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老家)
儿子读小学时,填学籍表、学生家庭信息都会问我籍贯怎么写。每次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籍贯是爸爸的爷爷长久居住地,又称祖居地、原籍,或者叫做老家。你应该填河南淮阳,孩子有时会嘟囔一句,我都没回过淮阳,这个籍贯对我意义不大呀。望着儿子稚嫩的脸庞、不谙世事的言语,对于他这个年纪真的无从解释籍贯的意义,只能一笑了之。我还是会有意无意的向他渗透淮阳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还有血脉至亲。向一个孩子灌输几千公里之外另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厚重历史及素未谋面的亲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
儿子初中一年级的一天进门就大喊,“爸爸,今天的历史课我主场,咱们籍贯出现在历史书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主角两千二百年前建立的政权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我谭某人老家的历史真是厚重悠远啊。”儿子接着说,他向同学科普了淮阳的前世今生,听得历史老师一直点头微笑。河南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远古时期淮阳就是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今天的淮阳更是了得,“全国寻根朝祖旅游线”、“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必至地区...朱总理亲题“羲皇故都”的太昊陵因单日超八十二万人次赴庙祭拜,创下了世界纪录。
儿子嘴里嚼着正宗的东北酸菜炖粉条,大谈淮阳历史和美食,他说无论是香醇酥松的烧饼、Q弹泻火的变蛋、还是汁浓味美的胡辣汤都是淮阳百姓三餐标配,吃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贴心养胃。把同学们馋的直咽口水… 这一天的午饭时间俨然成了谭同学的“圆桌派”,将课堂延伸至餐桌,把人文跨度到饮食。平时我对他讲的、爷奶提及的、自已查阅了解的关于河南淮阳的热点问题、冷知识,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倾泻而出。尽管有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考证,尽管儿子对淮阳的美食并不热衷,但他还是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珍馐美馔作为对河南淮阳的总结。这一刻我除了惊诧于儿子对籍贯的关注和知识储备,更多的是欣慰,下一代没迷路。
孩子对淮阳的知晓多数来自书本、课堂及网络。如果对于籍贯的了解和情感儿子属于纸上谈兵一族,而知天命年纪的我就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实战派。单纯论出生地,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却因缘际会有几年淮阳生活经历。所以我对于籍贯的印象流淌在血液、融入胃肠、牵挂在心坎。父母、姑伯、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是河南淮阳人,父母年逾八旬,在东北生活50余年,依然满口河南乡音。
从温饱难以为继的70年代到实现小康生活的今天,历经50年的岁月,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不曾改变的是河南的口,淮阳的胃。早晨白面糊涂(糊糊)大馒头,馒头在淮阳又叫馍,老面引子和面,醒发3一4小时,加入适量小苏达,酸碱中和,太极功夫般揉成一把抓大小面剂子上屉蒸熟,松软中不失劲道,清淡中杂糅着若有若无丝丝甜意,与快餐时代酵母速发面食有着天然的不同。蒸老面馍的母亲有着为母则刚的匠人精神,也许母亲们没有高深的理论、精辟的言辞,甚至于你问她蒸馒头的配方,也仅仅用一些、适量、差不多等模糊的字眼。但一代代妈妈用勤劳、智慧护佑着家庭、家族、下一代、直至华夏的未来,传承的何止是融入血脉的饮食,更是中原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糊糊淋上打散的鸡蛋液,热气腾腾,翻滚着蛋花的白面糊涂喝到嘴里清香爽润,打着滚的进入食道流淌至胃肠温热熨帖。清晨的食谱有时也会不同:包子、馄饨或是葱油饼,但这些食材如中秋之夜天空的星星,只起到点缀装饰甚至是陪衬的作用。早餐的主角始终是常吃常新的糊糊、馍。河南淮阳的饭菜就像中原的人,性情中和,好似不温不火,欠点儿个性,实则充满儒家中庸的智慧。清粥小菜细火慢炖,正应了苏轼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午饭手擀浑汤面,夏季面条过水,打卤或沏个鸡蛋葱花当浇头。吃罢面,舀上一碗热面汤,无论寒暑,热乎乎的面汤进肚真是治愈:冬天清瘟泄火畅通因冷气邪犯的鼻塞头痛,夏季一碗面汤更是舒肝和胃、酣畅排毒,一身大汗爽利通透。有时中午包饺子,老家又称扁食,我们依然沿袭吃“水饺”的传统,饺子和汤一起盛在大碗里边吃边喝。妻和儿子却饺子是饺子、汤是汤,分开盛,分别吃、喝。而弟媳和侄子已从祖籍吃法分离甚或出走,只吃饺子不喝汤。母亲“原汤化原食”的理论和传承似乎在第三代发生改变。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在淮阳本土无论饮食、生活习惯还是风土人情都在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变化。尤其是饮食更是日新月异跟随人们不断提升的胃口味蕾而改良变迁。相反,正因为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偏安东北一隅,受祖籍大势影响较小,淮阳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沿袭的倒很完整。 至于儿子提到的烧饼、变蛋、胡辣汤因需要较高的烹饪技术,只能在回老家时大快朵颐大打牙祭。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则关于籍贯的意义:籍贯等于把所有人都标注到人类社会巨大坐标系不同的点上,有了籍贯,我们就有了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乡音,有了乡愁;如今的时代,人口流动大,五湖四海的人混杂聚居,原来身上那些本土的特质被同化,方言不会讲,甚至听不懂了,对老家的印象渐渐变浅变淡,与老家的风土人情拉大了距离,甚至忘了乡音、忽略了乡情,有了籍贯至少知道你从哪里来,像浮萍有了根;没有籍贯的人,就像沙漠中随风游荡的风滚草一样,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感,永远是漂泊的游子;籍贯是一个人很重要的标签,是你永远不变的根,无论你走多远,籍贯两个字蕴含的不但是血脉亲情还蕴藏着许多宝贵的生命秩序、精神秩序,他会带给我们坚定的力量;大千世界的我们犹如树枝、树叶欢快地迎向天空奔向未来,但是无论怎样的参天古松,生长、伸展都来自于根。所以籍贯说到底是“根”,千回百转的远行其实都是向着我们的根、向着我们精神的故土。
这是我见过关于籍贯、关于老家最有温度的答案,我很赞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