侖”字,内中多一“撇”;

(3)“市”字带部少一“点”,而用直竖代替;

(4)“毋”字一“撇”未伸出,停在方格内;

(5)繁体“鄉”字,右边偏旁“郎”字上部少一“点”;

(6)“如”字左边偏旁“女”字上部交合在一块;

这就是古代隶书快写或“隐意性”而形成的“简体、异体”字,在今人看来,尤其是高考场上,这是典型的错别字,是不能得分的。

4、西汉成帝钦赐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玺书“双王”宝异体字的传承关系

由于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淮亿”一词的篆书,是以“现代”简体字“亿”的形式出现,底座玺书“宝印”之“宝”字为古代异体字“双王宝”,也曾遭到一些质疑,实际上是质疑者多虑了或不明其理。

宝的繁写体一般有“寶”、“寳”、“珤”、“寚”等种写法,是宝字的异体。

而“双王”宝很少见,最早见于汉代王莽“国宝金匮直万”。

尤以清代皇室玺印为甚。说明在汉代时侯,“双王”宝已在官府和皇室文书之间流行。后世因袭之。

故西汉古文经学篆书写作“寳”,今文经学隶书简化为俗体“双王宝”。

(1)甲骨文、金文、篆书(小篆)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0)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1)

(2)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符命玺书: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2)

作为与王莽同时代的西汉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玺书符命瑞应镇墓兽铭文“双王宝”(前23年)就是最现实的“传递”者,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字,就是最现实的“继承”者。从前23年到公元14年,中 仅隔37年。这正体现中国古代文字的传承与变异过程。

因此,张中政斗镇墓兽,或殉葬仿制生前执政的政斗、玺书、符命、瑞应,带有急就性质,个别字用简体或异体,就不足为奇了。

5、古代王的俗体字:西汉末期新朝皇帝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宝”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3)

公元14年,王莽实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发行的“国宝金匮直万”钱,其中的繁体字“宝”就是“双王”,现存世两枚半。

只有一枚完整,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而且,王莽“国宝金匮直万”钱中的“双王”字,也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由王莽突发奇想创造出来的,必定有一定的历史传承。

这一“传递”者,从现今可见的历史器物来看,西汉成帝朝第三任御史大夫张中政斗玺书符命瑞应镇墓兽铭文“双王宝”(前23年)就是最现实的例证。

因此,王莽时期,作为官方颁布的流通货币《金匮直万币》,其中文字就有“双王宝”异体字,一者说明王莽新朝 期朝政混乱;

二者说明当时少数个别简体字、异体字已深入人心,成为流行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官方文书“篆书”并行不悖。

6、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简体字例举

(1)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中,简体篆文“法”字,与张中镇墓兽铭文“干杨祛洚”之“洚”字,字型一致,意义相通,指酿成暴雨洪水灾害的水鬼。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4)

(2)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写了中国第一部文字字典,解释中国汉字九千余,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说文解字》;

此书最晚的刻本在清朝,即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也就是说,此字典所收汉字从东汉直至清代都是流通文字;

繁体字在解放后简化字出现前,也都是以其所收录的繁体字之形体为用流行于世的。

上述受疑的简化字在陈刻本《说文》中都列有字头;其文录如下:

—给【卷十三】【糸部】給,相足也。从糸合声。

—战【卷十二】【戈部】戰,斗也。从戈单声。

—淸·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古文省雨。古文上无‬雨。非省也。……回转‬而上也……云,旋也。此其引伸之义‬也。古多假‬'云'为‬'曰'”。

‬—亲【卷八】【見部】親,至也。从见亲声。

—爱【卷五】【夊部】愛,行貌。从夊㤅声。

—产【卷六】【生部】產,生也。从生,彥省声。

—厂【卷九】【厂部】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面【卷九】【面部】面,颜前也。从,象人面形。

—运【卷二】【辵部】運,迁徙也。从辵军声。

—导【卷三】【寸部】導,引也。从寸道聲。

—儿【卷八】【儿部】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

—飞【卷十一】【飛部】飛,鸟翥也。象形。

—开【卷十二】【門部】開,张也。从門从幵。

—关【卷十二】【門部】關,以木橫持门戶也。从門。

—乡,《说文》未收,但收有“芗”,可类推。芗【卷一】【艸部】薌,榖气也。从艸乡声。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5)

不难看出,所列简体字在历史《说文》中就已有简化形体,这些简化形体在实际汉字简化时就被直接予以釆用,如战、产、导、飞等;

有的则釆取《说文》“假借”之法借作简体,如云、爱、厂、儿等;有的则借一形多用,以节省字量;

如面,既表面粉义,又表颜面义;

还有如“發”本义为发射,取其简形“发”之形代本字“發”用作简体,也借作“髪”的简体。

发—发【卷十二】【弓部】發,䠶發也。从弓癹声。

所以,简化字并不都是毫无根据的后创字,有不少字就如上述便是从繁体字中取简形而来的。

不明究竟而无端指责讥讽简化字者,倒反证其知识上的无知。

汉字简化除了直接引用简形之外,亦根据“偏旁替代”和“局部删除”等原则新造字。

简化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无字母基因,简化不可能断根绝源变异为字母拼音文字。

无论简体字还是异体字,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必然有个缓慢的历史演变过程。

所谓简体字,它并不是中国1956年一夜之间,由某个人某个部门灵感一闪,或一拍脑壳创造出来的。

它是古人和今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日积月累而约定俗成的,只是未被一定的权威和官方机构认定和发布而已。

而简体字的这个时间点,就在于1956年中国大陆对汉字简化字的改革通行。

7、清代墓碑简体字例举

2021年5月10日,《贵州日报》报道贵州省贵阳市修文阳早贾母刘氏墓碑上出现的现代简体字,都曾引起不少的争议或震动“《180年前就有简体字?修文古墓碑文引热议》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街道办事处潮阳村境内,距县城以北约七八公里一个名叫“阳早”的地方,当地正在新建一高速公路,工地旁一片松林里发现一座古墓,古墓碑文上既有繁体字又有简化字 。

汉字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16)

松林里发现的古墓碑

经辨认,碑文上显示的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仲冬。

距今已经有180年了。

不过,碑文上的“岁、贾、国、云、银“等字为繁体字,而”刘、坟、宝“等字却为现代使用的简体字,这给大家留下了很多迷惑不解的地方。

当地看过这块碑文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难道古代就已经有简体字了?

记者请教了多位方志研究者,都对这一现象感到不解。

据媒体披露,汉献帝陵墓碑上出现的现代简化字,唐代刘济墓志铭中也出现的现代简体字。

因此,贵州省贵阳市修文阳早贾母刘氏墓碑上出现的现代简体字,都不足为奇了。

原因上文已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