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丑角经典动作(豫剧中的净角和丑角)

豫剧中的净角和丑角

作者:宋威镇

净角和丑角都属于花脸行当,豫剧行当中有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四花脸”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净行又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正净一般是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在豫剧角色中典型的正净如包拯,代表性剧目有《包青天》、《下陈州》。副净又叫架子花脸,是以做工、念白、表演为主,如《辕门斩子》中的焦赞,奸白脸的角色一般是大奸大恶之人,如《三哭殿》中的詹洪纪、《刘墉铡太师》中的耶律洪、《穆桂英挂帅》中的王强;三花脸又叫丑角,丑角的角色范围比较广,有官丑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公子丑如《三上轿》中的张丙仁、小丑如《推磨》中的李洪信、乞丐丑如《花子拾金》中的花子、老丑如《十八扯》中的姜老汉。公子丑常在豫剧中扮演反面角色,其中奸佞恶霸之人比较多,多以强抢民女形象出现。净角和丑角有时候在剧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戏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豫剧丑角经典动作(豫剧中的净角和丑角)(1)

一、净角和丑角的发展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豫剧早期是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花脸戏(包括净角和丑角)占有重要地位,在旦角崛起之前,豫剧是生角和净角挂帅,净角是绝对的主力,俗话说“百行丑为先、无丑不成戏”,丑角也是非常火的,如浑身是戏的李德奎,音韵宏阔、滑稽幽默、口齿清利。在豫剧发展历程有两次河南戏曲名家汇演(1956年和1980年)影响比较大,奠定了豫剧当前的格局和地位。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当时是戏曲的繁荣时期,名家云集。净角和丑角也有很多实力名家一展风采,净角名家如李斯忠、王在岭、韦玉庆、渠永杰、王文才、王振邦、陈慧秋,李兰芬,阎德功等,丑角名家如高兴旺、魏进福等。当时参加会演的有17个演出代表团,1116人,其中李斯忠的《司马茂告状》、王在岭的《下陈州》、渠永杰的《铡美案》、韦玉庆的《铡朱温》、高兴旺的《推磨》演出能够在如此众多的名家中获得一等奖,足以说明开宗立派的实力。由于禁演古装戏,很多名老艺人无法演出,加上当时对演戏的鄙视,恶化了培养年轻演员的环境,导致了净角和丑角艺术出现了断层。1979年由牛得草主演的豫剧《唐知县审诰命》进京献演,荣获剧本、演出一等奖,可惜1980年重要的流派汇演只有净角李斯忠主演的《打銮驾》参与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导致净角只划分了李斯忠一派。随着电影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吴心平的《包青天》的拍摄成功,成为豫剧的经典剧目,随后形成了丑角的牛派,净角的吴派。

二、净角和丑角的现状

随着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旦角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在1980年流派汇演中更加突出了旦角的主要地位,连主要角色的生角都处于让位的尴尬境地,更何况于净角和丑角,形成了豫剧阴盛阳衰的局面。净角流派主要是李斯忠、吴心平两派,李斯忠的亲传弟子有郭建民、王清海、兰力、李娜等,再传弟子有李根旺、李银栓、杨艳玲、邢爱玲等,吴心平的弟子有轩秀芝、郭爱云等。丑角流派主要是牛得草一派了,牛派弟子”四草一金“(葛圭璋艺名葛草旺、牛亚非艺名小牛得草、王艺红艺名牛小草、张仙草、金不换)。活跃在舞台上的净角和丑角男演员屈指可数,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目前戏曲的整体不景气,是导致净角和丑角演员大量的减少的根本性原因。其次净角和丑角是比较难演的行当,特别是唱腔、动作难度大,需要下苦功夫去练习和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成功,其中有些角色还需要特定的身体条件,而一些急功近利的演员不想吃这个苦、下不了这个劲,也没有深厚的功底,更看不起这两个行当。而生角和旦角化妆、穿戴都比较美,女扮男装、男扮女装切换自如,可演的角色也多,唱起来也比较好上口,再加上视觉的审美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一些年轻演员不愿从事净角和丑角行当。提起净角就是包拯的戏,提起来丑角就想起唐成,戏路不宽,净角和丑角剧本整理不力,净角和丑角指导老师的缺失,没有旦角那么多的传帮带,也是很多演员不愿从事这两个行当的重要原因。

三、在豫剧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在豫剧中花脸的各种脸谱对观众具有视觉冲击效果,净角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气势磅礴,给人的感觉充满豪气。戏曲界向来有“无丑不成戏”之说,丑角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丑看似丑,其时不丑,它是对生活中各色人物的反映,丑角具有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增加了戏曲的内涵与复杂性,趣味性。净角和丑角扮演的角色特别丰富,可塑造农民、小市民、小商贩、和尚、管家、县令、恶少、赃吏、奸臣、大臣、武将、暴君等社会各个阶层,形象可正面可负面,包罗万象。如《包青天》中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包拯,《刘墉铡太师》中欺下瞒上、凶狠毒辣的耶律洪,《卷席筒》中粗鲁笨拙、机智灵活的苍娃,《七品芝麻官》中头脑简单、仗势欺人的程虎,《血溅乌纱》中贪赃枉法、可憎可恨的赖水镜。一些以生角或旦角为主中的戏曲中,净角和丑角在推进剧情或扮演反面角色中起到重要作用,让观众看到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净角和丑角的存在使剧情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观赏性。

四、对角色存在的误解

目前豫剧中净角更多是塑造包拯形象,净角想要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局限于包拯形象,丑角更愿意塑造外貌丑陋,正直善良心灵美的角色,也跟一些专家不停的宣传“丑中见美”、“人丑心不丑”有关,这是对角色有偏见的一种体现,无形中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戏路窄化,丑也可以是既外貌丑陋又心灵丑的。导演或者演员可能考虑正面形象有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但社会本就存在邪恶的一面,完全可以塑造一个以反面角色为主角的戏曲,只要结局反面角色被正法,传播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同样能起到警示观众的正面社会效果,所以不要自缚手脚,创新大胆的塑造各类角色,丰富净角和丑角的艺术形象和唱腔,一定能取得成功。经常看到有人演唱反面角色的戏如《三哭殿》中詹洪纪的唱段,《穆桂英挂帅》中的王强的唱段,说明观众有这方面的需求,但又比较缺少这方面的演出,如能编排演出反面角色为主的大戏,可能会更火。虽然目前净角和丑角挑大梁的戏不多,多扮演小角色,其实角色无大小,无论塑造什么角色,都要对这些人物的造型各有侧重,语言神态迥异,符合人物设置和心理活动,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演反面角色就要把奸诈、狡猾、暴躁、阴险、狠毒的嘴脸,表演得淋漓尽致,演正面角色就要把忠义、耿直、勇猛、刚正、稳重表现的入木三分。只有精湛的演技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对角色恨之入骨或敬重有加,说明角色塑造成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五、深挖艺术宝库,传承创新激发活力

豫剧有五大名净(李斯忠、王在岭、韦玉庆、渠永杰、吴心平)和三大名丑(高兴旺、魏进福、牛得草),净行和丑行目前来看挖掘不够,传承不足,没有突破性发展,提起名老艺术家都是大放赞词,不能批判性的吸收,模仿一派以与原唱一模一样为能事或标准,忽略自身的嗓音和身体条件,无法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看一下有位戏曲专家对1956年荣获一等奖的四位净角名家评价就不全是赞美,先说王在岭先生的唱腔特点:吐字真,行腔刚劲,特别是喷口,喷口爆发力强,在喷口处理上以腔带字有低到高,运用虎音时容和独特的脑后共鸣,一爆而发。他的发音是提丹田气到嗓子,气息经过虎音,脑后共鸣装饰后再用嗓,这种嗓音相比较刚劲、斩金截铁,但戏韵戏味不太好把握,容易枯燥没韵味,王在岭先生能唱到这种收放自如,字韵都甚佳实为不多。李斯忠唱腔相比较比较洪亮,行腔韵味好了一些,先生生的好嗓子,丹田气提到嗓子后不经过多装饰奔放而出,腔口气足豪放,说“金嗓铜喉”实实恰当,但在甩腔时是提气用虎音并发,甩腔比较顶劲,尚感觉有意韵不足之味。再之渠永杰先生,单说行腔他是介于李王中间,把丹田气提到嗓子后稍加脑后共鸣音的装饰,但不同的是他行腔吐字时用脑后音,而喷口和放腔时却用腹音,没有太多的虎音,大腔大韵。四位中年龄最长,也是为数不多有资料的豫西调净行老艺人就是韦玉庆了。他是比较传统的豫西调唱腔,很有靠山簧的腔韵,大腔大韵。腹力气息足,嗓音圆润宽厚,行腔中字、腔处理的很有火候,四平八稳的演唱风格中不失粗狂,细腻,偶尔的甩腔中夹带“铜音”。这种唱法是需要很好的节奏处理水平,要在这种演唱风格中唱出韵味、人物必须把气息、嗓音处理的松弛有度,稍差一点就会韵味很“白”。在他快二八的板式演唱中,唱腔处理的干净利索,很大气。特别在《铡朱温》里气愤贪官污吏时的几句他用了花脸的脑后炸音,很贴近人物心情。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净角主要都是传承李斯忠和吴心平了,其余三位名家的艺术风格没有很好的传承,只能在戏曲资料中品味了。丑角方面只剩下了牛派一脉,又擅长演官丑,高兴旺、魏进福的各行角色无人发掘和传承,丑角的艺术更显单薄势孤。戏曲绕不开的传承和创新,有些人把传承和创新放在对立面,其实传承和创新是一体的,能把失去的艺术展现出来,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种创新?既然创新很难把握,有一种较为捷径的创新之路为何不走呢。希望豫剧净角和丑角演员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拜访名老艺人,借鉴其他戏曲剧种,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够把豫剧版本的《铡朱温》、《铡赵王》、《白玉杯》、《推磨》、《卷席筒》、《喝面叶》、《闹山窝》、《刘二楞卖烧饼》、《下神》等搬上大舞台,以十年磨一戏的决心,演好人物,丰富剧目和角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相信终会有光彩夺目照耀你的时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