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

南京的坊间流传着许多歇后语

它们有不少都和南京的地名有关

小的时候曾听爷爷奶奶辈们唠嗑过

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好玩

后来长大了无意中听到它们

会让人分外地感到亲切

今天小攻在这里搜罗了一些

大家一起快来看看哈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

从前

蔑街(即今中华门内长乐街)

有一爿老万全茶馆

每天总有一帮人要到那里去调解纠纷

如果篾街内部发生纠纷时

就由当地人自行调解,不必去找外人

此语常用以比喻某事可由内部调解处理

不必求助于外人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

扫帚巷的货--靠边站

扫帚巷名称来源于明代的大土豪沈万三

据说当年财产被充军后

他的钱也跟着飞走了

于是人们用扫帚把钱扫回箍桶巷

这条被扫帚划过的小巷就此名为扫帚巷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3)

扫帚巷位于南京中华门外

里面卖的都是日常用的扫帚等便宜货

它旁边相连的雨花路

过去是南京热闹非凡的“米行大街”

这才是达官贵族经常的光顾之地

相比之下,这些便宜货自然是看不上了

所以是自然是要靠边站的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4)

贡院门口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

每逢考期

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

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

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们买去吃了

此语用以形容某用具或食品尽管坏了

仍由原主人受用

有时也比喻没有作完的事

仍由当事人作完而不得推卸责任。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5)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

陡门桥附近竹器作坊制作的筷子

两头均为圆形,可以供人任意使用

此语常以形容人们办事时两头奔忙干活的情景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6)

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

为了一张嘴,苦了两条腿

此语常用于形容、嘲笑贪食之人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7)

石门坎上擂鼓--实打实

石门坎名字的由来源于明朝初期

朱元璋下令建设皇家天坛

如今最明显的印记就是来自地名了

比如天坛村小区、天坛新村

天坛新寓等地名都与明朝天坛有关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8)

而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天坛日渐冷落

到了明末,天坛门坊倒塌

巨大的石柱、石块倒在地上

成了车行人走一道拦路的坎子

因此叫做“石门坎”

久而久之,也成了石头的代名词

你在石头上面擂鼓,自然实打实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9)

马巷的花--没结果

南京自从明清以来

马巷一带就有专门制作绒花的专业作坊

但这是一种纸质的花,是不会结果的

因此歇后语比喻

有人做事情有头无尾,不了了之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0)

土城头上拉屎--露大脸

土城头是南京明城墙外郭的遗址

环绕整个南京城

那时因财力有限,城墙是用土筑的

只在险要处才用砖砌一部分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1)

光秃秃的建筑,站在上面,正宗四面来风

敢在这上面如厕的,那才是真好汉......

如今南京市郊还有土城头路

土城头街等地名散布在各处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2)

五龙桥的石柱--老古董

五龙桥就在南京的明故宫南

它是明代初年的原物

算起来,至今已有很多年历史了

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了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3)

说到这个老古董它可不止五龙桥

长长的御道街一直到午朝门遗址公园

再到明故宫

草丛里随处散落着历史的遗迹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4)

到汉中门外--吹牛皮

在很久以前

汉中门靠城墙北侧有一大型宰牛场

有堆积如山的牛皮等待加工、运输

那时,人们喜欢聚在一起东扯西拉闲谈

谓之吹牛皮

于是,老南京人开玩笑说

出去找人吹牛皮,是到汉中门外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5)

十字街贴广告--众所周知

南京十字街社区位处于

栖霞、玄武、鼓楼三区交界之处

不仅位置便利,而且商业繁华

每天从这里路过的流动人口也有不少

如果你想要在这打个广告的话

估计会有不少人知道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6)

挹江门的旗子--有点甩

南京有许多城门

挹江门是最靠近江边的城门之一

江风吹过来,城门上的旗子当然要“甩一甩”了

不过“甩”是道地的南京话

其中的含义老南京人都清楚的啦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7)

出了南门--尽是事(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宋时期,南京南门外

现在江宁区、雨花台区一带,曾经寺庙林立

“寺”谐音“事”

这个歇后语形容人事情多,很烦人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8)

煤灰堆里出家--底子厚

煤灰堆,位于秦淮区中华路南段西侧

相传在明代,这里住着一梅姓官员,

家中失火,院落被烧成灰堆,

人称“梅灰堆”,后被讹传为“煤灰堆”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19)

出家人常烧香,需要香灰

煤灰堆里出家,家底子厚

是指这个意思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0)

除了以上歇后语

南京还有许多诙谐幽默的歇后语

赶紧和我一起看看吧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1)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2)

赖大谷子跳秤盘--自称自贵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

状元豆子灌的浆满了--是喜事

丈八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

肚脐眼儿冒烟--胎气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脱裤子放屁--没事找事做

穿草鞋进被窝--脏蹬

茶炉子上的水缸--如土半截

茅厕挂门牌--不是户

烧饼粘牙齿--面生

饭店上门板--吃不开

两个哑巴睡一头--没得话说

棺材店打折扣--恨人不死

正月十五贴红钱--迟到半个月

铁匠做官--打上前

大姑娘做媒--不好开口

老太太上饭桌--吃软不吃硬

痨病鬼开药店--不卖光也吃光

火烧纸扎店--迟早要归天

裹脚布当围巾--臭的一转了

瞎子做上席--目中无人

青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

鸭子扮成鹅--还是扁嘴货

城头上跑马--兜圈子

过黄梅卖蓑衣--不当时

刀子嘴、豆腐心--嘴硬心软

八仙桌改小板凳--大材小用

城头上出棺材--绕了个大弯子

买咸鱼放生--也不管死活

蚊子叮菩萨--看错了对象

皇帝老爷吃蛐蟮--爱者是金龙

三十晚上捶皂角--瞎忙

老船工行船--见风使舵

巷子里扛竹竿--直来直往

垫豆腐块子来等--完全没指望的事

三块钱买个鸭头--就落一张嘴

乌龟驮石碑--慢慢捱

阎王老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戴着笆斗进庙门--冒充大头鬼

城头上出恭--露大脸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3)

还有一部分的歇后语

和南京的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

用南京话说起来

最是带感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4)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5)

裁缝掉了剪子--只剩尺(吃)了

非洲人过大沟--黑(吓)人一跳

公鸡害喉咙管(儿)--不能啼(提)了

蒸儿糕的抹布--堵(赌)气

煮熟的鸭子--嘴(最)硬

姑嫂两个杀鸡--汤泉(烫全)

爸爸打儿子妈妈哭--瓠子(护子)

蒸儿糕抹布--堵(赌)气

上茅斯不带草纸--想不揩(开)

灯草大锣--不响(想)

两个外甥捣鬼--讲舅(究)

中药里的甘草--少不了这味(位)

初八当重阳--不九(久)

棉花店失火--不弹(谈)

裱糊店里开槽坊--酒少画(话)多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瘫子掉下井--捞上来还是坐(做)

李光明的伙计--做(坐)书(输)

一毛钱买十一个--壹文(分)不值

纸糊的琵琶--弹(谈)不得

四两棉花十二根弦--细弹(谈)

三个钱买头毛驴--自夸骑得(其德)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6)

有共同语言的经典歇后语(失传已久的老南京歇后语)(27)

如果你还知道什么歇后语?

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来源:南京攻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