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最早的城市(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

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是广州番禺沙湾北村人,他们是开创广东音乐的著名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百数十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至今仍乐为人们演奏。他们对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人们景仰,被誉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2000年5月18日,中央文化部授予沙湾“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飘色)的称号。

沙湾最早的城市(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1)

沙湾为什么会成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这很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经济、文化、政治的诸方面因素,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一管之见就教于专家学者。

“沙湾何”的由来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被视为蛮荒之地。秦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的赵佗,自称是“蛮夷大长”。番禺虽是岭南的南海郡治和南越国都的所在地,但大片地方仍是汪洋海滩。迄至东吴,广州刺史步骘至番禺县城旧址,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认为是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随后便迁州于番禺,筑立城廓。晋至唐代,岭南地区仍然人口稀少,丛林密布,大海冥渺无际,尚待开发。沙湾镇原是古海湾,始建于古海湾半月形沙滩之畔,故名为沙湾。它位于番禺中部的西端,四面环水,与邻镇接壤处皆以河道为界。据史籍记载,宋代,沙湾以北已成陆地,以南尚是浅海。此时,人口稀少,良田不多,但由于河水受潮水顶托,泥沙淤积成坦,如经人工开发,筑围成田,将成为大片沃土,是适宜农业种植发展的富庶之地。

沙湾何氏宗族源远流长,本姓姬,乃周武王支子叔虞裔。后易姓韩,为韩国贵族。秦并六国时为避秦兵追杀而改姓何。汉武平越,始从中原南来粤北浈阳,迄至宋代迁至广州。宋宝庆二年(1226年),邑人李昴英,高中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名探花。李为官清廉,建树殊多,曾三次弹劾奸相史嵩之,宋帝赞他“南人无党”。官至吏部侍郎,加中大夫,封为番禺开国男(男,是当官的爵位),食邑三百户。晚年归隐广州。何氏族人何德明,博学多才,时为李昴英西宾(家庭教师、幕友),他亲至沙湾,观察到珠江河面,每年从上游流入大量泥沙,因受潮水顶托等等原因,在海边大量沉积,海滩年年增大,成了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极宜种植。如筑堤围田,在此繁衍生息,定会富甲一方。他以其见多识广,又借李昴英显赫之力,向相平司(朝廷财政机构)购买官方在番禺沙湾一带的土地、水面和山岗。据当地人说,当年购买的地域,西起九牛石,东至蕉门滘,南达大海边,北抵沙鼻头,约有三百多顷,称为“鱼游鹤立三百顷”。据明《沙湾原始考》记载,何氏宗族在宋绍定六年(1233年),“纳价入广东省常平司,买得土名第六沙田、乌沙田、蚝门沙田”。第六沙田在今灵山镇子沙一带,乌沙田在今东涌镇鱼窝头大同(原名大乌)、太石,蚝门沙田在今榄核镇人民村、绿村一带。又据《庐江何氏宗支图牒》记载,何族定居沙湾的四世祖何德明,“在绍定六年,择沙湾可居之地,纳入广东常平仓,置得土名第六沙田、乌沙田、蚝门沙田,村后青萝嶂山、大坑山、南牌漩水石、大泽山、黄桅坑山、土地岗、细岗园场地段,命诸子孙定居焉”。由此可见,何氏宗族本是书香官宦世家,今何德明择沙湾而居,向官方购得大片土地,且冲积平原不断扩大,其田产之多,邻近各乡自然是望尘莫及的。

何德明在沙湾开基创业,子孙繁衍生息,成为财雄势大的名门望族。究其发展,一是买受,二是报承所得,三是族人捐献,四是领赏(官赐)。何氏族人如上所述,向官方不断廉价购置沙坦,经人工开发而成良田。在拥有土地的周边,随着泥沙的淤积而变成大片沙滩,即“鱼游、鹤立、槽迫、草埠”的演变而筑堤围成大片良田。何氏族人还以其人力、财力的雄厚基础,不断向外四处扩张,报承沙坦和荒山野岭,变成大片沃土。据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冬日编列《祖尝契卷各件累记簿》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何志等报垦大小乌沙、西樵滘尾囊等坦税七十四顷七十四亩七分八厘五毫,沙帖一纸”;“康熙三十八年,何志、何承忠等报承大小乌、西樵滘尾、锦南各沙叁拾叁顷印照壹纸”。仅列二项,可见一斑。何氏族人中,还有向族献产之举。据《番禺县续志•何会祥》记载,何会祥于乾隆四十八年中举人,后恩科成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三年大考三等,改授内阁中书。自此渐富田宅。适邑有甲乙二姓争青乌沙田,讼于官,因而有感“我有田留之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或因权利而自相争讼,或因势弱而他族欺凌。是为二姓之续也。与其为一家私产,曷若为阖族公业,可期永久。”遂割所有田为始祖尝业,其后此田子母相生,土地不断扩大,田税为一邑冠。据《番禺县镇村志》记载,何氏族田买受7976亩,报承所得46237亩。至于领赏(官赐),万历十五年两项,光绪十五年一项,共1300亩。何氏族田以报承所得的田亩为多。

何氏宗族自南宋至沙湾定居以后,历七百余年而不断发展壮大,拥有大量田产。据《留耕堂祖尝契卷各件汇记簿》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族田为16408亩,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31676亩,民国9年族田达56575亩(不包括私人占有的土地)。何氏宗族经济富裕,族内男丁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均分配若干元。此外,还有各项补贴,如结婚有“大床金”,开学读书有“学金”,生子女有“姜醋金”,死亡有“帛金”等。以人口而言,何氏宗族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北四村。1991年统计,四村合计为7300多人。由此可见,纵横数百里内,何氏宗族确是富甲一方,享有名门望族的美誉,邻近四乡之人羡慕不已。故有云:“沙湾何,有仔唔忧冇老婆。”

沙湾最早的城市(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2)

沙湾何的璀璨文化

沙湾何氏宗族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深谙一个宗族,如要不断发展壮大,则必须子孙获有功名才能受四邻的人尊重而不受欺凌,为此必须鼓励子弟读书,求取功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在族内建立了求取功名的奖学制度。

何氏族例,凡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分别获得祖荫二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荫相当于七亩田租之值,终生享受。另外,还有一次过的花红金、靴金、书金、弥补金等。清末废科举后,改为凡中学毕业者得祖荫二份、大学毕业者得祖荫四份、留学毕业者得祖荫八份,每份祖荫仍相当于七亩田租之值,均终生享受。由于这种鼓励求取功名的奖学制度,沙湾学校多,读书人多,有功名的人多。故有年逾花甲的人,为了求得学位功名而获得祖荫,仍往广州读大学。

据《番禺县志•人文综述》记述,自隋唐开科取士以后,番禺人在科场高中举人的1668人,武举人277人、武进士23人、进士315人,其中沙湾何氏族人的士子是屡见不鲜的。何氏宗祠留耕堂的牌坊石额,刻有“诗书世泽”和“三凤流芳”。据《番禺县文物志•留耕堂》记述:“按何氏族谱载,沙湾何氏初祖(居南雄)何喾,是宋代翰林学士,三世何玺庵官封承事郎,四世何德明为佥判恩封承务郎,五世兄弟四人,何起龙是宋代进士,太常寺正卿,何斗龙是省元,何跃龙是从事郎,何翊龙是文林郎。故陈献章题书‘诗书世泽’以显耀之”。又载:“‘三凤’指何氏得姓后第五十代的何棠(又名何集)、何(通栗)、何榘兄弟三人,在北宋政和年间同中进士,当时人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于此可见,沙湾何氏宗族的读书人多,获得功名的人多,拥有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就促进了沙湾的文化欣欣向荣。

沙湾的璀璨文化是多方面的,它拥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屋宇,其灰塑、砖雕、木雕、石刻等,令人赞赏不已。何氏宗祠留耕堂是一座规模宏敞、气势雄伟、修饰工丽的古建筑。它有石、木柱112条,门厅梁架,均是吉祥图案和历史故事的雕刻,雕琢相当精细。月台所刻的“老龙教子”、“双凤牡丹”等吉祥图案,线条流畅,刀法精细。留耕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艺术之宫”的美誉。

沙湾何氏宗族还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沙湾人喜舞龙和舞鳌鱼。沙湾的龙,嘴圆而短,身大而长达30多丈,粗犷壮观,健步如飞,独来独往,故有“戆龙”之称。沙湾鳌鱼龙头鱼身,一金一银,光艳夺目。在魁星的诱弄下,或跳龙门,或吸水相戏,婀娜多姿。北帝出游,常以鳌鱼开路,寓意是鳌头独占,族中士人考场高中。民间艺术中,飘色最具规模,它是以游动队列式的立体舞台来表演,台面上坐立的人物造型称“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飘”。屏和飘的人物靠一条经过伪装的纤细的色梗(精心锻造的钢枝)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某一故事的片断。飘色的屏和飘的人物造型,均以长相俊美的孩童充当,所穿衣服均按所饰人物的身份、朝代而以彩艳的绸缎制成。飘色游行时,还举着五彩缤纷的头牌、色标、罗伞,每两板色之间又配以八音锣鼓柜,吹吹打打,数十板色组成一支长长的队伍,观众眼前是华装艳服、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耳际是鼓乐齐鸣,构成一个绚丽多彩、气派非凡的场面,给人以奇美的艺术享受,令人赞赏不已。飘色不仅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思想性。色中爱国惩奸的有“精忠报国”、“护国庇民”、“马上琵琶”等;锄暴除霸、扶弱济贫的有“三调芭蕉”、“飞剑伏魔”、“大闹东海”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美好婚姻,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有“黛玉葬花”、“水浸金山”、“柳毅传书”、“黄莺惊梦”等;歌颂国泰民安、升平盛世的有“梅开二度”、“竹报平安”、“乔松跨鹤”等。这些板色,通过理想化了的人物造型,表达了爱祖国、爱人民和扬善贬恶的理想、感情和意愿。飘色过后,人们不仅常常评论板色的精巧,更常以板色的人物故事教育青少年儿童,几乎成为教育下一代的一本教科书。

沙湾最早的城市(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3)

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沙湾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何广东音乐迄至道光、咸丰年间尚处在孕育期?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清末民初?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多方面的因素的。

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日),清兵攻陷广州,屠杀居民数万人。屠城之祸刚过,暴政接踵而来,时人称为广东六大害的夫役、民船、采买、私抽、诬盗、擅杀,把人民煎熬得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南粤人民受害最惨的莫过于“禁海”与“迁界”。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为防止郑成功在台湾向沿海进攻,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沿海各地商民船只出海贸易,禁止片帆入口。顺治十八年(1661年),发布“迁界令”,命令由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50里。翌年3月,清廷又勒令广东沿海的二十四州县按迁界令内迁,沿海划界,筑墩台,树桩棚,派重兵防守,界外地区不准人民居住,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不准外出捕鱼,凡越出界外者立斩。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又下令再内迁30里,原来不在界内的顺德、番禺、南海及海阳四县居民这时也要内迁。被迫迁移而拆毁庐舍的番禺大谷围、小谷围,到处是断壁残垣,人民流离失所。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南国驰名的古建筑物,有广东四大名祠之一的美誉,亦为迁界所毁。《留耕堂改耕考》一文哀告:“皇明留耕堂,皇清定鼎,奉诏拆毁一空,乡井尽为丘墟。惜哉惜哉数百年之修创不少留也,后人其知之”。沙湾人民深受迁界之害。

清朝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大兴文字狱,清初庄廷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案等,动辄牵连受害数百人。邑人屈大均,生前固遭追捕,死后其著作也屡遭查禁,冢墓亦在被刨毁之列。大均故里新造思贤村一再遭受劫难,逮去了大均的两个孙子及村民数十人,还将大均遗书及三闾书院付之一炬。因而思贤村长期以来不敢说有大均遗裔。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沙湾人深受毁祠拆舍之痛,尤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大都义愤填膺,保持节操,不愿事清为官了。他们有弃官归隐的,有遁迹山林削发为僧的。博学多才的何其言,不愿出仕为官而隐居青萝嶂,行医济世,成为清初南粤的名医,著有《增补食物本草备考》和《生草药性备要》各二卷。

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洪兵”起义,沙湾何氏宗族的何博分,率众到化龙烟管岗与石楼陈显良、石碁官涌高建兴、大石猛涌林洸隆等举旗起义反清,并在四乡张贴讨清檄文、告示,痛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屈辱求和、割地赔款的卖国罪行,历数清统治者屠杀人民的暴行和黑暗腐朽:“扬州乱杀,充满枉死之城,嘉定屠城,泪洒阎王之殿……污吏贪官,充塞于郡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二十余省之商业,抽剥千重;四百余州之地皮,铲深百尺,人民憔悴,十室九空;破碎山河,千疮百孔……大好神州,变为鬼域之世界”。号召“起兵剿灭清国”。洪兵起义后,擂响了攻打广州的战鼓,各路义军围攻广州达半年之久。终因清王朝与英、美、法相勾结,联合镇压起义军而告失败。洪兵起义失败后,清朝对起义者进行疯狂的屠杀,据《广州府志》记载:“沙湾、茭塘绅士于南村开局,安集良善,搜擒余贼,日获数百人”。今化龙潭山尚存有当年杀害500多名起义军战士的“当刂人石”,新造东面的大水塘,是数以百计的起义军战士被斩杀的埋人坑遗址。番禺遍地腥风血雨。

时至民国,旗号虽换,但军阀割据,混战不停,权力之争,日甚一日。老同盟会会员、著名作家、广东民团总局局长、番禺县人黄小配(又名世仲),民国成立之日,竟是他被枪决之时。《简明广东史》说:“陈炯明代理都督时,更变本加厉,自任广东军团协会会长,以裁军为名,剪除异己,扶植个人势力。黄世仲提出裁弱留强的方针,本来是正确的,但陈炯明竟妄加罪名,枪决黄世仲。”当年《公言报》及《佗城日日新闻》两报主持人,老同盟会会员陈听香,在报上公开为黄世仲抱不平,亦被陈炯明拘捕枪决。陈济棠主粤期间,他的得力谋士、广东农林局局长、番禺县人冯锐,在广东创办了全国首批六间现代化甘蔗制糖厂,对振兴广东制糖业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蒋介石以软硬兼施、分化瓦解、收买倒戈的手段,迫使陈济棠宣布下野,离穗逃港。冯锐随即被蒋介石下令枪决,成了军阀争权夺利的牺牲品。黄小配和冯锐的遇害,是南粤轰动一时的大案,他们又均是番禺人,对番禺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对沙湾的知识分子阶层来说,更涂上了“仕途凶险”的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沙湾何氏宗族有族田数万亩,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富甲一方。族内建立奖学制度,鼓励子弟求取功名,故自宋代择居沙湾至明代数百年来,学塾多,读书人多,获取功名的人多,从政为官的也颇多,乡中拥有众多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为数颇众的知识分子阶层,沙湾文化熠熠生辉。然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一再推行“禁海”与“迁界”,何氏宗祠被毁一空,乡井亦尽为丘墟,故前人在《留耕堂改耕考》叮嘱:“后人其知之”。这就是说,夷村毁家之害,后人千万不要忘记。清朝还推行剃发令,强令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又大肆进行文字狱,惨遭杀戮的数不胜数。天地会“洪兵”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又进行了疯狂的镇压,城乡一片腥风血雨。在清朝统治长达二百多年的特定背景下,沙湾的读书人,深受明亡和夷村毁舍的切身之痛。及至民国,旗号虽换上了民主共和,但军阀割据,混战不停,多少人枉死于官僚军阀争权夺利之下,成了他们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人民重又陷入苦难的深渊。故自大清王朝迄至民国,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何氏宗族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便出现了一反过去“学而优则仕”的现象,很多人只登科场,不上官场,不愿从政当官,为清效劳,更不愿为军阀卖命,考取功名获得祖荫后,便托言侍奉双亲或以“仕途凶险”为由,息影家园,凭着祖荫所得,过其宽裕悠闲的生活。

沙湾何氏宗族的知识分子阶层,很多既不从政为官,又不用从事生产劳动,便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三五成群地聚集一起,或吟诗作对,或绘画挥毫,或棋坛对垒,尤其喜欢吹拉弹唱。他们常自由组合演奏音乐和唱粤曲,称为“八音班”、“锣鼓柜”,最盛时有三四十个之多,还组建青年剧团,每逢节日或迎神出会,纷纷表演助兴。沙湾毗邻港澳,鸦片战争以后,旅居海外的人颇多,对西方文化艺术接触较早较快,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兼收并容,富有创新精神。其中以博众四(何博众)为代表的一班音乐爱好者,不仅善诗作对,长于绘画,又深谙南粤的民间艺术,如粤讴、南音、杂曲等。他们又学习和借鉴西方乐曲的精粹,把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创作出一批刚健清新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乐曲。这些作品虽简单粗糙,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初年,为广东音乐从孕育诞生发展到自成一体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沙湾何柳堂在继承祖父博众四等前辈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技法更加圆熟,并“从朴素的现实主义发展到带浪漫主义色彩,进入到抒发内心世界,创作音乐意境的阶段”。(注)他先后将先人简单粗糙的作品加以整理提高,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廻文锦》、《七星伴月》等数十首名曲。随后,何与年创作了《华胄英雄》、《齐破阵》、《骇浪》等;何少霞创作了《陌头柳色》、《春郊试马》、《夜深沉》、《白头吟》等。至今仍脍炙人口而常为人们演奏的名曲有百数十首之多。这些作品,植根生活,优美动听,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广东音乐就是在沙湾这块沃土诞生和发展的,人们尊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这里还要一提的,与广东音乐形成与发展的同一时期,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朝忌恨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而参加天地会起义反清。失败后,清廷下诏解散粤剧班。沙湾乡俗,北帝出游,例必演戏,习俗既不易改,禁令又弗能违,遂以色代戏。沙湾名伶甚多,今粤剧遭禁,梨园子弟流亡回乡,他们抱复明之志,怀粤剧受禁之恨,加之族中公款绰绰,飘色经费宽裕,遂以造型化装的娴熟,与族中富有历史知识的文人雅士和飘色艺人一起,精心设计板色,如“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报国”等,以抒发爱国和反迫害之情。每次出色,便以数十板计,蔚为大观,成为飘色的鼎盛时期。

沙湾最早的城市(番禺沙湾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历史成因)(4)

沙湾成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源于它的人文地理条件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经济、文化、政治的诸因素,它的诞生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由头条号@广州番禺参考 出品;作者:司徒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